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崇迎 葉燕 鄧家彬
(江西財經大學 江西南昌 330000)
學校體育設施共享機制研究①
——以江西財經大學為例
孫崇迎 葉燕 鄧家彬
(江西財經大學 江西南昌 330000)
該文首先運用文獻資料法和邏輯分析法,對學校體育設施對外共享的理論依據、困境以及困境的破解機理進行了探究,其次,通過問卷調查法和半結構式訪談法,對江西財經大學體育設施對外共享的現狀及阻礙因素進行了調查分析,最后理論結合實際,構建了學校體育設施對外共享的啟動機制、保障機制和激勵機制,對江西財經大學體育設施對外共享提出建議。
學校 體育設施 共享機制
學校體育設施屬于國有資產,具有準公共產品性質。
我國學校體育設施的投資建設,本質上都是納稅人行為的公共體現,納稅人的納稅行為使其有權通過合法形式在其一生中不斷獲得學校體育設施進行體育鍛煉的機會[1]。目前我國除私立學校外,公立學校基本上都是我國公民繳納稅金,國家進行二次分配,再分別用于學校體育設施的建設使用[2]。由此可見,學校體育設施屬于國有資產,應為所有納稅人所受益。
準公共產品指的是介于公共產品和私人產品之間的、兼具部分公共產品和部分私人產品性質的某類產品,具有兩個特征:非排他性和不充分的非競爭性[3]。非排他性是指不能排除其他人對該產品的效費。不充分的非競爭性是指隨著使用人數的過度增加,可能會出現擁擠現象。就學校體育設施而言,一個學生使用學校體育設施,并不影響社會人員在假期或非課堂時間使用學校體育設施,但在同一時間內過多的人使用體育設施,學校體育設施將會因滿載而出現擁擠現象,因此學校體育設施屬于準公共產品。
理清了學校體育設施的產權歸屬及準公共產品的性質,為學校體育設施對外開放共享提供了堅實的理論基礎。

表1 江西財經大學體育場地建設數量統計

表2 江西財經大學體育場地對外開放時間統計
資源共享體系由三個基本要素構成:共享主體;共享方式和共享規則,資源共享的過程是共享主體在“成本-收益”分析基礎上的積極選擇行為,只有共享的利益不少于共享的成本時資源共享才能進行[4]。資源共享追求的是實現資源配置的社會整體效率最高,然而學校體育設施在存在閑置的情況下,對外共享并不能自動進行,因為外來人員進入到學校使用體育設施進行鍛煉,增加了體育設施的損耗,此外體育場地的管理,學生的安全等工作也需要付出額外的人、財、物來保障,而學校體育場地設施與社會健身場所不同,并不是以營利為目的,這導致了學校對外共享體育設施面臨“成本<收益”的困境。
機制是把事物的各個部分聯系起來并使各個部分協調運行而發揮作用的一種具體的運行方式[5],對機制的理解分兩點:一是事物各個部分的存在是機制存在的前提,事物各個部分的存在就有如何協調各個部分的問題;二是協調事物各個部分的關系一定是一種具體的運行方式,機制就是以一定的方式將事物的各個部分聯系起來,并協調它們的運行。資源共享機制的構建與運行是解決學校體育設施困境的根本途徑,資源共享機制的形式可以是規章制度,這些規章制度的作用并不是強制學校體育設施對外開放,而是要協調并保障學校在體育設施共享中的利益。因此,筆者認為學校體育設施共享機制,就是協同政府、學校和社會三者之間利益平衡的方法、措施或制度。
要想協調并保障學校對外共享體育設施的利益,首先要分析學校共享體育設施的成本,建立平衡共享成本的相關機制,對外共享體育設施成本的平衡僅僅取得了對外共享體育設施的可能性。因此,還應構建激勵機制,激勵的作用是使得學校對外共享體育設施的“收益≥成本”,只有 “收益≥成本”共享才可順利進行。
3.1 學校體育場地設施配置狀況
通過表1可以看到,江西財經大學體育場地設施配置內容較為豐富,其中籃球場、乒乓球場、羽毛球場和網球場的數量最多,籃球場和網球場以室外場地為主,羽毛球場和乒乓球場以體育館內的室內場地為主。見表1。
