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李箱里的愛
“600個土雞蛋、300個土鴨蛋、50斤大米、一桶自己榨的花生油……”“冰箱里擺滿的手工面食,行李箱中塞得嚴嚴實實的土特產……”這兩天網絡上最流行的一件事就是曬出自己的行李箱,看看爸爸媽媽都給自己的行李箱里裝了啥,同時也讓兩代人的愛與牽掛再度成了熱門話題。
單純以經濟的眼光來看,父母的這些做法并不總是“劃算”。有報道說,春節后的這幾天,行李超重成了民航旅客一大特色,幾乎每天都有旅客因攜帶家鄉食物在檢查時耽誤時間,甚至還有一位乘客改簽了機票,把禁止托運又舍不得丟棄的四大桶自家釀造米酒送回家然后再出發。
1.愛需要溝通
“塞滿行李箱的愛”不應該止于感動。透過這種“沉甸甸”的愛和牽掛,人們應該嘗試讀懂不同時代的觀念差異,從而找到融合之道。比如溝通,兒女在外面吃得飽與不飽、嫁娶好與不好,更多地需要溝通來消除觀念上的距離,化解那些不必要的擔心。再比如陪伴,當人們感動于父母之愛時,也應該反思自己對父母的愛。有人說,父母恨不得把全世界塞進兒女的行李箱。那么,為什么不能超越行李箱呢?也許,如果父母來到我們身邊,抑或我們常回家看看,讓家鄉的味道常在身邊,就不需要他們再包那些似乎一年都吃不完的水餃,或準備那個超重的行李箱了。
——子長《南方日報》2017年2月7日
2.愛需要呵護
兒行千里母擔憂。一個個“風塵仆仆”的行李箱已經變成了家鄉的美食秀,圖片的背后都是不舍和傷感,字里行間寫滿了溫暖與感動。其實,很多家鄉風味在外地也能“唾手可得”。但是,沉甸甸的行李箱里飽含著家人的深情,這是父母一種“執拗”的愛,可能內心深處還有對孩子的擔憂,還有他們對漂泊在外的孩子的一種心疼。
當然,沉甸甸的行李箱,也是一種提醒。在當今社會,要求“父母在,不遠游”根本不現實,但“游必有方”應該是每一個游子的“基本素質”。比如假期過后,很多年輕人會感染“節后綜合征”,其實,老人尤其是空巢老人也有“分離綜合征”。他們因為孩子離開而焦慮、苦悶甚至抑郁,需要子女們用更多關心、安慰予以疏解。
——夏振彬《廣州日報》2017年2月6日
網絡“抹平”了你和父母與
世界的距離
記得曾經有個聽上去頗令人心酸的網絡段子:世界上最遠的距離是我就在你面前,而你在玩手機。這個段子被用于批評那些沉溺于網絡交流而與父母長輩缺乏溝通的年輕人。然而這兩年回家過春節,我發現情形完全顛倒了過來——我急切地想與父母說說話,而他們總是心不在焉地低頭擺弄手機:微信搶紅包、看熱門視頻、玩游戲。以至于有一次我不得不佯裝憤怒地對他們喊:你們能不能跟我說說話!
說是“佯怒”,原因在于我并不真的認為父母“沉迷”于手機是一件糟糕的事。恰恰相反,我為他們的生活真正融入了世界上主導性的技術環境而由衷地高興。互聯網讓他們擁有了屬于自己的虛擬社區,也讓他們擁有了和更年輕、更主流的當代社會對話的資本。
我們雖然與父母仍有著不同的觀點,但至少我們在探討同一個世界里的問題;我們雖然始終以居高臨下的目光俯視著還沒長大的孩子們,卻也心中明白他們的未來遠非我們可以預測和度量。弗里德曼在《世界是平的》一書中談到的科技進步與社會協定的交合最終“抹平”了世界的觀點,在如今的中國正在變成確鑿無疑的事實:抹平的動作,從消除代際之間的認知差距開始。
——常江《中國青年報》2017年2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