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志麗,王長智,徐雁,龍納
(濰坊護理職業學院,山東青州262500)
基于院校合作辦學模式的五年制護理專業學生臨床職業能力調查分析
楊志麗,王長智,徐雁,龍納
(濰坊護理職業學院,山東青州262500)
目的探討院校深度合作背景下五年制護理專業“6112”四階段工學結合培養模式與傳統培養模式下學生實習初期臨床職業能力方面的差異,為進一步提高護生臨床職業能力及優化五年制護理專業培養模式提供依據。方法選擇我院2012級五年制護理專業8個班學生為研究對象,其中4個班共160人采取“6112”四階段工學結合培養模式,4個班共166人采取傳統“3.5+0.5+1”培養模式,從護理基本能力、護理實踐能力、溝通協作能力、健康教育能力、專業發展能力和職業態度6個維度比較這兩種模式下護生實習初期臨床職業能力。結果兩種培養模式下護生實習初期的護理基本能力、護理實踐能力、溝通協作能力、健康教育能力、專業發展能力和職業態度有顯著性差異(P<0.05);“6112”四階段工學結合培養模式下護生實習初期的護理基本能力得分最高,溝通協作能力得分最低。結論采取“6112”四階段工學結合培養模式,能提高護生臨床職業能力。
院校合作;護生;職業能力
2014年12月,教育部提出的《關于深化職業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若干意見》中指出,堅持工學結合、知行合一;注重校內與校外教育相結合,突出做中學、做中教,強化教育教學實踐性和職業性,促進學以致用、用以促學、學用相長。為實現教室與病房融合、教學過程與工作過程融合、學生身份與護士融合、理論與實踐融合[1],結合院校實際,我院在傳統“3.5+0.5+1”培養模式的基礎上探索新型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即“6112”四階段工學結合培養模式,以提高護理畢業生職業能力,現就不同培養模式下護生實習初期臨床職業能力進行對比,希望能對其他職業院校職業教育改革提供參考。
傳統“3.5+0.5+1”培養模式,即前3.5學年(前7個學期)學生在校進行理論學習和護理專業技能訓練,中間的0.5學年(第8學期)在校進行實習前強化訓練和護士執業資格考試復習,最后1學年(第9、10學期)進行頂崗實習。“6112”四階段工學結合培養模式,即前6個學期學生在校學習基礎課和部分專業課;第7學期課崗結合,學生進入對口協作的教學醫院學習專業課,同時進行臨床見習,實施課堂理論講授與臨床一線實踐教學并重的教學做一體化模式;第8學期進行實習前護理技能綜合實訓、護士執業資格考試復習和就業咨詢;第9、10學期在教學醫院頂崗實習。
1.1 對象與方法
采用便利抽樣方法選擇我院五年制護理專業8個班學生為研究對象,其中4個班共160人采取“6112”四階段工學結合培養模式,4個班共166人采取傳統“3.5+0.5+1”培養模式,在護生實習初期采用無記名方式對其進行調查。傳統“3.5+0.5+1”培養模式:發放問卷166份,有效回收160份,有效回收率96%;“6112”四階段工學結合培養模式:發放問卷160份,有效回收160份,有效回收率100%。
1.2 調查工具
調查者在參考相關文獻的基礎上,經專家論證后形成最終臨床職業能力評價問卷。問卷內容包括護理基本能力、護理實踐能力、溝通協作能力、健康教育能力、專業發展能力和職業態度6個維度,45個條目。問卷各指標由強到弱依次賦分5、4、3、2、1分。采用SPSS 19.0統計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
2.1 護生臨床職業能力自評得分情況(見表1)
表1 兩種培養模式下護生實習初期臨床職業能力得分情況(±s,分)

表1 兩種培養模式下護生實習初期臨床職業能力得分情況(±s,分)
維度“3.5+0.5+1”培養模式21.95±6.53 16.67±5.18 7.71±2.72 8.75±3.26 11.80±3.76 11.97±4.15護理基本能力護理實踐能力溝通協作能力健康教育能力專業發展能力職業態度“6112”培養模式35.93±10.68 27.76±8.18 11.85±3.48 14.00±4.35 19.47±6.00 18.23±5.20
