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淑珍
摘 要:課外閱讀作為一種良好的學習方式,常常被遺忘在角落,學生的閱讀活動帶有一定的被動性和偶然性,缺少教師必要的具體指導,甚至有的學生只讀一本語文書,還沒有走進課外閱讀的天地。教師指導學生課外閱讀,要善于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教給閱讀的方法,充分挖掘資源,讓閱讀成為習慣。
關鍵詞:小學生;課外閱讀;策略
課外閱讀是落實《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豐富、發展學生語言能力重要的語文實踐形式,課外閱讀的實效性直接影響著學生的語文素養。要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特別是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僅靠四十分鐘的閱讀教學是遠遠不夠的,必須將閱讀延伸到課外。那么我們如何加強課外閱讀的指導呢?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激發興趣,讓學生愛上閱讀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闭n外閱讀應是學生自主的學習行為,對學生而言,有了閱讀興趣,才會努力尋找閱讀機會以得到閱讀滿足。愛聽故事是孩子們的天性。一聽到老師講故事,孩子們會個個精神抖擻,雙耳立豎,迫不及待地想一聽為快。一個個或驚險、或有趣、或令人感動、或跌宕起伏的故事情節隨著教師聲情并茂的講述,讓孩子們陶醉其中。正當孩子們情感交疊,期待大白結局之際,教師可戛然收聲告訴他們:故事情節錯綜復雜,后面的更精彩呢,欲知后事,請自讀原文。此時教師不失時機地向學生推薦相關的讀物。
二、教給方法,讓學生學會閱讀
興趣雖然是人們從事任何活動的動力,但只憑興趣,毫無目的、不講方法地閱讀課外讀物,其意義和收效也是微乎其微。如有的學生憑著興趣,凡有生動情節的內容就走馬觀花地讀讀;有的則讀了好文章,也不懂得積累知識、汲取技巧去用到寫作上。顯然這樣的讀書方法是收效甚微的。因此,我們要進一步引導他們不僅愛讀,而且要讀出實效。
(1)結合課堂教學傳授讀書方法。課堂閱讀教學是學生獲取閱讀方法的重要途徑,能讓學生掌握閱讀方法,養成閱讀習慣。教師要指導學生將課內學到的閱讀方法遷移到課外,做到“得法于課內,得益于課外”“以課內促課外”“以課外補課內”。如我告訴學生拿到一本書后首先得問問自己:我想從中得到什么?接著快讀目錄,以得到一個總的概要。然后找到你想研讀的內容,邊看邊想,在讀中自悟,在讀中自得,在不懂之處畫上符號。待閱讀全書后再理清條理,思考不懂的問題。最后,畫出精彩片段欣賞品味,還可在適當的地方圈點批注,寫上自己的感悟。這種方法學生容易接受,效果很好。
(2)介紹行之有效的讀書方法。閱讀猶如在知識的海洋里游泳,要想順利地到達理想的彼岸,必須掌握正確的方法。泛讀、精讀、選讀是常用的閱讀方式。①泛讀:針對報紙,文摘、刊物大可泛讀,找到自己感興趣的點即可。大體地把沒用的略過,這樣不僅能節省時間,還能更有針對性地發現自己的需求點。②精讀:不動筆墨不讀書,對自己感興趣的書籍,要精讀,“從厚到薄”,然后到“從薄到厚”。意思是拿到一本書后,做筆記,查資料,爭取每個句子、每個詞都要弄懂,讀得越來越厚,等這本書知識點大都明白后再提煉書中的精髓,為我所用,把書讀“薄”。③選讀:書不在于讀得有多少,而在于悟出了多少。時間短,選短篇,讀一篇,悟一篇;時間長,讀經典,花點時間長經驗。這些方法可按課外閱讀的目的與需要和不同年齡段學生的特點靈活運用。運用科學的方法能不斷豐富學生的語言積累,提高學生的閱讀興趣和閱讀能力。
三、挖掘資源,讓讀書成為習慣
教師要盡可能地為學生提供豐富的圖書,可以同時開放班級圖書角和學校圖書館,可讓學生自帶圖書建立班級流動圖書館,還要充分發揮網絡閱讀優勢,可在班級微信群、教師微博上專門上傳一些經典閱讀文章。教師要指導學生制訂適宜的閱讀計劃,保證閱讀時間。這樣可以有效地利用起一切閱讀資源,課內外留出充分的閱讀時間,保證基本的閱讀時空條件。
“讓讀書成為習慣”“靜靜閱讀”“定能生慧”這是我們追求的目標。每完成一段讀書之旅,教師可組織學生在討論中交流分享;通過討論去了解其他的書,激發閱讀更多書的熱情。只有這樣,才可能保證閱讀量,也才可能有“舉一反三”的博覽,還可以把課外閱讀與各種活動相結合。如我組織學生成立了“讀書會” “閱讀組”“課外閱讀沙龍”等,經常舉辦讀書心得交流會,如“我的讀書故事”“我推薦這本好書” “經典讀物知多少”“我最喜歡的經典”等,面向全體,在全班形成良好的閱讀氛圍,真正讓讀書成為學生們的心理需求,成為良好的習慣。
總之,課外閱讀作為課內閱讀的延續和補充,能極大地開拓學生的視野,豐富學生的知識。一名語文教師一定要站在學生長遠發展的角度,沖破“課本”與“課堂”的約束和限制,不斷擴大閱讀量,充分利用現實生活中的語文教學資源,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提高學生課外閱讀的質量和效率。
(作者單位:福建省長汀縣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