張玲+王亮+馮曉明+陳哲思
【摘要】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是解決我國“誰種地”的問題的重要途徑,河北省近年來采取了各種培育項目提升新型職業農民素質,引導他們通過土地流轉,進行規模化經營,通過不斷應用推廣農業科學技術,引領當地農民致富。本文通過實地調研,分析河北省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現狀,從中發現問題,并提出解決對策,推動新型職業農民隊伍的發展壯大,實現農民增收,走向小康社會。
【關鍵詞】河北省 新型職業農民 培育
一、國內外研究的現狀和趨勢
西方國家的人力資源被視為經濟發展最重要的內生變量,是唯一能夠引發遞增收益從而實現長期增長的生產要素。西方人力資源理論(舒爾茨,1964;貝克爾,1984;盧卡斯,1988)提出的背景與當今我國新農村建設背景存在巨大差異,不能全盤照搬,但是可為我國農村勞動力素質提升、城鄉勞動力就業協調發展、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提供重要的理論借鑒。
國內學者在人力資本投資與經濟增長關系的相關理論(趙雪梅,2012;郭志儀,2007;馮哲英,2011)、職業農民涵義界定(趙強社,2009;蔣平,2012;曾一春,2012;蔣壽建2002)、職業農民培育的必要性(周世其,2012;魏登峰,2012)、職業農民培育存在的障礙因素(張選厚,2011;周世其,2012)、職業農民培育的模式和對策(周波,2009;王桂芝,2011;蔣平,2012;朱啟臻,2003)等方面的研究較多,拓展了我們對職業農民的培育及管理機制等問題的研究視野,為深入研究職業農民培育問題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然而,近幾年國內對職業農民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新農村建設中存在的普遍問題,國內關注的焦點還集中在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農民工教育培訓等方面,但對農民培育的職業化研究相對較少。關于河北省新型職業農民開發與培養的研究較少,而且,職業農民培育應更多地從實證的角度出發進行研究,給予各級政府政策制定和工作實踐提供理論指導。
二、新型職業農民的概念與分類
對職業農民的定義,目前學術界尚未形成統一的觀點。長期以來,西方學術界一直以peasantry(傳統農民)而不是farmer (職業農民,也翻譯成農場主)稱為中國農民。根據美國人類學家沃爾夫的經典定義,傳統農民主要追求維持生計,他們是身份有別于市民的群體;而職業農民則充分地進入市場,將農業作為產業,并利用一切可能的選擇使報酬極大化。沃爾夫對傳統農民和職業農民的定義實際上道出了兩者的最大差別。傳統農民是社會學意義上的身份農民,它強調的是一種等級秩序;而職業農民更類似于經濟學意義上的理性人,它是農業產業化乃至現代化過程中出現的一種新的職業類型。筆者認為,新型職業農民可以定義為,自主選擇在農業一、二、三產業充分就業,專業從事農業生產、經營或服務工作,具有較高農業生產技能,具有一定生產規模,其主要收入來源于農業生產且高于當地城鎮居民平均收入水平的職業化農民,是農業現代化和新農村建設的主力軍。新型職業農民按照從事農業產業類別,大體分為三種類型。
(一)生產型職業農民
這類職業農民大都掌握一定的農業生產技術,有較豐富的農業生產經驗,直接從事園藝、鮮活食品、經濟作物、創匯農業等附加值較高的農業生產。主要包括農民專業合作社社員以及在農場、基地、農業企業被雇傭的“農業工人”,如農藝工、蔬菜園藝工、淡水養殖工、花卉園藝工、家禽繁殖工、家禽飼養工、制種工、果樹育苗工、農藥生產工、飼料生產工、蔬菜加工工等。
(二)服務型職業農民
這類職業農民是指掌握一定農業服務技能,并服務于農業產前、產中和產后的群體。主要包括為農業生產提供服務的專業人員等,如農產品經紀人、農資營銷員、農作物植保員、動物防疫員、沼氣生產工、農機駕駛員、農機修理工等。
(三)經營型職業農民
這類職業農民有資金或技術,掌握農業生產技術,有較強的農業生產經營管理經驗,主要從事農業生產的經營管理工作。主要包括農民合作經濟組織、各類農協負責人以及規模種養大戶、農場主、基地帶頭人、農業企業經理等。
三、河北省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存在的問題
