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努力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是改善民生和社會建設的重中之重。讓老百姓享受優質教育是“五大發展理念”中共享發展的核心理念。要著力改善農村辦學條件,強化師資隊伍建設,讓老百姓從優質教育中獲得更多的的實惠,這是黨和政府義不容辭的責任,是老百姓熱切的期盼。
關鍵詞:共享 教育 老百姓 獲得感
黨的十八大報告把教育放在改善民生和加強社會建設之首,強調要“努力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的“五大發展理念”,其中的共享發展,是以“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為奮斗目標的發展,是“讓人民群眾有更多獲得感”的發展。教育是重要的民生領域,教育工作關系著老百姓最直接、最長遠的利益,關系到每一位學生的前途命運,關系到每一個家庭的幸福愿景。要以改善農村辦學條件、師資隊伍建設、落實惠民政策為著力點,以提升學校綜合服務水平、最大限度降低老百姓教育成本和保障貧困生受教育權利為落腳點,讓群眾有更多的獲得感。
一、堅持共享發展,著力改善農村學校辦學條件
一是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推進公共服務均等化,重要的是促進教育公平。要將教育資源重點向農村、邊遠、貧困地區傾斜,全面改善農村學校教學條件,努力實現城鄉教育均衡發展,讓農村孩子不要輸在起跑線上。要加大對農村義務教育的投入,以超前的眼光推進農村學校的規劃建設,大力實施中小學危房改造、農村初中校舍改造、校舍安全工程、生態移民等項目,努力實現城鄉義務教育公共服務均衡發展。
二是加強硬件設施建設。要保障基本教學條件,配備必要的教學儀器設備、器材、圖書和合格的課桌椅,因地制宜地建設運動場地和體育設施;改善學校生活設施,設置開水房或安裝飲水設施。辦好必要的教學點,在教師配置、教師待遇、公用經費核定等方面,對教學點進行傾斜支持,確保教學點能夠正常運轉。
三是推進教育信息化建設。農村地區地域廣闊,社會經濟發展相對緩慢,信息化教育水平較低。要大力實施農村中小學遠程教育工程,促進城鄉優質教育資源共享,提高農村教育質量和效益。拓寬信息化教育投資渠道,注重硬件與軟件共同發展, 加強農村信息化教育的師資隊伍建設,以“三通兩平臺”建設為抓手,結合“教育信息化全覆蓋工程”,爭取中小學信息化建設項目,全面優化教育信息化環境,爭取“校校通”、“班班通”和“人人通”均達到100%,促進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深度融合,提升教育科學管理水平和教育綜合服務能力。
二、堅持共享發展,著力支持農村教師隊伍建設
一是實施鄉村教師支持計劃。作為教育的“神經末梢”,鄉村教師收入微薄、工作艱苦、默默無聞,沒有驚天偉業,卻用平凡和堅守為基層教育貢獻智慧和力量,要瞄準鄉村教師“下不去”、“留不住”、“教不好”三個核心問題,在加強鄉村教師師德師風教育、拓寬培養和補充渠道、推動城鄉教師合理流動等方面要拿出切實可行的政策措施,在中小學教職工編制管理、職稱(職務)評聘等方面要著重向鄉村教師傾斜,在提高生活待遇、加強培養培訓、建立榮譽表彰制度等方面要舍得拿出真金白銀,切實幫助廣大鄉村教師改善生活水平,提高能力素質,增強職業吸引力,讓他們真正感受到黨和政府的關心,感受到社會各界的尊重,鼓勵和吸引更多有志青年投身鄉村教育事業,讓更多優秀教師愿意留在基層,扎根農村,教書育人,從根本上提高鄉村教育教學質量,使每一個鄉村孩子都能享受到更加公平、有質量的教育,形成“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良好局面,努力培養一支素質優良、數量充足、結構合理的鄉村教師隊伍,幫助鄉村孩子學習成才,阻止貧困現象代際傳遞,打贏扶貧攻堅戰。
二是建立教師交流機制。堅持城鄉學校共同提高、縣域教育共同發展的指導思想,扎實開展教師輪崗交流工作。通過校長、教師的異校交流,提升了薄弱學校的管理和師資力量;實施支教和送課下鄉活動,逐步提升薄弱學校的教學質量;按照“內外帶動、教研拉動、城鄉互動、區域聯動”理念,實行一所市區學校托管一個農村學區同類學校的模式,建成托管聯動共同體,實現聯動發展全覆蓋,推動城鄉學校一體發展、互動發展、均衡發展。組織市區學校骨干教師到托管共同體學校送課,開展聯動教研,為聯動共同體學校培養青年骨干教師,充分發揮“雙捆雙帶”示范作用。在落實好“三區”支教計劃的基礎上,每年選派一批骨干教師到興仁、宣和、永康等地區幫教支教,充分發揮市區學校輪崗交流教師示范引領作用,提高農村薄弱學校教師隊伍整體素質。
三、堅持共享發展,著力推動教育惠民政策落實
一是認真貫徹教育免費政策。全面落實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基本方略,精準聚焦每一所學校、每一名教師、每一個孩子,啟動實施教育扶貧全覆蓋行動,認真落實好學前教育生均公用經費補助、義務教育學段“三免一補”政策、普通高中貧困家庭免費教育、中職在校生全免費教育,實現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全覆蓋。
二是認真實施營養改善計劃。孩子是國家的未來,家庭的希望。對于農村貧困家庭來說,孩子更是改變命運的寄托。由于城鄉二元、區域發展不平衡等因素影響,城鄉兒童成長存在明顯差異,一些貧困農村的孩子早早輸在起跑線上。一步落后,步步落后,會造成貧困代際傳遞、階層固化的后果。通過實施“營養早餐”和“免費午餐”的農村義務教育營養改善計劃,確保學生每天早晨吃到一個熟雞蛋,中午吃到一頓安全、營養、衛生的午餐,確保學習精力充沛,提高他們的營養和健康水平。
三是關愛弱勢群體。扎實開展助學關愛行動。積極為高校錄取新生爭取燕寶慈善基金、“圓夢行動”金秋助學金等各類助學補助,開辟綠色通道,為大學生辦理生源地助學貸款,鼓勵高校學子克服困難,立志求學,報效社會,切實解決了廣大學生入學難的問題。保障進城務工人員子女平等就學。要將進城務工人員子女全部納入公辦學校就近入學,保證進城務工子女與本地戶籍學生同等享受“三免一補”政策。嚴格規范轉入、轉出手續,確保進城務工人員子女不輟學,實現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共享優質教育資源的目標,保證教育的公平與均衡。關愛留守兒童健康成長。學校要設立農村留守兒童關愛室,建立個人成長檔案,及時掌握情況。著力解決留守兒童在親情關愛、家庭教育、心理健康、社會保護等方面的實際困難,組織全社會大力開展留守兒童關愛行動,著力構建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關愛留守兒童工作網絡,實現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大力加強特殊教育。加大特殊教育學校支持力度,完善基礎實施,配備醫療和康復設備,不斷改善學校辦學條件。大力加強政策宣傳和組織動員,督促和指導家長送殘疾兒童按時入學,落實殘疾兒童少年資助幫扶政策,確保有接受義務教育能力的殘疾兒童少年全部按時入學接受義務教育。
作者簡介
姓名:何紅花,性別:女,工作單位:寧夏中衛市第六中學,籍貫:寧夏中衛,研究方向:教育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