3.2 學校體育場地設施對外開放狀況
學校體育場地設施基本滿足在校學生的教學和訓練,并在非教學和非訓練時間全部對社會進行開放,開放率為100%。在收費模式方面,田徑場和室外籃球場為無償模式,室內場地為在校學生和社會人員區別定價的有償模式,對外開放體育場地的收入與支出基本持平。在管理模式方面,除游泳館為自主管理模式外,其他場地均為學校+物業共同管理模式。在開放時間方面,平均開放時間超過了5 h,其中寒暑假期間因場地使用率較低,一般不對外進行開放,而游泳館主要集中于5~9月份對外開放,足球場因無燈光,晚間不對外進行開放,1/3的網球場雖配有燈光設施(晚間開燈場地收費24.5元/h),但因需求量較低,幾乎不對外開放。見表2。
3.3 體育設施資源對外共享的阻礙因素分析
江西財經大學體育設施寒暑假期間一般不對外開放,網球場和足球場在晚間一般不對外開放的原因可歸結于以下幾個方面: (1)專業場地管理人員短缺。學校體育場地管理人員主要是物業人員,僅負責日常的開、關門,收費及衛生工作,缺乏專業的場地管理知識。(2)資金短缺。對外開放體育場地設施的費用全部投入到體育場地的日常運營之中,如果寒暑假及晚間開放體育設施,需要支付額外的電費、場地損耗維護費、物業場地管理人員工資等費用,將會入不敷出,所以寒暑假期間大部分場地設施處于關閉狀態。(3)校區偏遠,寒暑假期間入校鍛煉人員較少。江西財經大學位于南昌經濟開發區地段,學校附近社區較少,寒暑假期間體育場地設施富余, 但進入學校使用體育場地設施的社會人員寥寥無幾,因此體育場地設施寒暑假期間一般不對外開放。
學校體育設施共享機制是協調政府、學校和社會民眾三者之間的利益關系,保障各共享主體的利益不少于成本,因此筆者認為學校體育設施對外共享機制的構建應包含以下幾個方面。
4.1 啟動機制
學校體育設施對外共享,共享的兩個主體——學校和民眾首先要做好準備,政府在兩者之間起著協調的作用。在實施共享之前,地方政府應出臺具有地方特色的管理辦法及相關規定,包括根據各個學校的實際情況確定的某一區域對外開放的學校目錄,各個學校開放的時間、容量、收費標準等,此外,政府還要對民眾普及學校體育場地對社會開放相關的政策規定和場館信息,宣傳愛護器材、保護環境、強身健體的理念,提高民眾對開放工作的認識。只有政府協調學校準備好對民眾開放體育設施,民眾積極進入學校使用體育設施進行鍛煉,學校體育設施對外共享工作才能正式啟動。
4.2 保障機制
“人、財、物”是學校體育設施對外共享工作得以進行的三個基本要素,其中“物”學校體育設施已經具備,管理人員和運營資金可以通過“開源節流”的方式來取得保障,其中開源包括增加財政補貼、現有人力資源再培訓、拓寬資金來源渠道等方式,節流是減少對外開放體育設施潛在的學校財產損失、發生安全事故等學校承擔的賠付費用,因此保障機制包含以下幾個方面。
4.2.1 財政補償措施
一是科學核算成本,政府根據學校體育設施使用年限、開放程度、運營成本等為學校提供合理的財政補助。二是拓寬資金來源渠道。學校可以通過場地廣告贊助等形式取得收益,補充對外開放體育設施的成本。
4.2.2 建立稅收減免制度
企業、個人參與資助、建設、管理學校體育設施的對外開放,政府應給予投資者以減免稅的優惠政策,鼓勵社會資本投入到學校體育設施對外開放工作中來。
4.2.3 人才培養機制
一是培養場地管理人才,一方面高校開設相關課程場地管理課程,培養場地管理專業人才,另一方面對現有場地管理非專業人員進行培訓,提高其專業技能。同時還可鼓勵社會人員志愿服務開放場地的管理工作中去,減少開放學校體育設施的成本消耗。
4.2.4 安全風險保障措施
一是加強學校巡邏和入校鍛煉人員的身份認證,將學校對外開放體育設施的不安全性降到最低,二是進行風險轉移,學校對外開放體育設施面臨著人身安全和學校財產安全等風險,一旦安全風險發生,學校將承擔賠付風險損失的成本,可采取購買保險,風險轉移的方式減少因發生風險而賠付的損失。
