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依法治國”是我國的基本國策之一,法制建設的深入逐漸影響著人們的思想,隨著人們對法律認識的提高,近年來法律節目也受到了更多的推崇,于是各種大同小異的法制節目如雨后春筍般出現,在節目內容、形式、關注點上常常出現“撞車”現象,而且很多法制節目缺少人文情懷,生硬死板,觀眾對類似節目的興趣越來越弱,法制節目的發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瓶頸期。在新媒體迅猛發展的今天,法制節目如何借助新媒體的力量擴展空間,如何在形態及內容表達上創新與突破是我們必須要思考的問題。本文將對當前法制節目發展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并提出相應的改良措施,以供參考。
關鍵詞 法制節目 瓶頸 發展 創新
作者簡介:吳秀華,云南省保山市隆陽區廣播電視新聞中心記者,研究方向:電視欄目的創新。
中圖分類號:G2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06.076
隨著法制社會觀念的不斷滲透,人民群眾的法律意識越來越強,對法律的關注度也越來越高,從而引發了法制節目的興起。我國法制節目歷經了30余載的變遷,如今已近繁榮,為了弘揚法制精神,提高受眾的法律意識,幾乎每個電視臺都擁有自己的法律節目甚至法律頻道,不過這些節目普遍的存在著一些問題,例如節目形式單一,缺乏深度和人文情懷、題材撞車等等,這些因素很大程度上削弱了觀眾的興趣,從而降低了節目收視率,處在一種不溫不火的狀態,各節目組需要客觀的面對自身問題,加大創新,杜絕盲目模仿,要為自身節目注入更多新鮮元素,保證節目的獨特性,這樣才能吸引觀眾進而傳播法律知識。
一、法制節目的發展困境
(一)節目形式單一,題材重復
法制節目在幾十年的摸索中,逐漸形成了一套慣用體系,很多節目深陷其中,始終以犯罪、破案、緝兇、嚴懲這四個步驟為節目中心,按部就班的上演著一個個案例,無非就是兇殺、搶奪、販毒等系列故事,觀眾看多了自然會產生審美疲勞,即使案件內容扣人心弦,但是受節目形式單調的影響,依舊提不起觀眾的興趣,在收視率競爭如此激烈的情況下,觀眾的選擇范圍很廣,完全可以選擇收看其他類型的法制節目,長此以往下去,觀眾的關注率就會下降,節目的關注度也會越來越低。另外一方面,法制節目之間取材重復率過高,當某一個節目題材受到觀眾追捧之后,就會出現無數的效仿,不僅節目主題、形式一致,而且在思想落點以及報道角度上都十分類似甚至是雷同,毫無個性可言,從觀眾的角度來講,看哪個節目感覺都一樣,逐漸就會對類似節目失去興趣,收視率下降也是無可厚非的 。
(二)深度不夠,欠缺人文關懷
多數法制節目通常更重視對案件本身的真實敘述,敘述之后再用法律條款去作出判定,并簡單分析,強調的是法律在懲罰上強制功能的一面,而對法律在維護和保護公民權利上的功能宣傳不夠,對事件發生的環境背景、犯罪者的生活遭遇和心理活動、群眾的心聲等深層次東西的挖掘太少,強化了法律的冰冷,缺少人文關懷,犯人在定罪之后仿佛失去了人權,甚至沒有機會能表達自己的悔恨之情,而群眾也沒有渠道表達內心感悟。法制節目不僅是為了展示案件的真實性,將犯罪行為展現在觀眾面前,也是為了傳播法律知識,宣傳法律效應,更是要透過現象看本質,從案件中發掘人性的光輝和缺陷,探究相關者的心理,表達出能直擊觀眾心靈的觀點,獲得觀眾情感上的共鳴,進而傳遞出正能量 。
(三)法制專業性不足