2.2 兩種培養模式下護生臨床職業能力的差異性情況(見表2)

表2 兩種培養模式下護生實習初期臨床職業能力的差異性情況
深化教育改革,不斷提高教學質量,適應社會發展需要,培養高素質人才,是我們面臨的主要問題[2]。探索院校深度合作模式,根據臨床職業崗位需要,合理安排理論學習和技能訓練,讓學生早期進入臨床,這對培養學生團隊協作精神、分析及解決問題能力、綜合職業能力等具有較大的現實意義。
3.1 五年制護理專業學生臨床職業能力現狀分析
在臨床職業能力評價的6個維度中,“6112”培養模式下護生的得分均高于“3.5+0.5+1”培養模式。其中,兩種培養模式下護生護理基本能力和護理實踐能力的得分均較高,這可能與護生在校期間已經廣泛接觸相關醫學課程的理論知識有關。一學期的課崗結合,能幫助護生將理論知識與臨床實踐相結合,既實現對理論知識的鞏固,又提高護生解決臨床護理問題的能力,為今后的高效率實習打下堅實的基礎。兩種培養模式下護生溝通協作能力和健康教育能力得分較低,這可能與護生自身知識儲備有限,不能有效對患者進行個性化健康指導有關。另外,在臨床實習期間護生往往重視動手能力的提高,忽視有效溝通和處理沖突的重要性。其實在工作過程中,為了減少分歧和爭議,有效的協調工作十分必要[3]。
3.2 兩種培養模式下護生臨床職業能力的差異
“6112”培養模式下護生實習前通過學校安排,在學習專業課程時進入臨床見習,能夠更真實地了解臨床護士的工作環境、工作流程、職業性質、職業特點等,同時在與患者接觸過程中培養護生關心他人、關愛患者、無私奉獻的精神。此外,在臨床見習時,利用所學知識為患者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如測量血壓、作健康知識講座等,能讓學生覺得自己有用武之地,調動學習積極性,為今后的工作奠定一定的基礎[3~4]。因此,帶教教師應注重護生見習期間各方面的能力培養,尤其是人文關懷與健康教育能力,幫助護生提高職業能力。
臨床見習是學校教育的深化和延續,是從理論到實踐的必由之路[5],也是培養學生職業能力的重要途徑。臨床見習能夠幫助學生盡快適應臨床,消除上崗前知識盲區對實習效果的影響,縮短護生向實習生的角色轉換時間[6~8]。因此,加強院校合作,對五年制護理專業實施“6112”四階段工學結合培養模式,有助于培養護生責任感和使命感,提高護生職業素質與職業能力。
[1]俞茹云,程若鶯,徐秀芝.校院合作辦學模式對提高護生臨床職業能力的效果分析[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6,13(13):117-118.
[2]孫龍,姚成福,馮彥芳,等.以科學發展觀指導高等醫學教育發展[J].醫學教育探索,2005,4(3):145-146.
[3]章良忠,趙錫榮,汪浩.加強高職高專醫學生職業道德教育和臨床能力培養的思考[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2(34):143.
[4]劉紅超,梁喆,楊麗敏.現代臨床護士應具備的基本素質和能力[J].吉林醫學,2009,30(22):2891.
[5]周傳芳.實習生帶教心得[J].齊魯護理雜志,2011,17(18):7.
[6]于瑞花,李秀玲,崔俊曄.2種不同崗前培訓形式對護生實習效果影響的對比研究[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08,24(10):65-67.
[7]陳玉蘭,鄧澤強,彭翠蘭,等.神經外科低年資護士急救能力的培訓[J].中國當代醫藥,2011,18(16):158-159.
[8]張鵬,曾維,胡春華,等.理論與實踐結合的量化培訓模式用于低年資護士培訓的實踐[J].中國醫藥科學,2011(15):166-167.
G526.5
B
1671-1246(2017)11-0097-02
2015年山東省教育廳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研究課題“五年制高職護理專業‘6112’四階段工學結合實踐研究”(2015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