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依達·夏依馬爾旦
摘要:本文首先分析了影響少數民族漢語言文學學習成效的因素,接著從營造良好的師生關系,為教學開展打基礎,引導學生閱讀教材,滲透情感教育,注重反思性教學幾個方面提出了提高少數民族漢語言文學教學成效的策略。
關鍵詞:少數民族;漢語言文學;教學
漢語是世界上交際應用比較廣泛的語言種類之一,要提高少數民族的漢語言文學的教學成效,就要轉變傳統教學模式的束縛,認清影響少數民族學生學習漢語的因素,結合學生的具體實際進行教學,不能讓學生產生厭學情緒。隨著新課改的深入,我國教育界也開始重視針對少數民族的漢語言文學教學實踐,成為新時期提高少數民族學生漢語能力的重要途徑,培養具備流利的漢語交流能力的學生成為當前少數民族漢語言文學課程改革的一個方向。
一、影響少數民族漢語言文學學習成效的因素
首先是環境因素。少數民族學生在其成長過程中,接觸比較多的語言種類就是本民族自己的語言,缺少練習漢語語言的人文環境。其次,漢語言本身的文字障礙因素。漢語文字符號相對比較復雜,這就要求少數民族的學生要具備很強的理解能力。加上漢語詞匯豐富,聲調變化與語法變化比較多。很多學生在學習漢語言文學知識的時候,只是理解一些篤定的含義,對于延伸的意思理解不到位,學習難度增加。再次,文學習俗的隔閡因素。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信仰,也有自身獨特的思維方式與行為方式,這是隱藏在學生內心深處的東西。文學作品是社會習俗的反應,包含著多元化的文化因素。對于少數民族學生來說,其漢語言文學學習感覺到困難,一部分是來自于語言本身,還有一部分是對語言蘊含的文化因素理解不到位。最后,審美取向因素。不同民族的生活環境不同,審美習慣也不相同。漢語文化在長期發展中,吸收和創造了獨具特色的文化審美系統,這都給少數民族學生學習增加了難度。
二、提高少數民族漢語言文學教學成效的策略
(一)營造良好的師生關系,為教學開展打基礎。
教師在少數民族漢語言文學的教學中應是積極的引導者、智慧的管理者和熱情的鼓勵者。要提高少數民族漢語言文學教學成效,首先就要從營造和諧的師生關系入手,只有具備了這個前提,才能為漢語言文學教學做準備。作為漢語言文學教師要關注自身的一言一行,用高尚的德行去感染學生。本著認真負責的態度去對待教學工作能夠潛移默化的影響學生,這是表率作用,也是示范作用。在這個階段的學生的性格特點中,有著明顯的“向師性”,教師對待教學的行為能夠影響學生的做事方式。漢語言文學教師還要有足夠的愛心與耐心對待學生。漢語是少數民族學生的第二語言,學生普遍存在畏懼心理,教師要對于那些不太聽話的學生進行單獨的指導,對于文學知識接受能力差的學生多一些寬容和理解,對于調皮搗蛋的學生少一點批評,多跟他們談心。此外,在漢語言文學教學過程中,要通過觀察和分析學生的特點,找出不同學生之間的差異,每個少數民族學生都是一個個性鮮明的人,他們會在多個方面存在差異,有的是智力方面的差異,有的是能力方面的差異,也有性格方面的差異。通過這些差異來觀察學生的學習態度,看采用的教學方式是不是符合學生的要求,深化對教學問題的理解,找出問題存在的原因,糾正教學中的不恰當行為。總之,教師能夠用一顆公平、公正的心對待學生,在課上營造民主、有愛的活動氛圍,學生長期在這樣的環境中生活,就會擁有樂觀積極的情感態度,愿意主動接受漢語言文學知識。
(二)引導學生閱讀教材,滲透情感教育。
在對少數民族學生進行漢語言文學教學過程中,學生認識教材與理解教材的一個主要途徑就是教師在課堂上的講解,學生自主學習教材的現象還不是特別普遍。針對這種情況,漢語言文學教師要結合少數民族學生特點,轉變他們的學習方式,讓他們能夠主動探索教材內容,引導他們學會閱讀文章,不只是漢語言文學教材,還包括其他漢語課外書目。這樣能夠培養少數民族學生把握文學作品內涵的能力,還能深入挖掘內在的情感。還要重視實際教學過程,從教學過程中獲取真實的感受,找出在教學中存在的一些實質性的問題,這樣才能找準漢語言文學教學中需要關注的內容是什么。針對這些收集相應的資料,找出問題解決的方式。作為漢語言文學教師,要能夠站在少數民族學生的角度去思考問題,尊重這些學生的民族信仰與情感體驗,因為就算是同一個作品,不同的學生閱讀也會有不同的情感體驗。教師要引導同學之間進行作品情感的交流,激發其漢語閱讀能力和理解能力。這里需要注意的一點就是,并不是所有的文章都能快速的讓學生理解到位,需要師生一起努力,為漢語言文學教材中的課文注入情感內容,進而提高漢語言文學教育的效果。
(三)注重反思性教學,提高教學成效。
反思性教學主要是漢語言文學教師針對教學觀念、教學模式以及學生在教學中的表現進行的總結和反思,從而明確教學優勢,查找不足,進而采取有針對性的措施,避免重復問題的二次發生,讓教學成效得到明顯的提升。首先,可以記錄成功的案例。當一節漢語言文學課上完之后,語文教師可以把這節課的教學目標、教學模式、設計的教學結構等總結出來,尤其是學生反響比較好的課堂教學,可以作為成功的案例記錄在案,不斷豐富自己的教學經驗。其次,記錄少數民族學生在教學中的創新表現。教學不是單向活動,而是雙向活動,教師需要記錄的不只是自身在教學中的方法和表現,還要觀察學生的表現。在漢語言文學教學中,由于民族文化觀念的差異,有時候學生會提出一些出人意料的問題,這些問題或許不在教師的備課范圍之內。學生提出的解決問題的方式要比教師預想的多,這些都給漢語言教學注入了很大的活力。所以,漢語言文學教師在反思的時候要把學生的創新點和閃光點記錄下來,發散學生的創新思維,提高教學成效。
結論
綜上所述,漢語言文學知識的學習能夠促進各個民族的團結,也能夠提升少數民族學生自身的文學修養。由于文化習俗等方面存在差異,學生存在學習困難也是客觀存在的問題。但是,通過不斷改革教學模式,結合學生實際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制定相對完善的教學計劃,能夠為少數民族學生的漢語言能力的提高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劉晶. 大學語文教學素質教育現狀及對策研究[J]. 現代教育教學,2014 (02).
[2]岳小艾淺析當前漢語言文學教育中存在的問題[J] 才智,2015(33).
[3]王煥玲. 論應用型本科漢語言文學專業寫作類課程教學[J]. 專業教育,201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