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浩峰
有色人種、自強不息、反戰、和平主義精神……阿里身上的這些標簽,加上機緣巧合,讓他成為打開中美關系瓶頸的一名絕佳人選。
拳王阿里去世整整一年了。出生于1942年1月17日,去世于2016年6月4日,阿里走過了74年的人生。
對于常年從事職業拳擊比賽者,特別是重量級拳擊選手來說,74歲,并不是一個特別短的壽命。現實殘酷!事實上,1981年,他在39歲的年齡,就離開了職業拳壇。之后,他甚至在后半生與帕金森癥相伴。
1979年,穆罕默德·阿里訪問北京,受到了鄧小平的親切接見。而其又一次來到中國,則是1985年暮春。那一次,他亦曾在上海游覽五天。這五天,他曾經到九江路《新民晚報》社參觀,亦曾與上海體育學院師生交流,更曾到精武體育館指導小拳擊手。
有評論認為,在沒有互聯網的年代,主流媒體和教育體系一起推崇的正面榜樣,成為家喻戶曉的偶像完全合乎情理。這也是阿里的上海行如此令人難忘的原因。
記者做導游帶他來報社
我不知道拳王阿里當年來上海,是否在行前有過計劃,更不知道那計劃里是否有過訪問《新民晚報》社的項目。
1982年元旦《新民晚報》復刊后的一段日子里,報紙一紙難求,每天都脫銷。可這大熱,畢竟是城中大熱,是上海人的大熱。并不曾在中文文化圈中浸淫過、更不可能了解當時的上海市民文化的拳王阿里,在來華前估計并不知道上海還有一份《新民晚報》。
將拳王阿里引入《新民晚報》的,是當時晚報的記者葛愛平。當時,聽說阿里來到中國,并又一次受到鄧小平接見,葛愛平單槍匹馬從上海飛到西安,在陜西體育賓館覓到阿里行蹤,不僅采訪了阿里,還當起了導游,將阿里引入《新民晚報》社。
回顧那次采訪,當時葛愛平問阿里:“在中國訪問五天,你有什么感受?”
阿里回答:“中國很干凈,非常熱愛和平,社會秩序非常安寧,有紀律。中國有悠久的文化,偉大的傳統,普遍尊敬老人,社會道德很好。在美國,所有人都認識我。電視、廣播、報紙、雜志早把我訪華的消息報出去了,因此人人都等待我回去告訴他們我看見了什么。我將大聲地說:我看見一個美麗、幸福、和平和充滿希望的中國!”
由此,這篇報道最終見報的標題為——“拳王阿里專訪:我看到一個充滿希望的中國”。
在采訪中,阿里還特為提及了他對中國拳擊的一些感受。他當時感到,中國拳擊運動水平比他想象的要高。因為在北京,他看過一些表演,感到中國拳手速度快,身體靈巧,水平很高。而這,也給他到上海后與中國拳手直接過招埋下了伏筆。
回顧這篇采訪稿,葛愛平之后并未與阿里深聊拳擊技術,而是話起了家常。
那時候,阿里的夫人,是他的第三任妻子——貝羅尼卡·波石。從采訪稿中看,阿里是這么向葛愛平介紹波石的:“她拍電影,做廣告,當模特兒,因為她長得很漂亮。”
葛愛平還問了阿里孩子的情況。阿里介紹稱,自己有八個孩子。還說:“我只有一個男孩,剩下七個‘錯誤。所以我要讓一個男孩去看住七個女孩。這對小阿里來說是個很艱巨的任務。”
盡管這篇專訪篇幅不長,也沒有特別深度的內容,卻仍有獨特的價值。當時的葛愛平還只是《新民晚報》的一個年輕記者,而剛剛復刊的《新民晚報》盡管有許多“文革”前就在此工作的老報人,但總體上看是一份年輕的報紙。
1985年初,中國改革開放剛剛進入城市不久,老百姓的精神生活并不豐富。在當時特定的歷史條件下,阿里訪華無疑是一次“大事件”。作為一家復刊不久的地方媒體,《新民晚報》專門派一位年輕記者,出差進行貼身采訪,算是開了一條先河。