4.3 激勵機制
所謂激勵,就是組織通過設計適當的外部獎籌形式和工作環境,以一定的行為規范和懲罰性措施,借助信息溝通,來激發、引導、保持和規范組織成員的行為,以實現組織即其成員個人目標的系統活動。激勵機制的構建應遵從公平、差異和多樣化的原則[6]。因此激勵機制應包含以下幾個方面。
4.3.1 監督制度
政府在體育設施共享中不僅起到倡導、協調作用,還要起到監管作用。政府與高校共同商定考核評估標準,政府和社會民眾對高校在體育資源共享中的態度及做法予以監督考核,根據考核結果予以獎勵或懲罰,從而控制整個共享工作的進行。
4.3.2 獎勵和措施
政府根據高校體育設施對外開放的考核結果,給予適當獎勵和懲罰,獎勵的作用是提高學校對外共享體育設施的積極性,懲罰作為一種負保障力使得政府對學校開放體育設施的監督更有力度。
首先要建立相應的獎懲制度,獎懲制度不僅作為獎懲力度的依據,也是仲裁依據,避免引起不必要的糾紛。其次,獎懲的形式不應只局限于物質和經濟,還可采取學校、個人的評優樹先、榮譽證書等多種形式來激勵學校體育設施對外開放。
江西財經大學體育場地配置豐富,以部分有償和部分無償的方式全部向社會公眾進行開放,日常平均開放時間超過了5 h。但因成本和管理人員緊缺問題,部分場地晚間不對外開放,因學校地理位置偏僻,寒暑假社會民眾入校鍛煉人員少,寒暑假期間一般也不對外開放,其場地設施對外開放還存有待開發空間。
就以上對資源共享機制理論的探究結合江西財經大學體育設施對外共享的現狀,提出以下建議。
(1)政府對開放體育場地進行專項財政補貼。補貼費用主要用于場地維護、晚間場地燈光電費和場地管理工資發放。
(2)拓寬資金來源渠道。利用體育場地空閑地段設置廣告牌,招商引資,以冠名、贊助等方式取得收益,填充于開放體育設施的成本消耗中去。
(3)豐富場地管理人員隊伍建設。對現有體育場地非專業管理人員進行培訓,提高其專業知識能力,此外還可鼓勵學生勤工儉學、社區人員志愿服務等為管理體育場地提供人力保障。
(4)積極宣傳引導社會民眾入校鍛煉,提高學校體育設施利用率。一方面學校、政府向民眾宣傳對外開放體育設施的信息和體育鍛煉增進身體健康的理念,另一方面政府可以用“買單”的方式為社區、企業或中小學生購得門票,寒暑假期間利用高校場地和優秀師資力量開展體育素質拓展等活動。
[1]李驍天,王凱珍,李璟圓.我國城市社區與學校體育設施共享理論構建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9,32(4):87.
[2]解曉東.試論我國高等教育資源共享的必要性與可能模式[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3(6):21-24.
[3]陳其林,韓曉婷.準公共產品的性質:定義、分類依據及其類別[J].經濟學家,2010(7):13-21.
[4]馮云廷.地區性資源共享機制研究[J].天津社會科學,2006(3): 62-63.
[5]伊崇宇.黑龍江省高校與所在地體育資源共享機制研究——以牡丹江地區為例[D].黑龍江:牡丹江師范學院,2014.
[6]吳照云.管理學[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438.
G807.0
A
2095-2813(2017)04(c)-0240-03
10.16655/j.cnki.2095-2813.2017.12.240
孫崇迎(1990,8—),男,漢,山東臨沂人,在讀碩士,研究方向:體育經濟與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