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1959年7月17日,西藏自治區籌備委員會通過了進行民主改革的決議。民主改革廢除了封建農奴制度,使翻身農奴成為了主人。民主改革時期對于牧區實行“不斗不分,不公開劃階級,牧主,牧工兩利政策”,使畜牧業得到穩步發展,黨中央根據西藏自治區的具體實際制定出符合當時生產條件的方針、政策,以及在具體實施的過程中解決出現的問題,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本文主要總結其發展經驗,為今天西藏自治區畜牧業的發展有很好的借鑒意義。
【關鍵詞】民主改革;西藏;畜牧業
從總體上看,西藏自治區(以下簡稱西藏)發展畜牧業的自然資源豐富,但是分布不均,生態環境非常脆弱,需要引起高度重視。在發展畜牧業的過程中,由于環境的因素和開發方法的不合理,西藏的畜牧業發展還存在很多問題,在這種情況下分析民主改革時期(1959-1965)畜牧業的發展情況,總結其發展的經驗,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一、西藏畜牧業的自然環境
(一)水資源
西藏的水資源十分豐富,高原湖泊數量眾多,很多河流發源于西藏,這為畜牧業的發展提供了豐富的水資源,但西藏的水資源分布不均,牧草生長也不均衡,有些地方水草豐美,有些地方水資源缺乏,草很少,草場貧瘠。畜牧業大多逐水草而居,這種資源分布的不均衡,影響了西藏蓄牧業發展的不均衡。
(二)氣候資源
西藏海拔高,地形復雜,氣候類型多樣。但氣候資源分配不均衡,總體特點為西北部地區干旱,東南部地區濕潤,這影響了蓄牧業的發展,在濕潤地區草場豐美,有利于畜牧業的發展,在干旱地區,加之海拔高,草場生長非常緩慢,所以解決牲畜的飼料問題成為重中之重。另外西藏的旱災、雪災、風災、雹災等自然災害頻繁,這些自然災害造成的后果都很嚴重,給牧民造成的損失也是不可估量的,所以在發展畜牧業的同時,要注意預防自然災害。
(三)光資源
西藏的光資源豐富,可以利用光資源為牧區提供便利。光輻射強可以制成太陽能電板,用于發電,為牧區提供照明和生活用電,解決牧民的生活用電問題。為畜牧業的發展提供便利。
(四)牧場草原資源
西藏高原牧業草場資源豐富,而且有其獨特的特點:一是草場遼闊,類型多樣。主要有草甸草場、草原草場、沼澤草場、荒漠草場、灌叢草場和森林草場,目前以草甸草場、草原草場和沼澤草場為主。因此,適于放牧多種牲畜,對發展農牧業具有重要意義。二是優良牧草占優勢,毒草、害草比重小。三是牧草營養價值高,適口性強。青藏高原日照長、輻射強、溫差大,有利于牧草的光合作用和有機物質的積累。這些都為發展高原畜牧業提供了有利條件。
牧草生長環境非常脆弱,在放牧過程中,要注意草場的保護,促進草場的可持續發展。
(五)生態環境資源
西藏的生態環境十分脆弱,不合理的開發,造成生態環境的破壞,尤其是草場環境的破壞,是很難恢復和發展的。在發展經濟時要注意保護生態環境,合理規劃放牧,使草場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二、西藏民主改革前畜牧業的發展情況
西藏的牧業經濟是封建農奴制度領主莊園經濟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三大領主在牧區享有各種封建特權,對廣大牧民進行殘酷野蠻的奴役和剝削等等。
民主改革前西藏的牧區是一個有封建剝削、封建特權的社會,人們緊緊的束縛在土地上,牧場由三大領主控制,放牧完全由領主或其代理人安排,人們沒有人身自由,更沒有生產積極性。畜牧業沒有科技力量的支撐,只能靠經驗,只能靠天養蓄,在這種情況下,畜牧業不可能有很大的發展,甚至停滯不前。
三、西藏民主改革時期畜牧業的發展情況
由于西藏牧區的經濟與內地牧區牧業生產不同,以及牧業生產不同于農業生產的特點,因而西藏牧區的民主改革中也有其自己的特點。這就表現在在改革中必須緊緊地依靠牧工和貧苦牧民,團結可以團結的力量,徹底消滅牧區的封建剝削制度和封建特權,保護和發展畜牧業生產。
