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念
摘要:近期,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提出要推進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改革創新,強調要貼近師生思想實際。本文針對當前大學生政治心態開展分析,梳理了當前大學生政治心態表現,分析外在環境影響,探索實現大學生健康政治心態的路徑。
關鍵詞:大學生;政治心態;功利主義;理性化
近期,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提出要推進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改革創新,強調要貼近師生思想實際。作者通過對所在學院學生個別訪談、集體座談、主題班會討論等形式,了解掌握當前大學生政治心態。
一、大學生政治心態表現
當代大學生生活在改革開放年代,成長在信息網絡時代,實踐在地球村空間里;諸多政治問題和政治形勢,給以思想活躍為特征的大學生的思想深處等帶來的震蕩是顯而易見的,他們的政治心態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政治熱情趨高,關心與冷漠相容。中央大政方針、社會熱點痛點都是他們關注的重點,同時作為社會中的“一份子”,他們不可避免受到社會政治經濟各個方面的沖擊,就業、考研、住房、交友等各種物質和精神文化生活需求都無法回避。同時,一些大學生對政治問題的關注“敬而遠之”,感到“政治可畏”,逃避現實。
(二)政治信仰趨于虛無,認可與懷疑并存。當前學生政治信仰對于自由、民主等這些概念的本質和內涵缺乏了解,而且對于社會主義等概念日趨淡薄。信仰心態上還存在多元性,各種理論都可以在其思想中占有一席之地,偉人、奸雄、政治家、科學家、球星、歌星可以成為他們崇拜的具體對象。
(三)政治觀點中立,希望與困惑同在。大多數學生對“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和“改革開放的巨大成就”充分肯定,堅信社會主義道路是我們的唯一選擇,改革開放是強國的必由之路。但社會上一些不合理現象也嚴重沖擊著大學生的心靈,又使當前大學生感到十分苦悶和疑慮。
(四)政治評價多元,認同與失落交錯。部分學生過份的自我認同,使得他們政治心態轉向“以自我為中心”的極端個人主義,許多學生表現出強烈的自尊、自信,忽視了社會的共同要求。還有一些學生在紛繁復雜的各種思潮面前無從選擇,內心感到浮躁和失落。
(五)政治情感沖突,理想與現實矛盾。大學生有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感,表現得民族主義強烈、愛國主義強烈,比如在臺海問題上、中日關系中體現的尤為顯著。但是另一方面對于就業和工作上,“服從社會和國家的需要,到基層需要的地方去”是部分學生不愿談論的話題。
(六)政治道德淡化,認知與行為分歧。他們積極參與青年志愿者活動、社區活動、農村實踐活動,期望通過自己的行動,喚起社會的良知和道德感,凈化社會風氣。但在追求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相一致的問題上,大學生表現出強烈的功利傾向,對自己的行為要核算成本。
二、大學生政治心態原因分析
當代大學生政治態度出現的這些問題,一方面源于社會環境的巨大變化,特別是受到學校、家庭等小環境和社會大環境影響;另一方面也因為當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引導能力同學生需要錯位、同形勢發展不相適應、同學生話語體系不對接等問題。
(一)學校、家庭小環境影響。由于大學生學習、生活、交往的最主要場所是學校,由于校風不同,班集體發展的狀況不同,都會給大學生政治心態的形成形成沖擊。另一方面,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學生從小在家庭受到愛撫、得到溫暖、受到政治認知上的啟蒙教育,家庭會以直接和間接的方式影響其政治心態。
(二)社會大環境影響。社會是學生生活的大環境,而社會經濟環境、政治環境和文化環境又從不同角度分別制約著大學生的政治心態。隨著網絡通信的發展,各種國內外的政治、經濟、文化信息的傳播也影響著政治心態的變化發展。就業是大學生畢業后步入社會的第一步,“學得好不如嫁得好”、“拼爹”、“蘿卜招聘”等現象的存在使得部分在校學生因此會感到前途渺茫,政治熱情和政治參與意識下降。
(三)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引導能力有待強化。目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對如何有效應對當前大學生思想政治心態還缺乏行之有效的方式和載體,話語體系還偏重于文件、教條、說教,對大學生的話語體系還不適應,教育內容、方式方法同大學生個性突出、新知識都還不對等,無法對學生產生吸引力和說服力。
三、培訓大學生健康政治心態的路徑
(一)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筑牢大學生思想基礎。《意見》中指出,要強化思想理論教育和價值引領,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體現到教書育人全過程,引導師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加強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教育,提升師生道德素養。要著力強化實踐推動,鼓勵大學生積極參與;注重在實踐過程中不斷完善、把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使大學生獲得認同感,從而內化為自己的價值追求和信念,并且落實到自己的日常行動當中。
(二)強化高校“兩課”的主渠道和主陣地作用。要改革原有教學體系,從教材選用到教案設計、內容更換,使傳統內容緊跟時代發展的步伐,能夠走進大學生心理。加強政工干部和專業教師隊伍建設,政工干部首先必須忠于馬克思主義,具有積極健康的政治心態,用真理的魅力和人格的力量去吸引、影響、教育大學生;專業課教師必須“講政治”,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努力學習習近平總書記系列講話精神,既教書又育人。
(三)通過有效的政治參與擴大政治共識。暢通大學生政治參與的渠道,健全政治表達機制。通過網絡、電視、報刊等媒體擴大政務公開的廣度和深度,提高大學生政治參與的積極性。加強建立人與人之間的相互信任的政治行為規則和社會政治氣氛,建立調解沖突的社會參與機制,提供平等的政治機會。
(四)培養大學生積極健全的公民意識。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在目標內容上也必須調整到公民教育上來,切實加強大學生的公民意識教育,把強烈的權利意識教育與自覺的責任意識教育統一起來,培養大學生積極而負責的權利和義務觀念,增強自身的社會責任感和主人翁意識。
參考文獻:
[1]文學,《當前大學生的政治心態及調控對策研究》,電子科技大學2001年碩士論文.
[2]李先坦,大學生的政治心態及對策,《南昌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1993年 01期.
[3]楊紹禮,當代大學生幾種典型政治心態分析,《青少年研究》1998年 02期.
[4]肖莉,當代大學生政治心態的特點及其原因,《中山大學學報論叢》2007年 04期.
[5]胡澤民、文輝,當代大學生政治心態淺析,《思想政治工作研究》1998年 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