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俊紅



[摘 要] 區域物流與區域經濟具有動態性和復雜性,是一個復雜的灰色系統。電子商務同時作用于區域物流與區域經濟的發展,正在成為區域物流與區域經濟發展的突出要素。以國家電子商務示范城市北京作為研究對象,基于2006-2015年區域物流與區域經濟發展指標的統計數據,運用灰色關聯法研究電子商務背景下北京市區域物流與區域經濟的互動關系。研究表明:北京市區域物流與區域經濟之間存在緊密的互動關系。
[關鍵詞] 電子商務;區域物流;區域經濟;互動關系;北京市
[中圖分類號] F252 [文獻標識碼] A
一、區域物流與區域經濟的互動關系
當今社會,現代物流作為一種新型服務業,已成為實現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在區域經濟發展中,現代物流大力發揮其“第三利潤源泉”的增長機制,使區域物流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而且,隨著區域經濟一體化的不斷加強,區域內幾乎所有的行業和部門都已被區域物流所覆蓋。因此,區域物流的發展不僅能有效提高區域經濟整體發展的速度,而且能同時帶動房地產行業、信息產業、餐飲業以及批發零售業等相關產業的發展,促進區域內資源要素與產業結構的優化。同樣的,區域經濟作為區域物流的基礎,其增長也能促進對區域物流的市場需求,促進區域物流基礎設施的完善,促進區域物流產業集聚與能力提升,最終必然導致區域物流的快速發展??梢?,區域物流與區域經濟之間是緊密耦合、相互促進的,兩者的互動關系顯得十分密切。
二、電子商務對區域物流與區域經濟的影響
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與互聯網的大力普及,為電子商務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統計,截至2016年,我國網民規模達7.31億,網絡購物用戶規模達到4.67億,居世界首位。這些網民覆蓋了人們生產生活的各個領域,使電子商務的應用越來越普遍。電子商務的發展能夠極大地滿足消費者的個性化需求,降低企業發展成本,提高區域經濟效率,擴大區域經濟發展范圍。在區域經濟發展中,電子商務正發揮著全新的動力作用。同時,繁榮的電子商務也為區域物流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電子商務充分利用自身的優勢來促進區域物流的發展,使區域物流真正成為區域經濟的增長點。可見,電子商務同時作用于區域物流與區域經濟的發展,正在成為區域物流與區域經濟發展的突出要素。電子商務蓬勃發展的背景下,區域物流與區域經濟的互動關系表現得更加緊密。
區域物流與區域經濟具有動態性和復雜性,是一個復雜的灰色系統。因此,本文采用灰色關聯法研究電子商務背景下區域物流與區域經濟的互動關系,以北京市為例進行實證研究。
三、研究設計
(一)研究對象
北京市是我國電子商務發展較好、起步較早的地區之一,是首批國家電子商務示范城市之一,其電子商務的發展一直保持著良好的增長態勢,長期處于國內電子商務發展的領先地位。鑒于北京市電子商務產業基礎雄厚并顯現出蓬勃發展之勢,本文選擇北京市作為研究對象,實證分析電子商務背景下區域物流與區域經濟的互動關系。
(二)指標選取
本文在現有研究的基礎上,征詢有關專家的意見,最終確定了區域物流發展水平與區域經濟發展水平兩個方面的衡量指標。在區域物流發展水平方面,本文選取的指標包括物流業增加值(X0)、物流業務收入(X1)、社會物流總額(X2)、物流業從業人數(X3)、貨運量(X4)、貨物周轉量(X5)。其中,物流業增加值是反映區域物流發展的核心指標;從一定意義上來看,物流業務收入、社會物流總額及物流業從業人數反映了區域物流產業的總需求與總供給;貨運量、貨物周轉量全面反映了一定時期內區域實際貨物運輸能力的大小,是反映區域貨物運輸最重要的綜合性指標。
在區域經濟發展水平方面,本文選取的指標包括區域GDP(Y0)、第三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Y1)、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額(Y2)、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Y3)、外貿進出口總額(Y4)。其中,區域GDP是衡量區域總體經濟狀況的重要指標;第三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可以評價區域經濟的產業結構,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區域經濟發展所處的階段;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額作為資本積累的重要因素,反映了區域經濟的物質基礎;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可以用來反映區域消費水平及消費質量;外貿進出口總額反映了區域對外貿易的實際規模,是衡量區域對外貿易狀況的重要指標。
本文選取上述指標的2006-2015年的年度數據進行實證分析,數據均來自北京市統計年鑒。
(三)研究方法
從前人的研究來看,現行的數理統計分析中的方差分析、回歸分析、主成分分析等方法存在數據量大、計算量大、樣本需要服從某個典型的概率分布等方面的不足。再加上北京市的統計數據有限,符合本文指標體系的完整樣本數據過少,且數據灰度較大,沒有典型的分布規律,因此采用上述數理統計方法很難達到理想的效果,而采用灰色關聯法可以彌補其中的不足,它對樣本量的多少和樣本有無規律都同樣適用。綜上所述,本文采用灰色關聯法展開研究。
灰色關聯法的計算步驟如下:
四、北京市區域物流與區域經濟互動關系的實證分析