(一)民主改革時期對畜牧業的改造過程
1959年3月22日,中共中央在《關于在西藏平息叛亂中實行民主革命的若干問題的指示》中指出:“牧區不進行民主改革,牧主的牲畜仍然歸牧主所有,牧民的牲畜仍然歸牧民所有,叛亂分子的牲畜沒收歸牧民所有。”
在牧區實行“三不”(不分、不斗、不劃階級)政策,明確宣布牧區草場仍按原來放牧習慣繼續放牧,除個別需要調整以外,一律不能分配,還宣布廢除三大領主霸占草場、牧場和收取草場稅租等封建特權,從而促進了牧區的社會穩定,實現了人畜兩安。
牧區改革的主要內容是開展“三反(反對叛亂、反對烏拉差役、反對奴役)、兩利(牧工、牧主兩利)”運動,并逐步建立牧區各級政權。
在牧區實行的民主改革充分考慮到西藏牧區的實際情況,“三反兩利”政策的制定和實施,提高了牧民的生產積極性,實現了牧區的穩定發展,“三不”政策的實施更加促進了牧區的發展。
(二)民主改革時期畜牧業發展取得的成績
廢除舊西藏的封建農奴制度,變牧業的封建農奴制度(具體地說是以部落制為主)為牧民個體所有制(牧主所有制是生產關系變革過程中的過渡形式),變革了畜牧業的生產關系,直接調動了牧民的生產經營積極性,為進行社會主義改造、發展社會主義畜牧業生產打下了基礎,也為在社會主義經濟條件下探索畜牧業的可持續發展奠定了宏觀的社會制度基礎。
1960年,拉薩血清廠改稱拉薩獸醫生物藥品制造廠(簡稱拉薩生藥廠),1961年8月,拉薩家蓄門診所改稱為拉薩市畜牧獸醫總站,業務上以家畜疾病治療和預防為主。1963年6月經西藏籌委決定,將拉薩獸醫生物藥品廠改稱西藏畜牧獸醫科學研究所。1964年12月,中共西藏工委批準恢復拉薩獸醫生物藥品制造廠,廠址未變。9月15日,西藏人民委員會首次會議決定區委下設農牧廳等22個工作機構。農牧廳為地級建制。自治區農牧廳成立后,內設工作機構為一室、一部、三處、三局,在三處中設有畜牧處,為縣級編制。
根據2012年《西藏統計年鑒》,中國統計出版社出版整理得出上圖
從上圖可以看出,西藏民主改革初期到民主改革結束(1959年—1965年)牲畜的總頭數有一個很大提高,在政策和科學技術的發展下,民主改革時期西藏牲畜總頭數有了很大的提高。
四、經驗和啟示
從西藏民主改革時期畜牧業發展取得的成就來看,其成功的經驗有以下幾點。
(一)符合實際的政策
黨中央和政府根據實際情況,制定出一系列政策。對西藏畜牧業的民主改革實行“三反兩利”和“三不”政策(“三反”指反叛亂、反烏拉差役、反人身奴役,“兩利”指牧主牧工兩利),三反使人民從土地上解放出來,有了人身自由,生產效率提高,兩利政策,對牧主牧工兩利,極大的調動了勞動者的積極性,在生產關系中,生產者是重要因素,調動了生產者的積極性,生產效率能夠有很大程度的提升。西藏民主改革之前是封建的農奴制度,根據這個實際情況制定的“三反兩利”和“三不”政策是非常符合當時實際情況的,大大促進了當時畜牧業的發展。
現在西藏畜牧業的發展存在許多問題,深入實地的考察存在的問題,根據具體的情況制定出相應的政策和措施。目前西藏畜牧業主要存在以下問題:經營方式落后,生產力水平低,科技成果轉化緩慢,畜群結構不合理,草場退化嚴重,生態系統脆弱等問題。應結合這些實際情況制定出符合畜牧業可持續發展的政策。
(二)科學技術的提高
在民主改革過程中,對畜牧業的各個要素進行技術提高和資源整合,牲畜的畜種的增加,質量提高,建立牲畜的圈棚,牲畜疫病的預防與治療,品種的改進,牧草的種植,生態環境的保護等等,取得了一定的成績,牲畜的種類和質量有了很大的發展。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醫療技術的發展,為畜牧業的發展提供了的良好保障,畜種得到改良,飼草也進行了優化,在發展畜牧業的同時也注意生態環境的保護,合理利用草場資源,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民主改革時期醫療的發展,拉薩市畜牧獸醫總站,業務上以家畜疾病治療和預防為主,西藏獸醫生物藥品制造廠,自治區農牧廳的成立,在醫療上進行改革,使畜產品的質量提高,另外,還在牲畜品種培育上面,進行培育,成功的培育了許多適應于西藏自然條件的牲畜品種,提高了牲畜的存活率,更能夠適應自然。
