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端品
摘 要:蘭州太平歌是蘭州地區過春節時以方言演唱的一種民間曲藝,同蘭州太平鼓舞相互構成獨一無二的民間鼓樂形式,堪稱蘭州一絕。安寧區是蘭州太平歌現存的主要傳承地域,本文在田野調查的基礎上,就安寧區蘭州太平歌的歷史淵源和傳承現狀進行整理分析,同時對蘭州太平歌傳承與保護面臨的困境提出思考。
關鍵詞:蘭州太平歌;歷史淵源;生存現狀;面臨困難
中圖分類號:J82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7)15-0134-02
一、蘭州太平歌簡介
蘭州太平歌是蘭州地區春節時以方言演唱的一種民間曲藝形式,也稱“太平調”、“太平煞鼓曲”,民間習稱“太平歌”。主要流傳于蘭州周邊縣區,根據近年普查掌握的線索,青海西寧、白銀、定西等地也有傳唱。1982年嚴永章搜集整理的《西寧太平歌》,在前言中就列舉“正月十五雪打燈,雪花飄到蘭州城。蘭州城里下大雪,麥子長成松樹林” 的唱詞①,為我們探究蘭州太平歌與西寧太平歌的淵源提供了可靠依據。
(一)蘭州太平歌歷史淵源及其發展
蘭州太平歌源于何時,并無明確記載。閃蘭靖《人亡歌息 人去藝絕——蘭州太平歌現狀分析與思考》②一文,通過考證和梳理,對蘭州太平歌的歷史淵源總結出相關學者兩類代表性觀點。一是認為蘭州太平歌由明朝初年的蘭州太平鼓舞派生而出的民俗形式;另一種觀點是對蘭州太平歌廣義的解釋,指歷史上流傳下來在各種喜慶節日,尤其是春節期間歌唱豐收喜悅及太平盛世這類通俗歌曲統稱為“太平歌”。劉英麟在《蘭州太平鼓的缺失》一文中也指出“‘文革前筆者見到的蘭州太平鼓‘鼓經,記載的表演由走鼓、棋盤擊、古戰陣法和太平歌四大板塊組成。……太平歌是蘭州太平鼓的最后表演形式,是古代屯軍太平情結的具象見證。”③
也有學者認為蘭州太平歌與明清時蘭州流行的“西調”有很深的淵源,馬步升在《安寧區蘭州太平歌調查報告》中說“一種民俗之所以形成,并為大眾所喜聞樂見,絕非短時期之功。太平歌至少可以追溯到明清時蘭州流行的‘西調。”④
現存文獻中,最早記敘蘭州太平歌的文字,可追溯到清道光年間。蘭州回族詩人馬世燾(1809-1875)所作的《蘭山竹枝詞》組詩中的第一首“金錢再買樂如何,路轉星橋燈火多,的是人間春不夜,滿城都唱太平歌”⑤,描寫蘭州鬧元宵時滿城高唱太平歌的情景。
蘭州太平歌詞初為當地一些落第文人所編,唱詞合轍押韻,通俗易懂,曲調高亢而激越,古樸而優雅。馬世燾詩中所描述蘭州太平歌的情形,已走出了傳統的文人情懷,數百年的流傳演變唱詞經過民眾參與改編,內容涉及生活勞作、神話故事等,蘭州太平歌已然成為流行于民間的重要民俗活動。據史料記載和在世老藝人回憶,民國時期每逢元宵佳節前后的夜晚,規模宏達的太平歌演唱隨處可見。
建國后,市區的隍廟、西關、廟灘子和安寧堡等地是太平歌民間藝人自發演出的主要場所。蘭州太平歌延續了先前的輝煌,并得到一定程度的發展,在內容上,歌頌新時代、暢想新生活成為主題。同時太平歌作為民間文藝得到了政府有關部門的鼓勵與支持。“文革”過后,蘭州太平歌又盛極一時,在安寧區得到較好的傳承。
