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珍 張亞麗
【摘 要】本文主要以河南省鄭州市鄭東新區的中國傳統音樂即興創作教學實驗為例,闡述在中小學音樂教學中,實施民歌即興創作教學的策略。文章主要從初級階段創作課程的設計、循序漸進深化發展創作教學、鞏固提煉多面推進創作教學三個方面進行論述。
【關鍵詞】中小學;民歌;即興創編;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7)10-0174-02
2013年至今,河南省鄭州市鄭東新區成立“中國傳統音樂即興創作教學策略研究”小組,在鄭東新區各中小學開展教學實驗,探索在中小學課堂中實施中國傳統音樂即興創作教學的模式與方法。四年來,通過將教師們分組實驗,互相學習,集思廣益,協同公關,各個突破,逐漸形成了切實可行的課堂教學模式,并在鄭東新區中小學音樂課堂逐步推廣開來。
一、初級階段設計創作課程
(一)根據學生實際確定實驗班。音樂創編課是難度最大的課程,要求學生具備一定的音樂創作基礎。鑒于實驗初級階段,教師即興創作教學經驗不足,且學生音樂基礎也有差異,全面開展民歌即興創編有難度。教師可以選擇自己所教的有一定音樂基礎的班級作為教學實驗班。同時,在普通音樂課堂上有意識地教授一些簡單的音樂創作技法,讓學生體會到創作樂趣,從而吸引更多學生參加實驗教學,并逐漸擴建成兩個班級進行對比教學。
(二)根據學生特點選擇教學內容。中國有56個民族,民歌資源豐富。考慮到語言、風俗習慣等差異,在教學中應選擇適合學生身心特點的民歌來進行創編教學。鑒于實驗學生所處區域以及身心特點,我們選編北方官話區的音樂作品(主要有河南、河北、山東、北京以及東北地區民歌),以解決實驗學生學習時的語言差異問題,便于學生學習、理解與領悟。此外,實驗教材還多選用結構簡單、內容健康、活潑有趣、可變性強的傳統音樂作品,以此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從歌詞改編入手引導學生創作實踐。我國大多數地區的民歌即興演唱被稱為“隨口唱”,這種隨口唱的關鍵不在于曲調的即興,而在于歌詞的即興。歌詞即興創編、旋律有相應變化的創作方式是我國傳統民歌得以發展的因素之一。在傳統音樂即興創編教學的初期階段,對于學生來說,改編歌詞較容易,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根據歌曲原型做些規整變化,或者依據歌詞尋找相似的內容對民歌進行初步的改編。
學生的創編是在歌唱基礎上對能力的深層次拔高,在這個過程中,教師的示范引領作用非常關鍵。在備課時,教師需要了解歌曲的內容、當地生活習俗以及方言,盡可能用當地方言進行歌唱示范,學生在觀摩后會得到啟發,進而模仿創作。教師在展示自己創編作品的同時,也要講解創編的關鍵與要領,從而讓學生更好地領會。
(四)在原型音樂的基礎上創作。中小學音樂創編課的主要目的是傳承民族音樂文化,讓學生了解并喜歡中國豐富的民族歌曲,所以先教給學生一段音樂作為創編原型,要求學生在原型音樂的結構基礎上進行創編是很重要的。創編課開展一段時間后,教師發現,課堂上學生表現越來越活躍,創編出來的作品也是精彩紛呈。但是,到底是讓學生自由創編,還是尊重原型音樂的特點來進行創作呢?最終,教師經過討論達成共識,在學生還沒有掌握民歌特點、調性特征及創編技巧缺乏的情況下,要尊重音樂原型本身的特點進行創編。
如隴東民歌《軍民大生產》是一首八年級的歌唱教材,體裁是勞動號子。教師引導學生緊緊抓住“勞動號子”的特點(多用襯詞、節奏規整,演唱時一領眾合鏗鏘有力)打開創作思路,并提示學生,生活中有哪些場景適合歌唱勞動號子?在勞動時或者運動時人們都會喊出哪些口號?學生通過這樣的引導,圍繞“勞動號子”的特點進行思考與創編,創作出比較優秀的《拔河號子》。
基于對勞動號子的理解,這樣的創作手法使歌詞有了一定的變化,但音樂的曲調基本不變,學生可以立竿見影地看到自己創作的作品,這樣的基礎創作能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民歌的內涵。
二、循序漸進,深化與發展創作教學
一般說來,民歌曲調的變化源于歌詞的變化。因為新內容的出現,必然要求有符合新內容的音樂形式出現,所以歌詞與音樂形式的變化,本身就是傳統音樂的繼承與發展,而原型與變體,或者與各種變體之間既有共同的音樂要素,又有不同之處(如旋律、速度、節奏、音區、樂句、結構等)。