本文以北京市2006-2015年的統計數據為例,運用灰色關聯法實證分析電子商務背景下區域物流與區域經濟的互動關系。
(一)北京市區域經濟對區域物流發展影響的實證分析
物流業增加值作為反映區域物流發展的核心指標,是目前衡量區域物流發展水平的最佳指標。因此,以物流業增加值(X0)作為參考數列,以影響區域物流發展的區域經濟因素Y0、Y1、Y2、Y3、Y4作為比較數列,初值化處理后,運用灰色關聯法計算參考數列與各比較數列的關聯度(見表1),分析北京市區域經濟對區域物流發展的影響。
從上表可見,γ(X0,Y2)>γ(X0,Y1)>γ(X0,Y0)>γ(X0,Y4)>γ(X0,Y3)>0.5,表明北京市區域經濟發展指標與物流業增加值均有較高的關聯度,其中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額、第三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GDP與物流業增加值的關聯度都超過0.6,達到顯著相關性。由此可見,北京市區域經濟的發展可以顯著影響區域物流的發展。下面將進一步對各項區域經濟發展指標與物流業增加值的關聯度進行分析。
1.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額與物流業增加值的關聯度最大,表明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額對區域物流發展的影響最大,兩者的密切程度也最高。對區域物流來說,公路、鐵路、港口、航空及互聯網等基礎設施是推動其快速發展的不可或缺的條件,進一步發展和完善物流基礎設施迫在眉睫。
2.第三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與物流業增加值的關聯度比GDP與物流業增加值的關聯度高,這表明產業結構比GDP對區域物流的影響程度大。這是因為電子商務的蓬勃發展,促進了傳統產業與互聯網的結合,使得區域經濟結構與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與升級,從而加快傳統物流向現代物流轉型。
3.外貿進出口總額及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與物流業增加值的關聯度較低,小于0.6,說明外貿進出口與社會消費雖然穩步增長,但對區域物流的影響相對較小。然而,隨著電子商務的普及,網絡購物成為潮流,將進一步拉動區域的內需與外需,以發揮促進區域物流發展的作用。
(二)北京市區域物流對區域經濟發展影響的實證分析
GDP從總體上反映著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經濟增長水平,是目前衡量經濟增長水平的最佳指標。因此,以區域GDP(Y0)作為參考數列,以影響區域經濟發展的區域物流因素X0、X1、X2、X3、X4、X5作為比較數列,初值化處理后,運用灰色關聯法計算參考數列與各比較數列的關聯度(見表2),分析北京市區域物流對區域經濟發展的影響。
從上表可見,γ(Y0,X1)>γ(Y0,X2)>γ(Y0,X0)>γ(Y0,X5)>γ(Y0,X3)>γ(Y0,X4)>0.5,表明北京市區域物流發展指標與區域GDP均有較好的關聯度,其中物流業務收入、社會物流總額、物流業增加值、貨物周轉量、物流業從業人數與區域GDP的關聯度都超過0.6,達到顯著相關性。由此可見,北京市區域物流的發展可以顯著影響區域經濟的發展。下面將進一步對各項區域物流發展指標與區域GDP的關聯度進行分析。
1.物流業務收入、社會物流總額與區域GDP的關聯度均超過0.8,說明這兩項指標與區域GDP的聯系都很緊密,對區域經濟發展的影響很大。物流業務收入與社會物流總額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區域物流的需求,也就是說區域物流需求對區域經濟發展有顯著影響。這是因為,隨著電子商務的發展,對區域物流的規模與質量上的需求在不斷提高,使區域物流需求對區域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越發顯著。
2.貨物周轉量、物流業從業人數、貨運量與區域GDP的關聯度比物流業增加值與區域GDP的關聯度排名靠后,表明這三項指標比物流業增加值對區域經濟的影響小,其中貨物周轉量與貨運量反映了貨物運輸需求,物流業從業人數反映了物流業勞動力供給狀況。相對而言,貨物運輸需求與物流業勞動力供給已成為區域經濟發展的瓶頸。北京市政府應積極推動電子商務與現代物流的發展,著重改善貨物運輸需求與物流業勞動力供給狀況,促進區域經濟的發展。
3.貨運量與區域GDP的關聯度小于0.6,且比貨物周轉量與區域GDP的關聯度低,說明當需要考察貨物運輸的里程時,貨物運輸對區域經濟增長的影響就變大了,這與北京市發達的交通運輸條件有著密切的關系。
(三)結論
綜上所述,北京市作為電子商務產業發達的地區,其區域物流的發展可以明顯促進區域經濟的增長,同時區域經濟的增長也會顯著帶動區域物流的發展。由此可見,電子商務背景下,北京市區域物流與區域經濟兩者之間存在緊密的互動關系。
[參 考 文 獻]
[1]劉思峰,黨耀國,方志耕,等.灰色系統理論及其應用[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0
[2]黃雪梅,馬穎,等.基于灰色關聯模型的港口物流與區域經濟發展互動關系研究——以廣東新會為例[J].經濟師,2013(5):131-133
[3]高學賢,馬月麗.基于灰色關聯分析的山東區域物流與經濟發展協調性評價[J].河南科學,2014(12):2618-2623
[4]田沛.試論現代物流與電子商務對我國區域經濟發展的影響[J].商業經濟研究,2016(14):183-184
[責任編輯:王鳳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