(一)政府部門作為培育唯一主體,力量有限
農民教育培訓的供給主體主要有:政府部門、專業協會、龍頭企業、民間培訓機構、大中專院校,這些渠道共同構成了農民教育培訓的供給體系。調查數據顯示,30%的被調查者稱當地的教育培訓是由政府部門提供的;11%由專業協會提供;13%由龍頭企業提供;14%由民間培訓機構提供;3%由大專院校提供。由此看出,政府部門是目前農民教育培訓的主要供給主體。此外,調查結果還顯示,31%的被調查者更愿意接受政府部門提供的教育培訓,且所占比重最大。可見,政府部門在農民教育培訓供給體系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河北省的圍場縣在這方面作為比較突出,成立了以縣長為組長,農業、財政、人社、金融、保險等16個相關單位為成員的新型職業農民培育試點工作領導小組,分管領導親自部署,具體指導,并落實了專項工作經費,有力促進了這項工作的開展。
(二)專項投入缺乏,政策效力不足
河北省農業的發展需要大批高素質的新型職業農民,但目前財政投入明顯不足。目前開展新型職業農民培育雖已呈現出主體多元化發展趨勢,但總體上農民教育培訓投入仍然是以政府為絕對主體,各種渠道的發展狀況明顯呈現不均衡態勢。除了中央財政的政策投資外,各級財政配套投入仍顯不足。從投入效果來看,農廣校、職教中心等開展農民教育培訓的基礎院校,由于不得額外支付編內教師講課費,導致自有師資在職業農民培育上的發揮效力不足,而從外部師資引進成本又較高。由于沒有專項資金,農業高校、農業職業院校參與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積極性不高,直接影響了農業人才培養質量的提高。
建設現代農業,僅靠傳統農民是遠遠不夠的,必須依靠具有一定知識和技能、有創新能力的農業人才,歸根到底要靠一大批新型職業農民。近年來,我國雖然出臺了許多支持“三農”的好政策,但是對新型職業農民的針對性政策卻很少,地方由于無法可依,無典可據,無理可尋,由此制約了培育規模和步伐。
(三)制度存在短板,認定開展緩慢
認定管理是新型職業農民培育體系的基礎和根本保障,只有通過系統認定,讓農民持證上崗,擺脫農民的身份特征,確立職業特征,便于享受扶持政策;只有通過科學管理,才能保障新型職業農民就業,促進農業人才供需平衡,扶持新型職業農民持續發展。新型職業農民認定管理主體為各級農業管理部門,制度的建設主要包含明確認定條件,制定認定標準,實施動態管理三方面內容。隨著新型職業農民培育試點工作的開展,河北省部分地區已針對認定管理制度建設進行了一定的探索,總結了部分有效經驗。但總體而言,農民的職業化進程相比其他職業群體起步晚,標準設置、等級分化、證書效用等問題仍在不斷的探索與討論中,有的地方認識不高,研究不夠深入,缺乏系統的調查研究和論證,未能結合當地生產經營規模、農民收入水平、產業狀況等實際出臺認定標準,至今尚未展開系統性的職業農民資格考核與認定工作,形成區域性的新型職業農民分級認定管理制度。除此之外,認定管理是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關鍵一環,不僅僅是發證的過程,認定發證是手段,但是不是結果。但由于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政策針對性不強,只要符合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對象要求的,許多政策也可享受。如許多政策針對的家庭農場主或規模戶,而非新型職業農民,落實起來沒有強力吸引力,認定管理工作被許多地方擱置,成為培育系統中的工作短板。
(四)教育培訓部門授課實用性差,培訓效果欠佳
為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應注意學員組織方式、培訓場所選擇和具體培訓方法等,合適的培訓形式有利于調動學員學習積極性、提高培訓質量和增強培訓效果,以農廣校為依托,針對學員特點,組織高效、務實管用、新型職業農民歡迎的培訓模式。根據調查數據顯示,僅有34%的被調查者稱他們參加培訓項目時培訓單位會提供書面材料;45%的被調查者稱培訓單位偶爾提供培訓材料;高達22%的被調查者稱他們在參加培訓項目時,培訓單位不提供相應的書面材料。由于農民的文化水平本來就不高,如果在接受教育培訓時不提供相應的書面材料,很可能影響農民對教育培訓內容的理解,從而大大削弱教育培訓的效果。
(五)宣傳力度不夠,農民認知程度低
