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坤
陌上君子,溫文爾雅,大概就是陳道明給所有觀眾的影響與直面的觀感。他踏實、努力,每一部戲都是品質的保證;他博學多才,每一次采訪都能為之贊嘆;他低調、謙遜,每一位合作的演員都贊其人品。的確,他是一位極為優秀的演員。其實,做父親,陳道明同他做人、做藝術一樣,嚴格卻睿智。
快樂教育法
陳道明的女兒陳格與父親的性格完全不同。陳道明率真、直爽,活得如同他扮演的角色一樣,擲地有聲、義正言辭。這些烙印雖然也體現他對女兒的相處過程中,但他的教育方式同性格不同,采取卻是快樂教育法:“我從不改造她,絕不強加。我給她定的指標特簡單,第一是身體好,第二是生活要快樂,第三是盡量有所成就。”加上媽媽杜憲的性格比較隨和,陳格的性格在這兩種影響下,用陳道明的話就是:“我性格不是很好,她媽媽性格很好,這個優點完全繼承了她媽媽。所以在她身上完全沒有極致的語言行為和情緒,不極端。”
這種快樂教育法,最主要體現在學習上。陳道明從不把女兒的學習當作評價她的標準。學習好,固然好,但陳道明希望女兒實實在在地對自己,不做壞事,至于長大后有可能帶來的名與利,要放平和心態,將它交給社會與命運。
陪女兒博學多才
陳道明的博學多才是有目共睹的。他在張藝謀導演的《歸來》中,就秀得一手讓郎朗都驚嘆“陳道明的鋼琴是演員里最好的”的琴技;在2015年北京衛視跨年夜的當晚,才華橫溢的他又在民樂團的合奏下,現場展露了鋼琴絕技,演繹一曲《漁光曲》。除此之外,他的畫作一次又一次讓大眾驚艷;還有那些在網絡上流傳的“陳道明語錄”,被很多人奉為心靈雞湯。有這樣的父親,女兒當然也是頗具藝術天賦。不過,陳道明和妻子杜憲工作都很忙,女兒是與外公、外婆一起長大的。但陳道明一有時間就陪女兒學習、去圖書館、練琴,即使忙著拍戲、工作的時候,不能與女兒見面,也會按時給家里打電話,和她聊聊天,一回到家,第一件事就是抱抱她。
女兒慢慢長大,陳道明和妻子杜憲的工作更加忙,沒有時間陪伴女兒。鑒于國外的教育更適合女兒在藝術方面的發展,即使陳道明特別舍不得,但他認為女兒應該屬于社會的,要對社會有感情,要讓社會教育她。所以陳格才13歲時,她就被送去英國生活與學習。沒想到,陳格適應能力特別強,短短的時間里,不僅學習成績優秀,而且交到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
嚴父也知錯能改
由于陳道明剛硬的性格使然,在對女兒的教育里,嚴父慈母的形象是顯而易見的,媽媽可以隨意一些,不過爸爸要有原則性,在大的問題上要給予一定的指導。在這種思想下,陳道明對于陳格的言談舉止格外注意與引導,偶爾是有些嚴厲的。然而發生在她10歲的一件小事,也讓這位嚴父開始反思自己與女兒的相處之道,嘗試著與女兒做朋友。
那是臨近春節的一天,陳道明與杜憲約了一幫朋友,打算聚一聚。在朋友的建議下,陳道明決定讓陳格一起出去玩玩。原本與女兒玩得很開心的陳道明,臨出發前,拿過一本書想考考女兒,指著其中一字,問她是否認識。然而,玩得開心的陳格,想逗逗爸爸,并沒理會他,也不回答他的提問。陳道明如同每一位嚴父一般,火氣噌地竄上來,又一次問了一遍,陳格還是調皮地沒回應他。這讓陳道明覺得女兒十分沒“規矩”,不得不使用“家法”—站在墻根面壁思過,并且不能隨他出去吃飯。此時,陳格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頓時眼淚汪汪。
在去飯店的路上,杜憲和隨行的朋友們紛紛指出陳道明的錯誤,孩子只是開個玩笑,不是什么原則性的問題,陳道明的處理太過于嚴肅了。有時,為什么一個人能得到大部分的尊重與喜愛,是因為他身上有一些特性讓人為之欣賞,陳道明亦是如此。雖然性格剛毅如他,面對指責與建議,不會固守自己的看法,而是反思自己的錯誤。確實,對女兒似乎是有些“不近人情”,一件小事小題大做了。一旦想通了,陳道明立馬掉轉頭,回去接女兒一起過節。當陳格看到爸爸來接自己了,立刻撲到他的懷里,主動向爸爸承認錯誤。陳道明看到如此懂事的女兒,即使在熒屏上鮮有流淚的他,眼眶也有些紅了。就在這件小事之后,陳道明意識到自己可以嚴格,但不能過猶不及,否則女兒會逐漸感受不到父愛,反而得不償失。至此,他在引導女兒時,更加注意方式方法,父母的威嚴在建立的同時,不能丟失了女兒的安全感,以及對愛的感知能力。
陳道明的育兒經,似乎讓這個知性的謙謙君子,不那么像是個“不近人情”的藝術家,有了些許煙火氣,成為會生氣、會感動、會糾結的平凡人。大概這就是親情的魅力,在孩子出生就選好的關系里,每個人都從中成長、成熟,或許成功,亦有過失敗,卻依然讓人不舍得掙脫與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