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俊
摘 要:在歷史教學中,如何有效發揮學生主體能動性,讓學生主動去學習,去思考,去分析,獲取知識,提高歷史綜合能力。筆者通過自己的教學實踐,對歷史教學提出了一些見解與做法。
關鍵詞:歷史教學;興趣激發;更新手段;提高效益
課堂教學是學生在學習知識的主要的活動陣地,教師如何在有限的課堂教學時間中,有效地組織學生學習歷史知識,這是當今新課程改革下的許多中學歷史教師都在探討、研究的一個重要的課題,要對過去那種傳統式的“注入式”教學模式的挑戰,徹底轉變為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與學的師生雙邊活動,這就需要中學歷史教師要在課題教學活動中,充分體現歷史新課程的理念,全面貫徹執行歷史課程標準。那么,中學歷史教師如何在課堂教學活動中,調動學生學習歷史課程的積極性,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筆者認為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做起。
一、作為中學歷史教師可以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興趣
常言道:“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這就要求歷史教師要充分做好課前準備工作,精心設計欲教授的過程,做到心中有數,讓學生在歷史的情境中,感受到歷史,從而對歷史感興趣,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然而,創設情景的方法是多種多樣的,教師要根據班上學生的實際情況,去采用切合學生實際的方法。
比如,在組織學生學習八年級上冊《戊戌變法》這節內容時,可采用情景創設法: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工具——計算機,在網上找關于“19世紀末,帝國主義侵略加深的表現,侵略的加深引起了中國社會怎樣的變化?”,新課前展現在學生的眼前,讓學生親臨當時的情景,讓學生感受到:19世紀末,世界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相繼進入帝國主義階段,因此加緊對落后國家和地區進行侵略,中國邊疆地區出現了新危機;《馬關條約》的簽訂,中國再次遭受割地賠款以及大量主權進一步喪失的厄運。如何擺脫被瓜分的民族危機和發展資本主義成為擺在中國人民面前的兩大歷史任務。中國民族資產階級承擔起這兩大任務,掀起了一場維新變法運動,這是先進的中國人對救國道路的又一次探索。隨即教師提出一系列問題,如:《馬關條約》是清政府何時、與哪國簽訂的不平等條約?一介書生康有為、梁啟超為什么在這時能發起這么一場極具影響的變法運動?光緒帝為什么支持變法?、這次變法運動的主要內容有什么?以慈禧為首的封建頑固勢力是如何鎮壓變法運動的?有哪些維新志士為變法而流血犧牲?等,讓學生產生好奇心,引發學生的探究欲望,讓學生帶著疑問學習歷史新知識,從而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二、作為中學歷史教師可以采取多種形式,開展活動課
《全日制九年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實驗稿)》中的“教學理念”的“過程與方法”明確指出:“注重探究式學習,勇于從不同角度提出問題,學習解決歷史問題的一些基本方法;樂于同他人合作,共同探討問題,交流學習心得;積極參加各種社會實踐活動,學習運用歷史的眼光來分析歷史與現實問題,培養對歷史的理解力”,因此,歷史教師可以安排一些活動課,讓學生親臨實踐,去探究,去感受,去體驗。
比如在學習八年級下冊《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這節內容時,教師可以選取部分學生充當一些角色,讓學生扮演美國國務卿杜勒斯、史密斯、周恩來等人物,有老師導演一個小的劇情,“朝鮮戰爭期間,中美兩國處于交戰狀態,中國人民志愿軍把侵朝的美軍打得焦頭爛額。讓杜勒斯十分敵視中國”、“抓住周恩來的胳膊搖晃,然后笑咪咪地走開。”讓學生體會當時世界上的風云突變的嚴峻形勢,讓學生領會到“當時美國國務卿杜勒斯為什么不許美國代表與中國代表握手?”以及“那位史密斯實在抑制不住對周恩來的敬佩,采取什么舉動表示自己的心情?”,等,這樣教師來導入課題,讓學生大膽去猜想,去模仿,去體驗,從而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積極性。
三、作為中學歷史教師可以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再現歷史情境,讓學生全心投入學習之中
這就需要教師要勤于學習。勤于鉆研計算機方面的知識,以及網絡上下載、制作等音像制品。這種教學手段雖然有很多益處,能清楚、清晰再現圖文并茂的畫面,但教師要根據教學的需要,適時使用,否則,起不到預期的效果。
比如在學習八年級下冊《最可愛的人》這節內容時,課前,教師可以放映“抗美援朝”的雄壯畫面,讓學生聽著那雄壯的歌聲“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保和平,衛祖國,就是保家鄉!中國好兒女,齊心團結緊,抗美援朝打敗美帝野心狼!……”,加上畫面上的1950年10月,中國人民志愿軍高唱著這首戰歌,奔赴朝鮮作戰。他們為了抗美援朝、保家衛國,與朝鮮軍民并肩作戰,在與敵人浴血奮戰中涌現出無數可歌可泣的戰斗英雄。教師要適時提出“你想知道他們的英勇事跡嗎?請大家一起來學習《最可愛的人》”揭示課題,從而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
四、中學歷史教師可以利用語言環境,感染學生
教師的語言要求精煉,富有感召力。常言道:“如聞其聲,如見其人”。好的語言環境,能讓學生感受到歷史情境中的動人情節,在學生的心靈深處煥發出青春的活力。
比如在學習八年級下冊《最可愛的人》這節內容時,講到當時中共中央正在舉行政治局擴大會議,討論出兵援朝問題。教師模仿毛澤東的語氣“你們說的都有道理,但不管怎么說,別人要亡國了,我們站在旁邊看,心里難過喲!……”、“即便打爛壇壇罐罐,無非等于解放戰爭晚勝利幾年”,這種口語,激發起“堅決要出兵朝鮮抗擊美國侵略者。”的堅定信心,那種為反抗侵略,工人脫下工作服換上軍裝,農民撂下鋤頭去扛槍,母親送兒上戰場的感人場面,就好像學生親臨其景,感受到革命先輩的不怕犧牲的偉大精神,這樣組織教學會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總之,中學歷史課堂教學,教師要精心安排,要將新課程改革下的新經驗,運用于中學歷史課堂教學之中,要真正體現新課標中的理念: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維目標的有機結合,從而提高了歷史課堂教學的實效性。
參考文獻:
[1]戴晨暉.歷史教學之我見[J].教書育人,2012,22.
[2]馬愛芳.歷史教學之我見[J].教育學文摘,2012,8.
[3]雷建蘭.初中歷史課堂教學的優化策略探尋[J].教師,20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