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明英
摘要:作為信息技術成果的互聯網,在教育領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本文針對高職院校的就業指導課,從分析課程教學特點、提出課程教學改革方向兩個方面進行討論,同時結合廣西財經學院的就業指導課程改革進行論述,對“互聯網+”時代下高校就業指導課程的教學與改革提出三點可行性探索及建議。
關鍵詞:“互聯網+” 就業指導 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71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5349(2017)10-0155-02
當今互聯網信息化時代,以智能手機為終端的互聯網技術飛速發展普及,微博、微信、QQ以及大量的第三方APP交互平臺的大量涌現,對當代大學生的思想行為、學習生活、職業選擇產生深遠的影響。2015年,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提出“互聯網+”行動計劃,到現在,“互聯網+”已經滲透到各個行業領域并產生巨大經濟效益。不僅在經濟市場,在教育領域互聯網也對學習方式、教學內容、組織模式等方面帶來深層次的影響,最大程度實現教學資源共享和創新教學。高校職業發展規劃與就業指導課程引導高校畢業生形成正確的就業觀、擇業觀、創業觀,但是在目前的“互聯網+”時代下,高職院校的就業指導課程教學還存在一些問題,急需改革與創新。
一、常規的就業指導課程實踐教學特點
1.師資隊伍參差不齊
穩定職業的教師隊伍是實現就業指導課程教學目標的基礎之一。互聯網+時代下高校就業指導教師隊伍整體質量參差不齊。一些高校沒有專門的就業指導課程教學隊伍,教師多為其他專業課教師或者輔導員兼任,沒有課程教研組長帶頭進行課程規范指導,更別提教授或者專業學者。大部分教師沒有進行過職業指導培訓,更別提獲得職業指導師資格證書。
2.教學實踐中理論性強實踐性弱
就業指導課程,涉及教育學、心理學等多個學科,且課程內容強調實用性和實時更新,因此任課教師需要具備知識面廣,社會經驗和職場經驗豐富的人,在實際教學中融入案例分析、社會調查、就業模擬等實踐性教學內容。但實際情況是,教學模式單一,絕大多數以PPT講課貫穿到底,內容多是職業發展規劃寫作、求職簡歷制作、求職技巧等理論性特別強的講解,并不能對學生實際求職就業帶來指導。
3.課程安排不合理
目前,幾乎所有的高校都已經開設就業指導課程,但是每個高校對就業指導課的重視程度不同。根據2008年教育部辦公廳印發的《大學生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課程教學要求》,建議就業指導課程安排不少于38學時。據調查,只有394%的學校達到教育部規定的標準[1],部分高職高專學校,在大一第一學期開展職業規劃課程,大二第二學期開展就業指導課程,全部安排只有16個學時,甚至更少。可見,不少高校的就業指導課開設流于形式,并不能對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就業創業觀起到明顯的指導作用。
4.缺乏創業教育和引導
2015年,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要把“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打造成推動中國經濟繼續前行的“雙引擎”之一。現在,各高校也積極鼓勵學生參與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建設,但是并沒有將創新創業納入職業規劃與就業指導課程系列,學生整體創新意識淡薄,創業知識匱乏。
二、“互聯網+”時代就業指導課程教學改革方向
1.重視師資隊伍的互聯網思維培養
“互聯網+”的本質是信息的獲取、開發和利用。[2]互聯網+教學就是將互聯網與課程教學深度融合,通過運用互聯網思維,利用現有成熟的互聯網產物QQ、微博、微信、其他交互APP等,實現課程教學的自我改革創新。在目前的“互聯網+”時代背景下,就業指導課程教師應該善于利用微信、微博、QQ等交互式平臺,善于通過互聯網學習和分享實時就業動態,建立學校的就業指導微平臺,通過錄制視頻、微電影分享、成功案例分析、及時推送就業信息等,潛移默化中影響學生的就業觀。