教師初期示范引領學生歌詞創編時逐漸發現,當新創編的歌詞與音樂原型難以完全吻合時,就需要深化與發展創作教學。在創編時,對作品原型中的部分音樂要素進行調整,進而創作出更有意義的音樂作品。
(一)通過變換部分節奏或者縮減樂句來創作音樂。教學中,傳統民歌的即興創作會改變作品原型的部分結構,從而更加貼合教學實際,符合學生的心理特點與審美要求。例如,在小學五年級《鳳陽花鼓》即興創作教學課中,教師首先示范演唱自己創編的《幸福歡歌》,并引導學生將之與作品原型進行對比,分析歌曲有哪些變化。學生對照原型曲譜,總結出《幸福歡歌》采用了改變節奏、縮減樂句、改編歌詞三種手法來進行創編。學生的創作思路得到啟發,創作出《歡樂音樂課》。
這首作品縮減了一個樂句,改編了部分節奏和旋律,同時將襯詞部分改為了實詞。可見,在創編課堂上,教師的示范引導很重要,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逐漸掌握了一些創編手法,具備創作意識,加上小樂器伴奏,一首具有時代感的兒童歌曲就創作完成了。
(二)通過改變節拍與節奏進行民歌創編。改變歌曲的節奏與節拍,會帶給學生不同的音樂表現力。如將進行曲風格的二拍子改為舞曲風格的三拍子,從音響效果、演唱效果、音樂塑造形象等方面都會呈現不同的結果。訓練學生的節奏、節拍即興創編能力,有利于學生理解、運用不同的歌曲體裁,更好地把握歌曲創作風格。
(三)旋律加花與民族五聲調式的運用。“加花”是中國傳統音樂的即興創作手法之一,通過在骨干音上即興加花為音樂旋律做“裝飾”。旋律加花創作時,可以考慮以原有音樂材料為骨干音,用不同的音對骨干音進行裝飾,使音樂旋律更加豐富。教師也可以引導學生運用五聲調式音階來對音樂作品進行創編。在創編時,提醒學生需要注意兩個方面:第一,抓住民族或地域特色音階進行創作,以五聲音階為主,偏音視情況而用。第二,注意樂曲結構的完整性。此外,在創編時可以改變樂曲其他要素,以貼合自身的創作實際。
(四)簡單的二聲部合唱創作。在民歌即興創作教學中,可以借鑒一些合唱創作技法,增強音樂的美感與多樣性。即興創作過程中,可以運用多種演唱形式演繹作品,如輪唱、對唱、簡單的二聲部合唱等。通過教師的創作示范與引導,學生學會舉一反三,開展自己的創作實踐,并創作出一些優秀作品。通過民歌創編活動,課堂不再沉悶,師生分享作品、暢談收獲,其樂融融。
三、鞏固提煉,多面推進民歌即興創作教學
(一)注重學生的創作體驗與過程性評價。歌唱教學是中小學音樂課堂中最主要的一種教學手段,也是學生對音樂理解之后表現的一種行為方式。在創編教學中,教師要充分利用學生歌唱的行為特點來為即興創作做好鋪墊。創編的前提首先是熟悉原型歌曲,因此在創編前,教師要帶領學生多歌唱原曲,從而分析歌曲特點,找出合適的創作手法。在進行創作的過程中,學生要反復歌唱自己創作的作品,才能發現哪些樂句需要改進,哪些歌詞不完整,只有通過反復的創編體驗,才能找到問題并修改。在此過程中,教師要注重對學生進行過程性評價,記錄學生成長的點點滴滴。
(二)注重作品整理與反饋,形成學生成長檔案。即興創作課是一個創編音樂的過程,在課堂上或者課后,學生會創作出大量的作品。教師既要指導學生整理歌譜歌詞,也要把學生的作品加以整理和規范。每節課,教師需要對學生進行引領示范,如此一來會積累一定數量的作品,這時需要把學生作品和教師作品按課時進度加以分類整理,形成學生成長檔案。教師要鼓勵學生深入即興創作的學習與實踐,從而提高自身的創新能力,創作出有新意的作品。
(三)鼓勵學生表演與創造,豐富創作課堂。如果我們僅停留在創作上,學生難免會覺得枯燥,慢慢會失去創作的熱情。在即興創作開展一段時間后,教師要挑選一些好的作品進行展演,這樣會大大激發學生的創作熱情。在展示課中,教師可以引領學生以小組合唱、獨唱、表演唱、班級齊唱等形式展示這些作品,適當加以簡單的打擊樂演奏,效果會更好。教師在展演過程中要走到學生中去,和學生一起歌唱。
(四)拓寬創編形式與內容。除歌唱表演課之外,還可以結合多種音樂表演形式,拓寬創作課堂的形式與內容。如今,大部分中小學都開設了器樂演奏課,學生本身具備一定的演奏水平,對音樂創編手法也更容易掌握,讓學生通過自己擅長的樂器演奏并即興創作傳統音樂,會收到很好的教學效果。
基金項目:本文為河南省基礎教育教學研究重點課題《中小學傳統音樂即興創作法教學策略研究》成果,項目編號:JCJYB1414000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