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玉宏
摘 要: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服務業在國民經濟中的重要地位趨于明顯,在2013年時所創造的國內生產總值就已超越第二產業。現在一些發達城市,服務業帶動的產業發展更是成為其主要競爭力。我國目前正處于經濟結構調整、轉變經濟發展方向的關鍵階段,重點發展服務業無疑是加快我國國民經濟穩步增長的重要途徑。國家的基礎是城市,要想發展國民經濟,必須在經濟轉型中培養大批專業的服務業人才。
關鍵詞:經濟轉型;現代服務業;人才培養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7)15-0115-02
自改革開放以來,第二產業一直處于我國國民經濟的主導地位,隨著我國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服務業在其中所占比重越來越大,已經成為提高區域競爭力的高效途徑和加快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推力。為了適應產業結構新的發展模式,服務業人才的培養方式也要擯棄之前的傳統模式,開發一套新的人才培養體系。首先,服務業的人才要有一定的知識儲備,可以更好的理解發展方向;其次,還要有創新性,具備一定的專業技能;再次,為了可以使團隊共同發展,必須要有集體榮譽感,避免個人主義。秉著加強區域競爭力、加快我國經濟發展的宗旨,對如何建立一支綜合素質過硬的服務人才團隊提出探討。
一、現代服務業在我國經濟轉型的過程中可以起到的重要作用
1.現代服務業的發展可以優化產業結構、加快經濟發展。“十二五”時期,全球經濟面臨大變革,國內為了達成經濟轉型的最終目標,產業發展模式也開始由發展“工業化”逐漸轉向發展服務業。之所以要把服務業放到主導位置,是因為它可以有效地推進經濟結構調整,有利于對傳統產業的升級改造,增強區域內乃至我國的綜合競爭力。進入21世紀后,環境污染問題成為了我國需要迫切解決的難題,同樣,粗放型生產模式導致的資源緊缺問題也迫在眉睫。我國現有的產業體系逐漸轉向以農業為依托,新興產業做引導,制造行業做能源,主推服務業發展的模式,就說明了服務業對我國的發展是有長久意義的,一定要緊跟經濟結構的調整,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并對其進行精細化管理,以達到快速解決我國資源緊缺、環境改善的目的。
2.現代服務業是發展經濟的主要增長點,是區域城市發展的重要杠桿。現代服務業與傳統服務業不同,它主要是通過現代化、信息化的方式,向社會提供高附加值、高層次的生產、生活服務,較傳統服務業有著更精細化的分工,極少會對資源產生浪費,環境造成污染。各國為了促進本國經濟的發展,已經紛紛開始對現代服務業進行系統性研究,研究如何通過創新科技來提高其整體水平。受金融危機的影響,第一、第二產業在發展上呈現疲軟狀態,相反,現代服務業反而因為其獨有的發展特點,更快地形成了服務模式多樣化發展的現況。隨著高新技術在服務業的發展,使現代服務業更是如虎添翼,強勢地展現出其強大的發展潛質。國家的發展要依靠現代服務業,區域的發展也不例外。在目前的新城鎮建設中,現代服務業帶來的全新動力與其他新興產業形成了互相促進的有利模式,極大地改善了國民的生活水平及環境質量。現代服務業作為我國經濟發展的強有力后盾,一定會帶動各項新型產業的蓬勃發展。
二、目前我國培養現代服務業人才遇到的難題
1.地域性差異大。由于我國的教育水平東、西部不均衡,導致培養出的現代服務業人才層次不等。東部整體經濟發展水平較西部要高,同樣高等院校的數量也較多,例如培育人才的搖籃清華、北大,全國知名高校復旦大學、浙江大學,他們的教育理念較西部更先進,所以吸引著大批極富創新力的高層次人才,這些高層次人才對現代服務業的深層理念再加以研究,更加推動了東部地區的快速發展。反之,西部地區沒有東部地區天然的地域優勢,常年處于信息落后,新觀念難以進入的環境,導致學校對人才的指導作用弱化,教育等級高的院校更是屈指可數,雖然現在我國對西部地區實行了一系列補貼、扶持政策,但在短期來看,改觀并不是很明顯,還需要進一步強化西部地區對于現代服務業人才培養力度。
2.現代服務人才不能完全滿足企業需求。日益增多的企業給現代服務產業的發展提供了幫助,同時企業對于現代服務業人才素質的要求也較高。但是從目前現狀來看,現有的人員還不能讓企業完全滿意,其中的原因是人員對于任職企業經營的產品、涉及的服務流程還沒有充分的了解,對企業的企業文化、企業價值觀沒有高度的認可,不能在短期內適應其工作的環境。從根本上分析,我國在現代服務業人才的培養上缺乏對學員在團隊協作能力、溝通技巧、服務意識及抗壓能力等方面的鍛煉。