20世紀90年代初期,在安寧農村地區春節鬧社火表演中時還能見到蘭州太平歌演唱活動,此后蘭州太平歌逐漸淡出人們的文化生活。
就在蘭州太平歌后繼乏人、青黃不接而逐漸被人們淡忘時,國家啟動了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與保護工程,蘭州太平歌又走進了人們的視野。
基于蘭州太平歌重要的民俗文化價值和面臨瀕危的處境,2008年蘭州太平歌被列入甘肅省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年底由安寧區文化館舉辦的首屆“蘭州太平歌演唱培訓班”,對蘭州太平歌傳承與保護工作有歷史性意義。同年還參加了“蘭州桃花節非物質文化遺產展演”活動。
2012年“安寧區蘭州太平歌傳習所”被蘭州市文化廣播影視新聞出版局公布為“蘭州市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傳習所”。2014年安寧區文化館聯合《蘭州晨報“文化甘肅”》欄目,通過對蘭州太平歌進一步調研,發表《蘭州太平歌:從明清鑼鼓聲中流傳下來的民間曲藝》⑥專欄文章,引起社會廣泛關注。
在2015年、2016年安寧區“文化遺產日”非物質文化遺產宣傳展演活動中,蘭州太平歌向民眾展示了自己的風采,以其濃郁的鄉土氣息和詼諧、樸素的演唱方式贏得觀眾熱烈的掌聲,這是近年來蘭州太平歌在大眾視野中比較完整的亮相。盛極一時卻又沉寂多年的蘭州太平歌,再次讓人們感受到它的高昂和豪邁。
(二)蘭州太平歌演唱形式
蘭州太平歌作為與蘭州太平鼓舞相伴而行的一種民間小唱形式,有單唱、雙唱、對唱等形式。在蘭州太平鼓舞陣法表演即將結束時,一段名叫“急急跟”的打法突起,這時鼓手們旋裹在旗四周圍成圓圈,三通鑼鼓戛止后,鼓手們邊敲鼓邊擊節,便有歌者緩步走進中央亮開嗓子。歌手不拘形式,引吭高歌。當歌手演唱完頭一句后,就有一陣鼓、鈸,用拖腔唱完第二句時,就連敲三聲鼓、鈸,然后逐句唱下去,唱一句,擂一通鼓。唱到最后則須兩字、三字拖腔到兩句節拍,這時伴奏者知道歌手的唱詞要結束了,接下來是一陣鼓、鑼、鈸煞尾。接著,鼓與鑼、鈸聲又起,便會有人接著再唱。唱詞內容多為表達民眾生活,易于普通民眾接受和傳唱。但凡唱太平歌的人無不飽經滄桑,見多是識廣,具有較高強的應變能力。“如果太平鼓的表演是力量的宣泄,那么,唱太平歌就是心靈的訴說”⑦。
另外,在春節鬧社火“上香”或“接社火”等環節中蘭州太平歌廣為傳唱,民間稱之為“上香曲”或“吉祥歌”。主要在“上香”時唱太平歌祭祀神靈,有村民或店鋪等迎接社火時要唱吉祥如意類的祝詞,祈求神靈護佑、風調雨順、消災免禍。這一類太平歌由一人獨自站唱,且唱腔嚴肅。主要有《鼓樓唱曲》、《大財神唱曲》、《八臘廟唱曲》、《金花娘娘廟唱曲》、《家祠唱曲》等。
(三)安寧區蘭州太平歌代表性傳承人及流傳曲目
1.代表性傳承人
安寧區蘭州太平歌代表性傳承人有路盛年、朱自清、朱德祖、朱自盛、朱海泉等,以下作簡要介紹:
路盛年(1925—2012年),安寧堡人,上過小學。20歲左右隨當地太平歌藝人護奎、柴世元、朱紀學唱太平歌。主要演唱曲目有《黃巢滅大唐》、《黃統領打蘭州》、《呂洞賓訪仙》、《孟良盜木》。
