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法支招
反問句是指無疑而問的問句。反問句的形式十分豐富,有的是陳述句加疑問詞表達反問,有的是選擇問句表達反問,有的是正反問句表達反問,有的是假言問句表達反問??梢哉f,反問句是邏輯判斷的一種特殊表達形式。
反問句表達判斷一般來說不是直接表達判斷,而是反問句中隱含判斷。因此反問句字面的意義與所表達的隱含判斷的意義恰好是相反的,形式上肯定的反問句表達的是否定的判斷;形式上否定的反問句表達的是肯定的判斷。有的反問句還表達一個省略形式的推理,這種反問句所表達的意義更為豐富、深刻。一般來說,陳述句加疑問詞形式的反問句,屬于直言判斷;選擇問句形式的反問句,屬于規范模態判斷;正反問句一般表聯言判斷;假設問句則一般為充分條件假言判斷。
反問句不管表達判斷,還是推理,其語氣比陳述句和陳述句表達的推理要肯定得多,有力得多。正是這種肯定和有力的語氣,使論證的語言更有氣勢和力度,同時也更加凸顯了反問句的語用邏輯功能。顯然,只要我們把握了反問句的邏輯形式,就有可能在論證中更好地運用反問句,充分發揮反問的作用。
牛刀小試
緊緊盯著分數,視分數進與退為獎罰標準,以及與其產生的求全責備之態,并非是個別家長所為。滿分得吻、98分得巴掌這一荒謬現象,正是被詬病許久的唯分數論的體現。家長并不在乎分數背后反映的知識掌握情況以及分數對指導學習的作用,也不在意“98分已經很接近滿分”這一事實,而是只看見比上次退步了2分的情況,辨不清“無論55分還是61分都說明孩子學習狀況不佳”,而只關注比上次進步了6分。在啼笑皆非之余,我們不免要發出這樣的疑問:這樣對待孩子的粗暴態度、對待分數的執著,到底因何而來?
固然,激烈的競爭環境與中國向來重視考試的傳統,都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對考試分數的普遍關注,但有沒有更深層、更本質的原因呢?將分數進退當作獎罰唯一依據的背后,不正是我們缺乏對孩子成長客觀全面的評判標準、對除學習外其他方面的忽視與遺忘嗎?古代便有“為己之學”,以修養完滿人格而非取得外界認可的官位為目標,而今,社會也更需要綜合素質優秀、人格健全的人才,而非巴掌與吻養成的分數型人才。君不見今年的校園投毒案中,犯罪的青年雖分數耀眼,但人格上有著致命缺陷,如若僅一味去關注分數的浮動,還能說是“育人”嗎?這樣培育出的到底是棟梁還是外表光鮮、內里朽爛的速生木?
所謂求全責備與寬容鼓勵之異,在向教育敲響警鐘,其顯現的教育觀念之弊,正中教育痛點。我們不能僅停留在“巴掌和吻”上,而應痛定思痛,重新審視日常生活中我們早已熟悉的教育情景,更多地在孩子的成長路上給予他們正確的引導與培育,幫助他們獲得除了分數之外的其他優良品質與綜合能力,以真正的吻給他們以最大的鼓勵,以真正的吻去激勵他們對提升自身素質的決心與堅守。
——廣東一考生《巴掌之吻,教育之痛》
點評
第一段結尾的設問承上啟下,引出下文“對分數的執著”的社會根源,使論證更深一層,發人深思。第二段“但有沒有更深層、更本質的原因呢?”是由前一句“固然”而來,避免了絕對化,具有思辨性。本段結尾兩個反問句,鮮明的觀點表現在反問中,又自然引出第三段的解決問題的辦法,論證向更深一層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