法律是一項專業性較強的科目,但是法律節目的很多主持人、編導、記者并不是法律出身,對法律知識知之甚少,只是在節目中現學現用,所以在報道案件的時候不能準確的運用專業術語,也無法系統性的總結陳詞,對法律法規的詮釋也不夠清晰,所以可能會犯很多低級錯誤;而有些法律專業畢業的編導,對視聽語言陌生,短期內很難掌握電視制作規律,對節目效果的呈現又無法準確把控。總體來說,既懂法律知識又深諳電視制作規律的從業人員相對較少,這就直接導致法制節目內容缺乏專業性,致使節目在敘事中感情色彩濃烈有余而嚴密性、縝密性、客觀性不足 。
(四)與司法部門合作不當
由于法制節目的特殊性,節目制作人員必須與相關法律部門建立和諧的合作關系,在不影響司法活動進行的情況下對案件進行真實記錄和報道,很多時候要與司法部門工作人員同步進行活動,實行全時無縫對接,利用這種密切接觸及時的掌握一手資料,第一時間采訪并報道。但是許多法制節目沒有拿捏好和司法之間的關系,介入司法活動過深,甚至影響了正常的司法活動,某些電視臺為了搶奪先機,在案件沒有定奪之前就做了定性報道,干擾了觀眾的判斷,不僅給司法人員帶來工作麻煩和輿論壓力,對電視臺自身和司法部門的公信力都造成了損害 。
二、法制節目的創新對策
(一)創新節目形式,豐富內容
1. 借力新媒體推廣法制節目
智能時代的到來為人們的生活帶來翻天地覆的變化,電視作為傳統媒體的優勢也不再明顯,人們的娛樂形式更依賴于網絡,而非每天守時的坐在電視機前,但這并不代表電視節目這種傳統模式不再適用,只是對于一檔節目來說,需要更多的傳播形式,法制節目同樣如此,不能拘泥于電視,更要借助新媒體的力量,實現線上線下同步播放,網絡的互動性更強,更能夠吸引觀眾的注意力,觀眾可以在線上進行討論,表達自身觀點和建議,而且網絡上可以實現節目的記錄,不像電視節目有時間的限制,為生活節奏較快的年輕人提供了很多方便 。另外,法制節目還可以采取網絡直播報道的形式,聘請專業的法律人員,進行實時提問,實時解答,或者可以通過微信、微博、郵件等多種形式給欄目組發送求助信息,欄目組后臺會有專人回復,這種形式更符合年輕人的喜好,也更符合時代的腳步,對法律的傳播性也更強。新媒體作為當代的主流媒體,其影響不容小覷,傳統電視節目要學會與時俱進,善用多媒體優勢擴大對自身節目的傳播。
2.制作法制欄目劇
傳統的法制節目往往過于沉重,人們對于節目的記憶也不易深刻,法制欄目劇作為創新形式逐漸走進了人們的視線。它是以欄目的形式,引入電視劇的手法,采用觀眾喜聞樂見的單本劇形態,運用真實再現、情景劇、系列劇等手法,在全國廣泛搜集素材,進行二度創作,生動普法,震懾犯罪。例如中央電視臺制作的《普法欄目劇》,自開播以來受到了觀眾的一致好評,收視率也是穩定不下,正說明了創新形式的重要作用。同時,這種欄目劇也可以在網絡上傳播,像普通電視劇一樣進行定期更新,能夠調動觀眾的胃口,促進節目的收視 。
(二)深度挖掘案件內涵,關注民生
法制節目的本質就是新聞傳播,而新聞傳播的主要方針就是貼近群眾、貼近生活、貼近真實,法制節目只有做到了這三點,才能被廣大群眾所接受,并認同節目內容以及傳遞出的信息,節目的價值才能體現出來。俗話說:“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觀眾中的多數人都是所謂的外行,他們從節目中更想獲得的是情感認知,而不是法律評判結果,所以法制節目的內容不能僅是對案件本身的陳述,還需要給案件涉及人員表達內心情感的機會和渠道,一個人犯罪了不代表他就罪惡滔天,他可能經歷了常人不可想象的折磨而失手犯罪,在犯罪結果產生的瞬間他就已經開始悔過,雖然法律要對他的行為作出懲罰,但是在道德層面上來說,他應該有權利表達自己內心的情緒和感受,而群眾也應該有機會聽見他的心聲,并表達出切身感悟 。雖然案件本身是殘酷的,法律也是冰冷的,但是人心是溫暖向善的,我們不能只從案件中看見灰色的一面,還要發掘出人性深層的美好,人性的善惡不是簡單的誰對誰錯,還需要人情世故的感情認同,也就是所謂的人文關懷,而人文關懷才是法制節目中最應該表達出來的東西,這才是觀眾最想看見的。不過,法制節目不能為了賣弄人文關懷來獲得觀眾認同而刻意制造故事,最基礎的還是案件的真實性,這也是觀眾對法制節目的基本要求。