朱德祖,生于1927年,安寧堡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年少時就常聽當地太平歌藝人的演唱,曾跟隨達師、鄧元娃、柴世元等學唱。演唱曲目有《孟良盜木》、《三國》、《十想大哥》、《茉莉花》,春節期間除了在安寧堡當地演唱外,也常到蘭州城中央廣場、蘭州城隍廟、廟灘子等地演唱,聽者無不喝彩。演唱風格音色淳厚,韻味十足。
朱自清,生于1926年,沙井驛下河灣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年幼時愛聽小曲,曾隨“應奎”表叔學唱,曾祖父見狀遂為其抄寫了兩本唱詞,并在末尾處注解說“作此唱本不為學唱,旨在幼學,避賭”。20左右開始師從蘭州太平歌藝人陳少爺、柴世元、朱紀學等人學唱。主要演唱曲目有《水漫岳家莊》、《孟良盜木》、《蘭州蔬菜》、《斬懷德》、《十個字》等。上世紀六十年代中期,朱自清在蘭州地區已是演唱太平歌的好把勢,相繼創作和新編了大批曲目進行演唱,如《賀新春》、《罵雞》等。每年春節社火時,受邀赴鄰近各村唱太平歌,經常根據所到之地的環境特點即興演唱,為主人祈福祝安。
朱自盛,生于1928年,沙井驛街道河彎村人,上過小學。上世紀40年代常聽當地太平歌老藝人柴世元、朱紀等人演唱。擅唱《十想大哥》、《十個字》。
朱海泉,1949年生,沙井驛河灣村人,初中文化程度。2016年公布為蘭州太平歌市級代表性傳承人。主要演唱曲目有《蘭州蔬菜》、《水漫岳家莊》、《呂洞賓訪仙》、《關公十想》等10余首。2008年參加安寧區文化館組織的“蘭州太平歌演唱培訓班”,并擔任朱自清老藝人的演唱伴奏。2015年和2016年參加“安寧區文化遺產日宣傳展演活動”,以其濃郁的鄉土氣息和詼諧、樸素的演唱方式贏得觀眾激烈的掌聲。
2.主要流傳曲目
蘭州太平歌內容廣泛而豐富,包括上香拜佛、節令習俗、歷史典故,還有表吉祥如意的祝詞和期盼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的喜歌等。1982年編印的《蘭州地區民歌》一書,依據各縣區原聲錄音和整理出的第一手譜面材料校選,收錄了部分蘭州太平歌內容,對我們研究蘭州太平歌傳承發展有著重要的價值。
1999年出版的《安寧區志》除列舉了蘭州太平歌傳統歷史故事一類的經典唱段,還有詼諧幽默的《拙老婆》、《灰老鼠》等令人捧腹的段子,也有歌者即興現編的逗樂歌詞,流傳較廣的《福如東海大發財源》等。
2006年安寧區文化館賈晉老師通過深入鄉間走訪民間藝人,搜集整理安寧區流傳的蘭州太平歌曲目近20首,有:《蕩悠悠鬧花燈》、《老夫人整日閑》、《八方太平》、《金花娘娘廟唱曲》、《迎新春》、《菜老虎搬兵》、《光棍人拉娃娃》、《十二把扇子》、《老奈難》、《正月十五廟門開》、《方四娘》、《報母恩》、《孟姜女》、《洞賓賣藥》(片斷)等,保留了原聲錄音和文字材料,是目前較為全面和可信的文獻資料。
二、蘭州太平歌傳承保護工作中存在的問題
(一)尚未建立完善的人才、經費和制度保障