而葛愛平算是一專多能了——不僅完成了這篇采訪,還將阿里引入自己的工作單位——《新民晚報》社。“直到那一天,總編輯束紉秋與阿里熱情握手之際,我才長長地松了口氣。”葛愛平如是說。
原來,當時報社以束紉秋為首的領導班子,給了葛愛平一個任務——請阿里到《新民晚報》社做客。
葛愛平當時通過多方打探,才知道阿里在西安。至于他住什么地方,行程怎么安排,一概不知。“我只能前往西安當時的8家涉外賓館一家家登門去查,終于在第八家體育賓館得到了確認的消息。”葛愛平說。
憑借幾天下來和組織者以及阿里本人有了良好的關系,加上阿里也略知了《新民晚報》的影響力,葛愛平終于將事情搞定。1985年5月19日,拳王阿里到達上海的第二天,他就出現在了《新民晚報》位于九江路的報社內,報社門口,聞訊趕來的市民早已把門口圍得水泄不通。回顧這件往事,葛愛平向媒體表述:“永生難忘。”
當時的《新民晚報》社,可沒有四十幾層的辦公大樓。那時候,晚報剛剛復刊,九江路的辦公樓,是一幢老樓。據后來進入《新民晚報》工作的朱大建先生回憶,當時,束紉秋和趙超構、張林嵐,這三位報社領導竟然是擠在一間屋子里辦公的。阿里能夠造訪《新民晚報》,成為了這家老牌媒體的一段佳話。
與中國南北拳王切磋
在上海體育運動技術學院,拳王阿里算是找到了專業對口的朋友。這也讓他的上海游更添一些情趣。他來到上海體育學院,受到了全院師生的夾道歡迎。
盡管已經宣布退出職業拳壇,但從流傳至今的上海電視臺的一段視頻來看,阿里的一招一式,還是非常強勁——與中國拳手過招,他只是比劃了幾下子,并沒有真打。
譬如與阿里最先過招的周士彬教授,有著“南拳王”之稱。但畢竟阿里是重量級拳手,而周士彬這位祖籍江蘇宜興的中國人,身形并不高大,按照拳擊量級來看,最多算是中輕量級選手。周士彬教授與阿里對練了若干個回合,總體看,只是拳術的切磋,談不上對抗。
當然,和出生于1923年的周士彬一樣,張立德也是一個“20后”——他出生于1925年,按照年齡算,兩位都可以做阿里的叔叔了。
作為霍元甲的老鄉,張立德在1953年于天津舉行的第一屆全國民族體育運動大會上,戰勝了周士彬,盡管只是以點數獲勝,但冠軍畢竟屬于張立德。這是這二位中國南北拳王唯一一次正式交手。
比起周士彬來,張立德的身形與阿里頗有點兒接近。電視解說如此評價:“那時候的張立德已經年過半百,但仍然身手不凡。他們的精彩表演,博得了全場師生的一致掌聲。阿里甚至幽默地倒在了地上。”
比起現在的中國運動員來,周士彬與張立德都是兼修多項的學者型選手。張立德不僅主攻拳擊,還攻籃球、足球、擊劍、體操。而周士彬于1966年在第一屆亞洲新興力量運動會上,擔任運動會技術顧問和國際式摔跤比賽教練員、裁判員。1996年、1998年和2002年分別赴法國巴黎、西班牙巴塞羅那和意大利米蘭講授“中國式摔跤”。所謂教授,名副其實——他1960年成為副教授,1980年評為教授。
與阿里在上海體院過招的,除了兩位專業拳擊手出身的拳擊老師、南北拳王以外,還有侯曉非。作為中國男排的前主攻手,帥哥一枚。后來,他娶了女排國手周曉蘭。而那一次,在上海體院,他也躍躍欲試地與阿里過招并表示“能夠和世界拳王對打幾下而感到榮幸備至”。
總體來看,阿里在上海體院與三位中國朋友的過招,確實是朋友式的。
原本,阿里從事拳擊運動的初衷,和許多小孩一樣——打壞人。在1960年獲得羅馬奧運會輕量級拳擊冠軍后,阿里接受媒體采訪時說:“因為想打倒偷走我自行車的小偷,我就和身為拳擊手的堂哥學習拳擊,沒想到最后堂哥不練了,我卻成了奧運會冠軍。”