民主改革時期,對于草的改良,引進新的草種,加大人工種草,解決牲畜的飼草問題,提高牲畜的質量。
(三)以人為本
以人為本,在牧區就體現為以牧民為本,提高牧民的生產積極性。民主改革時期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充分考慮到牧民的實際情況,調動牧民的積極性,以廣大人民群眾為主體,進行經濟的穩定發展,體現了以人為本的原則。
在如今的牧區發展上面要充分調動牧民的積極性,以牧民為本,解決牧民的子女教育、工作問題,牧區的醫療問題也要落實到位;在公共服務,財政補貼方面要充分考慮牧民的實際情況。
(四)國家財政支持
民主改革時期,黨中央和政府根據當時牧區的實際情況,建立拉薩獸醫生物藥品制造廠、拉薩市畜牧獸醫總站、西藏畜牧獸醫科學研究所、拉薩獸醫生物藥品制造廠,西藏人民委員會首次會議決定區委下設農牧廳等22個工作機構。內設工作機構為一室、一部、三處、三局,在三處中設有畜牧處,為縣級編制。這些都是國家財政的大力支持,大大促進了西藏畜牧業的發展。
如今,西藏畜牧業的發展也離不開國家財政的支持,在結合實際的考察后,把財政的支持放在畜牧業最至關重要的環節,這個是非常重要的。
五、結束語
民主改革時期西藏畜牧業的發展對于當時西藏的經濟發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在牲畜的種類、飼養方式和醫療方面都有了很大的發展,“三反兩利”政策的制定,調動了牧民生產的積極性,改變了牧民以前受到嚴重壓迫的歷史,成為了時代的主人,其成功的經驗可以為現代畜牧業的發展提供可借鑒的經驗,黨中央和政府能夠從西藏的實際出發,根據具體情況制定了關于畜牧業發展的戰略方針,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功。科學技術的發展,醫療技術的提高,大大提高了牲畜的存活率,改善了牲畜的優良品種。
現代畜牧業在借鑒其發展的成功經驗時也應根據實際情況,重視醫療技術的發展,發展畜牧業和保護生態環境相結合,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西藏畜牧業要取得非常成功的發展,需要國家、政府、人民群眾的共同努力。
參考文獻:
[1]王清先.轉軌、轉型與發展跨越:西藏農牧民增收與農牧業發展[M].北京:中國藏學出版社,2006
[2]黃顥,劉洪記.西藏50年歷史卷[M].民族出版社,2001年5月第1版
[3]王建林,陳崇凱.西藏農牧史[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4
[4]黃萬綸.論西藏民主改革的幾個問題[J].西藏研究,1984(4)
[5]才旦多杰,江村羅布.西藏經濟簡史(上)[M].北京:中國藏學出版社,2002
[6]中國藏學研究中心.50年真想—西藏民主改革與達賴的流亡生涯[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7]狄方耀.當代西藏產業經濟發展史[M].北京:中國藏學出版社,2014
[8]西藏自治區統計局.西藏統計年鑒(2012)[Z].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12
[9]西藏地方志編纂委員會.西藏志蓄牧志[M].北京:方志出版社,2015
作者簡介:
霍曉鶯(1986.12-),女,陜西渭南人,碩士,西藏民族大學,研究方向:西藏近現代經濟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