長期以來,蘭州太平歌主要由業余愛好者演唱,在村落或者家庭中進行著傳承活動。近年來隨著非遺普查與保護工作的實施,相關專家和學者只是在學術研究的層面作了一些工作,并未介入到學習和傳唱活動中,而維系蘭州太平歌生命的也還是年邁的民間老藝人。相關經費的支持只限于代表性傳承人的傳承補助,傳承人群體中學徒也因看不到"錢景”無心堅持學習。因此,為傳承保護蘭州太平歌急需建立系統的人才、經費和制度保障。
(二)蘭州太平歌傳承文化空間逐漸消失
社火是蘭州太平歌重要的載體。隨著生活觀念和文化內容的轉變,九十年代后期春節民俗活動中,蘭州太平歌已被無端的精簡。而傳統社火的沒落,蘭州太平鼓舞與蘭州太平歌的剝離,意味著蘭州太平歌文化空間和主要載體消失,也預示著昔日蘭州人家喻戶曉的太平歌面臨瀕危滅絕的狀況。民間更有“太平鼓沒武曲子鼓則難鳴”、“武曲子無太平鼓則無聲勢”的說法。
為使這一古老的曲藝形式能與現代城市文明相融,安寧區文化館多次嘗試為蘭州太平歌提供舞臺,收效甚微。
筆者曾親歷過蘭州太平歌演唱時臺下除活動組織人員之外觀眾寥寥無幾的尷尬情景,顯然蘭州太平歌已失去了廣泛的受眾群體。期待致力于非遺保護工作的有關機構、專家學者和熱愛蘭州太平歌的各界人士積極參與到保護蘭州太平歌的隊伍中,共謀蘭州太平歌傳承和保護的對策。
(三)蘭州太平歌演唱形式單一化、以“蘭州方言”為基礎的演唱方式限制了蘭州太平歌的傳承與發展。
蘭州太平歌作為蘭州地區以方言演唱的一種民間曲藝形式,承載著蘭州地區重要的原生態文化。如今,蘭州太平歌主要流傳于蘭州市,作為省會城市,普通話普及程度高,新生代幾無用方言交流,自然疏遠了蘭州太平歌的傳承和對外文化交流、傳播。
針對蘭州太平歌受眾群體的縮減、傳承空間的消亡、民間藝人相繼離世、群眾認知基礎漸失等狀況,安寧區實施搶救性保護工作,利用數字化技術,通過調查、錄音、錄像等手段,保留、記錄原生態的蘭州太平歌相關資料。
三、結語
蘭州太平歌作為一項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是蘭州地域文化的典型代表。在幾百年的傳承中與地域文化相互交融滲透,其傳承和傳播不僅承載著地域文化和背后的民俗生活,也是這一獨特文化形態在歷史與現實中融合的最真實呈現。
面對社會歷史進程的發展與變遷,蘭州太平歌目前面臨瀕危甚至消失的境地,我們有責任傳承、保護好這一地域文化的重要載體,守護住扎根于當地群眾心田的這份共同記憶。希冀通過傳承與創新使蘭州太平歌可持續發展,為弘揚傳統文化、保護地域文化發揮重要作用。
注釋:
①嚴永章.西寧太平歌[Z].中國民間文藝研究會青海分會編印,1982:01.
②閃蘭靖.人亡歌息 人去藝絕——蘭州太平歌現狀分析與思考[J].民族藝術研究,2011(02):130-134.
③劉英麟:《蘭州太平鼓的缺失》,《甘肅日報》,2005年7月29日。
④馬步升.安寧區蘭州太平歌調查報告[EB/OL].http://blog.sina.com.cn/s/blog_4d33552101000a8n.html.
⑤馬世燾.枳香山房詩草[Z].道光年間手稿本.
⑥李輝.蘭州太平歌:從明清鑼鼓聲中流傳下來的民間曲藝[J].蘭州晨報“文化甘肅”,2014-01-10.
⑦張北辰,劉永山.蘭州太平鼓[M].蘭州:甘肅人民美術出版社,2009: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