在從事拳擊之后,無論是在業余拳壇包括奧運賽場,還是在職業賽場,阿里的出拳都是穩準狠的。可見,他同情弱者。
與中國的交往,某種程度上也是他同情弱者的一種體現。
穆罕默德·阿里原名是凱瑟斯·馬塞勒斯·克萊。作為一名非洲裔美國人,他從小受到種族歧視。這也使得他后來改名穆罕默德。
在他獲得奧運冠軍的年份,他的出生地肯塔基州路易斯維爾市,種族隔離形勢仍舊嚴峻,奧運冠軍身份加身的阿里到餐館就餐仍被歧視,招待他的白人服務員對他亮出的奧運冠軍身份不屑一顧:“那又怎么樣?”氣得這名耿直男孩把金牌丟到了俄亥俄河里:“我為什么還要為這樣的國家效力。”
阿里與中國結緣,有許多緣故。1970年代末,阿里應國際管理集團亞洲分部的邀請來到香港,他計劃中的行程中,有借道廣州飛往北京的行程,但由于突遇大雪航班被取消,阿里便考慮放棄北京之行。
第二天,國際管理集團的一位官員突然接到了國家體委一位老友的‘神秘電話:“我們誠懇地建議你們能夠來北京,有一位重要人物想見你們。”這位“重要人物”就是中國領導人鄧小平。
當時牽線的后來回憶說:“事后多年,我才明白了中國領導人的高明用意。原來鄧小平先生是通過拳王阿里向美國政府傳達一個重要信息:中國希望同美國建立良好關系,中美關系對整個世界的和平和發展是至關重要的。”
有色人種、自強不息、反戰、和平主義精神……阿里身上的這些標簽,加上機緣巧合,讓他成為打開中美關系瓶頸的一名絕佳人選。
在精武體育會指導小拳手
1985年的中國體育界,正在精心備戰1988年的漢城奧運會。盡管在1984年洛杉磯奧運會上,新中國一炮打響,但后來的1988年奧運會,中國兵團并不成功,史稱“兵敗漢城”。但拳王阿里對奧運精神的領會,可能確實有獨到之處。
看起來憨厚親民的阿里,在位于虹口的精武體育會參觀。這家當時又名虹口體育館的所在,當年是津門大俠霍元甲在上海的拳館——精武體育會。
1980年代中期,正值電視連續劇《霍元甲》熱勁還沒過。在霍元甲奮斗過的地方,中國小拳手們刻苦練拳。而拳王阿里在看完運動員的訓練以后,脫下西裝,逐個對運動員的姿勢和步伐做了具體的指點。他說:“中國的拳擊運動員有很好的基礎,只要訓練得當,取得世界冠軍是沒有問題的。我愿意盡我所能,幫助中國的運動員朋友們提高技巧,爭取在1988年的奧運會上奪得拳擊世界冠軍。”
盡管1988年的奧運會,中國拳擊手并沒有特別好的發揮,但回看阿里的中國行,這位拳王并未食言。實則,今日里活躍在拳壇的中國拳手,許多都曾經得到過阿里的幫助。阿里在中國辦過很多拳擊培訓班、裁判培訓班,給中國拳擊事業的發展提供過很多援助。按照如今著名拳手鄒市明的話說:“我們這批中國拳手能成長起來,多少借了阿里的光。”
目前中國職業拳手代表人物之一楊連慧則說,自己能走到這一步,與阿里對中國拳擊的貢獻有很大關系。他認為大部分中國拳手都對阿里有特殊的感情,因為能與阿里達成某種若有似無的關系,也成為中國拳手們的信念。一位湖南的民間拳王為自己90后的女兒驕傲,因為他女兒不僅是位女拳手,而且名字叫蝴蝶,與拳王阿里的女兒萊拉的外號恰好相似——萊拉秉承父親拳王阿里的比賽風格,“躲閃如蝴蝶,攻擊如蜜蜂”,堅強自信,被人們親切地稱為“蝴蝶夫人”。
當聽說阿里去世時,鄒市明在微博哀悼——“我的心愿是能拿到金腰帶后能竭盡全力拜訪到我的偶像向他致敬,這一刻,在此我只能向上天祈禱,愿天堂美好,沒有紛爭,沒有病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