近年來,農業部、教育部及有關教育培訓機構一直在探索面向務農農民的中等職業教育途徑。2005年,農業部依托全國農業廣播電視學校體系實施“百萬中專生計劃”,以“就地就近、農學結合”方式培養職業農民;河北省各地中職學校探索走出校門,面向農民開展“送教下鄉”農民職業教育,受到農民歡迎,得到了中央領導的充分肯定。《培養方案》就是在實踐探索的基礎上,針對培育新型職業農民,通過一系列的教育教學改革,著力解決農民教育培訓過程中專業教育與產業教育的融合性問題。為大力提高農民科技文化素質,促進農民增收,出臺了《2003-2010年全國新型農民科技培訓規劃》,此規劃從制定至今已有8年,但仍有很多被調查這沒有聽過“陽光工程培訓”,這表明農民工程在農村的宣傳工作做得還不到位,農民教育培訓的力度和覆蓋面還很小。鄉親鄰里之間的互相轉告是農民得知教育培訓消息的重要途徑,其次是組織人員和村干部通知。村內的宣傳欄公布的信息相對來說比較準確,能準確告知人們培訓的時間、地點、培訓內容等信息,但調查結果顯示,通過村內的固定宣傳欄得知教育培訓消息的被調查者僅占到了調查總數的17.4%,這表明在宣傳培訓信息方面的作用需進一步加強。
四、河北省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對策建議
(一)制定和完善有關法律法規和政策
河北省是農業大省,與發達國家相比,河北省乃至全國農業是弱勢產業,農民科技文化素質偏低,農業科技推廣應用水平落后%因此,科教興省首先應是科教興農,其核心是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農業勞動者素質,促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農民教育事業是公益性、基礎性事業,需要各級政府的重視和支持。河北省目前農民培育缺乏長效機制,希望各級政府從戰略高度提高對農民科技文化素質重要性的認識,制定針對“三農”問題,振興農村經濟,加強農民培育的法規和扶持政策&措施,不僅可達到鼓勵農民參加培訓,培養新型農民的目的,而且通過確定職責明確的主管部門和培訓承擔機構,明確培訓費用的承擔機制,確保農業、勞動保障、教育、科技和財政等部門做好農民教育培訓工作完善農民教育培訓的相關政策。
(二)培訓內容和方式應滿足農民需求
開展農民教育培訓,應從培訓內容和方式上向貼近農民、適合農民和方便農民的方向發展%根據區域特點,建立農民教育培訓需求動態管理模式,圍繞農民主要經營活動和資源優勢,采用有效的培訓方式舉辦各種實用技術及職業技能等的培訓。就具體培訓內容而言,大宗種植業和養殖業的培訓需求仍是培訓需求的重點。教育培訓或者農業科技宣傳應更注重大宗種植業和大宗養殖業方面宣傳教育,進而從總體上提高農民的生產技術水平,增加農業的科技含量,不斷提高農產品的質量和競爭力。現場實習作為最受農民認可的培訓形式,應該得到加強和推廣,從而提高農民教育培訓的效果。
(三)建立多元培訓投資體系,保證培訓機制具有可持續性
要結束資金分散的局面,需把農民培訓的經費歸口到一個部門,由主管部門根據農民培訓的需要分配經費使用,以免重復培訓造成經費的浪費,使得原本不多的經費顯得更加匱乏
。同時,農民培訓不是義務教育,靠政府單方承擔財政投入方面的工作難免有些勢單力薄,所以應該提倡和鼓勵社會對農民培訓的投入和支持,尤其鼓勵一些以農產品開發為主的新興企業和社會組織向農民教育的科研和教育進行投資,建立多元的農民培訓體系。開展政府列專業培訓經費與社會廣泛參與和充分利用市場力量相結合,建立多元培訓投資體系,保證培訓可持續發展。各級政府應將農民培訓列入財政年度預算,并確保預算內的農民培訓經費逐年增長。
建立農民培訓準備金制度,實行專款專用和培訓費用開支預算制。堅持多形式、多層次、多渠道、“大家辦”的方針,廣泛發動和依靠各行各業以及社會力量共同興辦農民職業教育培訓機構,采取政府、企業、被培訓者共同承擔培訓費用的辦法開展培訓工作,必要時也可吸引外資,爭取國際科技合作與援助、重視市場力量,籌集資金,發展農村教育培訓事業。
參考文獻:
[1]李國祥,楊正周.美國培育新型職業農民政策及啟示[J].農業經濟問題,2013,(5).
[2]韓長賦.大力培育新型職業農民為建設現代農業提供人才支撐[J].農村工作通訊,2014,(27).
[3]曾一春.關于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和農村實用人才培養工作的思考[J].農村工作通訊,2014,(11).
[4]基于農村勞動力就業的新型職業農民培養問題研究[J].勞動保障世界,20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