2.互聯網+分享式教學,豐富課堂內容
目前,學生普遍以手機為終端訪問互聯網進行學習和信息交流。但是面對海量的信息,學生會陷入數據越來越豐富、知識越來越匱乏的困境。通過在就業指導課程中應用互聯網+分享式教學,可以指導學生高效而精確地獲得相應的知識,加強實踐教育。互聯網+分享式教學,就是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利用互聯網,經過檢索、探究、思考、總結成果,然后在全班進行分享的一種教學方式。旨在促進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學生經過交流分享和思維碰撞,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提高自身的價值和成就感。
3.互聯網+創新創業教育,引導創意思維
黨中央和國務院提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引導和扶持大學生自主創業。因此,在就業指導課上,以互聯網為依托,適當穿插創新創業理念,提高大學生創造力。此外,創新創業引導也可以在課堂外開展。很多同學從來沒有進行過創新創業方面的學習或培訓,不敢邁出第一步。這需要輔導員、班主任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創新創業教育,在校園創造創新創業氛圍,利用微信、QQ等積極宣傳國家政策,引導并指導學生參加校內外的創新創業比賽,鼓勵學生干部、學生黨員帶頭在社會實踐中利用創業孵化基地展開夢想行動,將創新創業教育與行動輻射到每個大學生身上。
三、廣西財經學院防城港校區大學生就業指導課程教學改革探索
1.提高就業指導老師專業素養
廣西財經學院防城港校區是市校共建、合作辦學的一所全日制高職高專學校。專任教師除了常駐校區老師外,還有大部分來自學校其他二級學院。校區老師來源分散,質量參差不齊。為此解決的方式有,第一,學校邀請專業教師進行一對一學科指導,并組織就業指導課程老師進行創業培訓師的學習和考試,提高隊伍整體專業素養;第二,通過在線視頻學習、名企名家講座,廣泛學習吸收成功的創業經驗;第三,通過建立就業指導課教師人才小高地群,廣泛就業、創業經驗、知識進行交流分享。
2.重視就業指導教育的全程化
學生的職業能力和正確的擇業觀、就業觀、創業觀不可能是一朝一夕形成,需要貫穿于整個大學階段。廣西財經學院防城港校區對高職高專學生三年的學習進行有效分段。初期,結合學生的專業特點,專任教師側重于職業認知和職業規劃,引導學生樹立大學學習的目標;中期,輔導員和專任教師聯手,側重于職業能力和創新創業意識培養,引導學生敢于創新敢于嘗試。例如,參觀調研校區所在地防城港市的“互聯網+”園區-防城港IT小鎮門戶,實地學習如何進行互聯網創業;后期,通過主題班會、群聊分享、走訪宿舍,參觀調研,輔導員側重于職業評估分析建議和職業信息發布與更新。從入學到畢業,全程對學
生的就業進行跟蹤式指導。
3.互聯網+就業創業開辟就業指導網絡課堂
易班是提供教育教學、生活服務、文化娛樂的綜合性互動社區。網站融合了論壇、社交、博客、微博等主流的Web20應用,加入了為在校師生定制的教育信息化一站式服務功能,并支持WEB、手機客戶端等多種訪問形式。[3]廣西財經學院易班建設正積極穩步推進,利用易班平臺,進行就業指導課程優課在線網上學習。
“互聯網+行動”時代,用互聯網思維進行教學和學習已然成為一種新常態。我們需要根據學校實際情況,充分利用互聯網優勢,整合各方優勢資源,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在整個大學期間能隨時隨地接受就業指導,不走錯路,少走彎路,不斷提升大學生就業和創業的成功率。
參考文獻:
[1]胡媛媛,袁忠霞.大學生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課程實施現狀調查[J].出國與就業(就業版),2010(23):44-46.
[2]歐陽日輝.從“+互聯網”到“互聯網+”——技術革命如何孕育新型經濟社會形態[J].人民論壇·學術前沿,2015(10):25-38.
[3]馮永泰,王釗,陳曦.高校易班與教學的良性互動[J].中國大學教學,2014(5):67-69+25.
責任編輯:楊國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