(三)提高有關人員專業素養
要想提高法制節目的法制水平,首先要提高的就是節目有關人員的法制素質。目前我國已經頒布了300多部法律條文,雖然節目編制人員并不需要了解每一部法律中的內容,但是在制作一期法制節目之前,要對節目中所涉及的法律知識有所掌握,這樣就能對整個案件有較深入的理解,對節目內容的編制也能更專業,節目的效果才能更具法制性。其實法律的學習是一個漫長的過程,節目編制人員經過多期節目的積累,就能逐漸成為法律達人,在生活中遇到很多法律問題的時候,都能作出解答,所以,法制節目中的每個工作人員不要對法律學習產生抗拒心理,覺得法律難學,還沒開始就后退了,畢竟多數的節目工作人員都沒有法律專業背景,都是一步一步成長起來的。另外,法制節目不是靠編制人員一個人來完成,需要多名人員的配合,主持人、記者等同樣需要學習法律知識,確保節目的整體專業性,進而提高觀眾的信任度。再一方面,做法制節目一定要秉承著嚴謹、客觀的態度,一些模棱兩可的詞匯絕對不能出現,要時刻記得對節目的內容負責,也對觀眾負責。
(四)增強與司法部門合作性
法制節目的制作需要靠司法部門的配合,節目記者通常緊跟著司法部門對案件的追蹤調查過程,甚至長期駐扎于司法機關,為的就是最快的掌握案件發展情況并進行采訪和報道,也將司法工作真實的展現給觀眾,讓觀眾了解司法程序。需要注意的是,節目制作人員在完成自身工作時,首先要做到的是不影響司法工作進行,要嚴格遵照司法紀律,對一些沒有做出明確審判的案件盡量少報道,少發表主觀言論,避免影響司法工作的審判,或是干擾觀眾思維,這樣才能保證節目組與司法部門之間的良好合作關系 。
三、結論
總結來說,法制節目作為電視節目的重要組成,擁有著強大的觀眾群,對于法律的傳播和真實案例的展示都有著不可磨滅的作用,不過,隨著新媒體時代的發展,過于傳統的法制節目已經無法滿足當代人們的需求,節目形式單一、內容重復、缺乏人文情懷等因素都在制約著法制節目的發展,所以,法制節目需要跟上時代的腳步,學會充分應用新媒體的力量,進行大力的創新和改善,在更多平臺上傳播法律節目;還應該加強工作人員對法律知識的了解,提高節目的專業性;另外要將節目的關注點多放在人文情懷的表達上,給節目注入更多的情感因子,給觀眾帶來心靈上的共鳴。這些做法不僅是為了給觀眾帶來更高品質的節目感受,也是為了承擔起宣傳國家法律的媒體責任,并達到弘揚社會正氣的效果。
注釋:
侯春利.地方臺法制節目的發展創新與思考.科技傳播.2014,5(19).2-3.
王亮.淺談中國電視法制節目的發展及其創新.現代交際.2015,4(2).56.
王秀珍.社會治理視閾下電視法制節目的創新發展.編輯學刊.2015,7(3).43-48.
張東國.創新是法制節目發展的靈魂.科技傳播.2016,6(11).50-51.
張亞玲.電視法制節目創新發展對策.新聞采編.2016,1(5).6-8.
李汶龍.評述電視法制節目形態創新路徑.湖南商學院學報.2013,7(3).98-102.
張利.淺析電視法制節目的發展策略.視聽.2012,8(11).29.
孫磊.芻議電視法制節目如何實現形態創新.中國傳媒科技.2012,10(24).4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