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軍
一項最新研究發現,嗅覺與健康損害息息相關,嗅覺減退或失靈可能是某些健康問題的預警信號。
嗅覺不是可有可無的。據測定,人的嗅黏膜上約有1000萬個嗅細胞,是感覺系統中最為精致的部分。“聞香識人”就說明,人能夠識別并記住某種氣味。良好的嗅覺體驗能增進食欲,愉悅心情,影響大腦的情感處理區域和社交能力。煤氣泄漏、有毒氣體擴散時,嗅覺還能給人以安全警示。嗅覺還被用于醫學治療,比如中醫講究“望聞問切”,歐洲中世紀也有通過嗅覺診斷病情的。瑞典斯德哥爾摩大學對1000余名40~90歲成年人進行了10年的跟蹤,結果發現,失去嗅覺的老人更可能在10年內死亡。一旦嗅覺出現問題,味覺靈敏度也隨之下降,進而導致食欲不振,影響全身健康。
臨床上,嗅覺失靈十分常見,成因很復雜。嗅覺失靈主要有兩大類:一是鼻炎、鼻竇炎、鼻息肉和鼻腫瘤等疾病導致的嗅覺降低,通過手術能夠得到較好恢復;二是病毒感染等導致的嗅神經破壞。具體來看,嗅覺功能強弱與以下因素分不開:
年齡 嗅覺隨年齡增長而逐漸減退。嗅覺確實和年齡呈正相關,老年人的嗅覺可能只是年輕人的1/4。
環境污染 除有毒氣體外,霧霾等環境污染并不直接導致嗅覺減退。但是,這并不能否認經由環境作用,會引起繼發性的呼吸系統疾病,進而導致嗅覺減退。
遺傳因素 我國南方的廣東、廣西、湖南、福建等省區是鼻咽癌發病率最高的地區之一。鼻咽癌有明顯的種族敏感性,具有家族性聚集傾向。父親得了鼻竇炎,雙胞胎兒子也會得,臨床上這樣的情況很常見。
疾病牽連 短期的嗅覺下降和失靈,可能是某些疾病的信號,比如過敏性鼻炎、鼻竇炎、鼻息肉等炎癥,較重的頭部外傷,鼻部腫瘤,帕金森病和老年性癡呆等,就連小小的感冒也可能誘發嗅覺減退甚至喪失,這與病毒傷害嗅覺神經末梢有關。
嗅覺和生活質量息息相關。早期發現嗅覺失靈,針對病因進行治療,能保護全身健康,提升生活質量,避免沉重的醫療和社會經濟負擔。
嗅覺正常與否的最直接感受是:當大多數人對某種氣味有感覺時,自己卻聞不到,比如香水味、飯菜香、臭味等。此時要盡早到醫院檢查,看有無鼻腔疾病。一段時間治療后嗅覺仍舊減退,應進一步做鼻竇CT等檢查,以排除鼻竇炎、鼻息肉、腫瘤等。
杜絕一切傷害嗅覺的生活方式和習慣。比如,經常挖鼻孔或在干燥環境中待太久,會嚴重破壞鼻黏膜。吸入有害氣體會導致嗅覺下降,污染天氣時出門要戴口罩,裝修時盡量選用環保涂料,減少甲醛殘留,以免損害鼻黏膜,進而誘發氣管炎、哮喘、肺氣腫等。每天多喝水,保持清淡飲食,戒煙限酒,避免過度勞累;洗臉時順便用溫水清理鼻腔。
最后要提醒大家,有些嗅覺失靈只是暫時的。長期待在氣味較重的空間內,比如花店、海鮮市場等,嗅覺敏感性就可能減弱?!叭胫ヌm之室,久而不聞其香;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就是這個道理。這類情況通常是暫時的,不必過于擔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