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里有引人入勝的科普劇《恐龍去哪了》;這里有科學DIY小課堂,創新思維訓練互動體驗;這里有風車、沙畫、折紙制作及體驗,創意美術和親子葉拓活動;這里有農耕科普體驗及綠色蔬菜種植科普課堂;這里有AI人工智能機器人互動;還有陶藝體驗……這里就是2017第十九屆北京科普之春海淀主場活動現場。
活動當天,北京市海淀區堉薈沅青少年校外活動基地人員攢動,眾多小朋友在家長的帶領下,來到了活動現場,親身感受了科學的魅力。
走進活動現場,不時傳來陣陣驚嘆聲。在科學DIY小課堂上,小朋友們一邊認真觀看工作人員教學流程,一邊動手制作自己喜歡的“小玩意”,“錯了,錯了,你做的不對,叔叔剛才不是這么做的。”“叔叔不是說DIY就是自己做自己的嗎?”幾個小家伙互相較起了勁,惹得家長們哄然大笑,但并不能阻擋孩子們的熱情,蒸汽機、電話、發報機在小朋友的手中漸漸成型,盡管各不相同但讓人同樣歡喜。就這樣,在玩樂之間,把科學傳遞給了孩子們,看著小朋友們鼓著勁后的興奮,圍觀者也不禁莞爾一笑。
來到陶藝體驗現場,早早就排起了隊伍。“我們這里從活動開始人群就沒有散過。”工作人員小劉如是說。只見操作點上的小朋友正認真地操作著,隨著轉盤的轉動,用手打磨著陶泥,雖然只能做一些簡單的物件,但是小朋友們卻異常興奮。“為了能完成陶藝體驗,我都排了一個小多時的隊呢,叔叔說我做的是最好的呢。”在孩子的眼中,把泥土做成工藝品是一件值得等待和炫耀的事情。“學陶藝是手、眼、腦協調互動的過程,兒童的智力發展起源于動作,而學陶藝的過程不僅可以開發兒童的智力,還可以發展他們的感知力、觀察力和創造力,提高幼兒的動手能力。”對于被圍觀,小劉說這在他的意料之中,并且他希望更多的兒童加入到陶藝學習中,讓他們在長期反復地欣賞—操作—再欣賞—再操作的過程感受陶藝的魅力,并得到鍛煉。
在科普劇《恐龍去哪了》的表演過程中,小朋友們在觀看表演的同時還可以進行互動參與。小演員們通過扮演恐龍角色,跟隨故事情節發展,在其中接受恐龍的相關知識。就這樣,動物的生存環境、習性等等枯燥的知識變得生動有趣,小朋友們通過參與感受了科學精神,極大地激發孩子們對科學的興趣。
當然,機器人也成為了當天小朋友的好伙伴,它與小朋友們親密互動、親切玩耍;還有葉拓活動讓孩子們樹葉中發現了不一樣的世界;無人機讓小朋友們玩得不亦樂乎,小小的無人機承載著他們的歡樂,更激發了他們探尋的欲望;至于風車、沙畫、折紙制作及體驗,讓小朋友們在玩耍的同時明了了動力的原理和線條的描畫;農耕碾米教學,讓小朋友們親身體驗了一把農民的生活,真正體會了“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內涵。還有自供電發光跑步燈LUMEN自供電夜跑燈,搖一搖就可以點亮,小朋友們像發現了科學的新大陸一樣興奮,而科普立體圖書的展示,通過直面感更強、立體感更強的特點讓小朋友們愛不釋手,蚯蚓、雜魚、鳥居都立起來了。
“朋友告訴我這里有一場科普活動,看了介紹,基本上都是孩子可以玩得,并能學到知識的項目。”張先生的兒子8歲了,一天下來,孩子拿到了自己親手制作的陶藝,下地體驗了耕種,并參與了所有的互動項目。“一天下來,孩子玩瘋了,也累壞了,但是他是興奮的,尤其是這么多的小朋友們一起叫著勁參與,學知識就變得很簡單了。”張先生很是高興,并表示希望多舉辦這樣的科普活動。“是啊,是啊,以后要是有這樣的活動我肯定還帶孩子參加。”周邊的一些家長們紛紛附和。
據海淀區科學技術協會負責人介紹,此次活動以“科普惠農、科技富民”為主題,征集了數十家科技企業,旨在通過多元化的科普教育活動,綻放科技魅力。讓小朋友們從小與科學結緣,愛科學、懂科學,為他們在追逐科學的道路上加注
美好的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