3.綜合素質較弱、人才培養難度大。我國社會現在處于高速發展階段,與此同時,現代服務產業也有著翻天覆地的變化,隨之而改變的是服務業對從業人員的要求越來越高。判斷是否符合人才需求的指標,主要是從業人員所處定的年齡段、文化教育程度、工作經驗、身體情況以及對行業未來發展趨勢的判斷力等方面進行考慮。雖然我國服務業人才的文化度日益提高,從業年齡也步入年輕化,但人的觀念及重要思想往往是最難改變的,也是難以獲得突破的。國內現代服務業人才培養的局限性過大,多缺乏從業經驗,尤其是對行業內整體發展戰略以及獨立的見解尤為嚴重。從國內角度分析,現代服務行業在國內的推廣時間較短,與之衍生的現代服務行業人才的培養暫仍處于發展初期,行業范圍內與此有關的課程,例如管理、營銷等學科,也就是在最近十年以來才開始在國內院校開設課程,對人員綜合素質與行業的發展的影響還沒形成較大的輻射面。要想改善目前我國現代服務業的現狀,必須要讓人才培養向標準體系化、形式規模化轉型。
三、經濟轉型中現代服務業人才的培養方式
1.針對區域經濟發展對人才的實際需求,對現代服務業人才模式進行優化。傳統人才培養方式的改革優化是現代服務業專業建設的重點。人才培養方式的優化,現代服務業的需求應該與地區經濟發展情況相結合,突出區域特色、按照實際情況精準定位。堅持“面向現代服務業”的基本路線,本著培養理論、實踐、人格集一身的應用型服務業人才。將實踐型、應用型及務實型的人才培養方式轉化為新的培養模式,各高等院校通過綜合評分的模式,將現代服務業人才在學習過程中的學分、證書、實踐活動、導師評價等總結分析,最終實現提高現代服務業人才的綜合素質的目的。與此同時,在授課的過程中融入了有關品德、素養、法律意識等相關課程,通過專業課程的優化綜合提高學員素質,從而滿足現代服務業的人才需求。
2.堅持以培養核心技能為主要出發點,打造現代服務業人才標桿。在現代服務業飛速發展的今天,行業人才需求也有著翻天覆地的變化,隨之而來的是人才培養模式的轉變,現如今現代服務業人才培養模式從以前單一技能到如今的核心能力培養。核心能力強調團結協作、獨立思考、認真規劃、技能專業、數據及信息的分析等能力的掌握。通過專業人員分析員工工作成績信息與該員工的核心能力做對比分析,研究表明,二者間存在正向關系。為此,在針對我國現代服務業人才需求上應著重核心技能的培養,通過提升從業人員核心技能,從而滿足現代服務業及區域經濟發展的人員需求。如今,掌握核心技能是從業人員的基本要求,也是推動產業發展壯大的核心條件。
3.創立新型的現代服務業人才培養模式。隨著時代的發展,人才趨于個性化、多樣化。對人才的評價及培養模式也不能一成不變,為了保障人才的整體素質,必須要在現代服務業人才需求的基礎上建立相適應的教學體系,在當中對基礎專業、個人素質、人格塑造等方面進行細化,分別通過個人測試、學校測評及企業績效多方位進行評價,針對現代服務業培養出的專業性人才進行多層次對比,從而發現學生自身存在的不足之處來提出改善方法。與此同時,學生在校期間,可以與企業達成合作,組建人才梯隊,及時地對培養方向指導明確,避免出現培養的人才與企業需求不相匹配的情況發生。要不斷地對現有培養模式進行優化改革,設立與實際需求相符合的課程體系,不斷地提高現代服務業人才與企業需求的契合度,對區域經濟的發展做出實質性貢獻。
4.將高校培養的現代服務業人才與企業達成合作,為區域經濟發展做貢獻。現如今的現代服務業人才培養體系發生了重要轉變,主要通過理論實踐相結合、院校企業相結合的方式,積極地與區域經濟發展相融合。校企合作培養現代服務業人才的方式正在逐步加深,通過加深高校與企業在人才合作培養上的層次,轉變為高校與區域內現代服務行業的合作。其合作方式有以下幾種:(1)通過校企合作聯合辦學的形式,將課堂開設到實質性的工作場所中,通過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授課模式,從而讓學員深入了解現代服務業;(2)通過將經驗豐富的知名的企業家或業界專業人士邀請到校內課堂,通過講座、論文指導、現場答疑等方式,從而豐富學員的經驗值;(3)通過將校內教師派送到現代服務業企業崗位工作的方式,讓教師在崗實踐必須滿3個月,從而讓教師也得到相應的工作經驗,達到提高教學質量的目的。
四、結語
高等院校的辦學理念應與行業的發展與時俱進,現代服務行業的轉型就決定了高等院校的人才培養方向,促使了高等院校有針對性地培養現代化服務業人才,及時聽取用人單位意見,及時改進教學和技能人才培養模式,充分發揮高校教育的社會服務功能,更好地適應現代化經濟。加強與企業的合作,聽取企業專業性的意見,防止高校人才滯后與現代化經濟脫節。及時調整專業方向與新課程的開發,使現代化服務業人才始終走在社會的前沿。
參考文獻:
[1] 張春娥.高職酒店管理專業基于產業適應性的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教育與職業,2014,(9):109-111.
[2] 左文進.現代服務業視角下高職物業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當代經濟,2014,(22):84-86.
[3] 吳岳軍.地市高職院校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差異化”戰略研究[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5,(21):20-22.
[責任編輯 吳 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