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君
摘要:基于“中國知網”的知識服務模式,通過農業科技網絡書屋的大規模建設與應用,總結出面向農業科研推廣的5種知識服務模式,①以技術為導向的關鍵環節的知識服務模式;②以問題為導向的專家互動與咨詢服務模式;③以應用為導向的個性化定制推送服務模式;④以提升為導向的自助式能力提升服務模式;⑤量化的全方位記錄積分服務模式。進一步對其示范應用情況進行分析總結,并提出建議和展望。
關鍵詞:知識服務模式;農業科研;農業推廣
中圖分類號:S-058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0439-8114(2017)10-1988-05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17.10.048
Study and Application of Knowledge Service Model for the Agricultural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Extension
GU Jun
(Tongfang Knowledge Network Technology Co., Ltd., Beijing 100192, China)
Abstract: Based on the knowledge service model of “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ternet”, and by the large scale construction and application of agricultural S & T network bookstore, some knowledge service models for the agricultural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extension such as the technology-oriented knowledge service model, the problem-oriented experts interaction and consultation service model, the application-oriented push service model with personalized customization, the promotion-oriented capability improvement self-service model, and the quantitative all-direction points records service model were summarized.
Key words: knowledge service model; agricultural scientific research; agricultural extension
隨著中國農業現代化的快速發展,廣大農村地區對科技知識的需求越來越迫切,如何提供最新、最快的科技知識,以滿足廣大農技推廣人員和農民的生產生活需要,是當前社會亟待解決的問題。中國正在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習近平主席指出:“我們是一個大國,在科技創新上要有自己的東西。消除科技創新中的孤島現象,破除制約科技成果轉移擴散的障礙,是當前重要任務”[1]。2012年“中央1號”文件明確提出:“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為農民提供高效便捷、簡明直觀、雙向互動的服務。”面向農業科研推廣的知識服務模式正是在這個大背景下應運而生。
縱觀國內外對農業知識服務方面的研究發現,在農業領域對知識服務產品的研發和推廣目前主要是通過收集、歸納、集成農業數據庫,將農業數據庫直接服務于農業、農村和農民。而本研究提出的面向農業科研推廣的知識服務模式,是基于中國知網海量的CNKI系列數據庫資源和個性化知識服務系統建設而成的農業科技網絡書屋,通過實施網站農業知識庫服務、專家在線互動咨詢、能力提升趣味答題、十萬個為什么、知農APP、網站積分兌獎活動等多種知識服務方式,進一步實現農民、農業技術人員、農業專家在生產科技環節的實時互動交流,解決生產問題,提升農業技術人員個人能力,同時邀請農業領域專家嚴格審核把關,將農業技術人員反饋的知識,經過專業化、系統化分類、整理并完善,擴大已有的農業數據庫,形成農業領域的大數據知識庫與服務平臺。本項目的實施與推廣創新了中國農業知識服務的途徑,為中國類似的農業科技服務平臺提供了借鑒和參考。
1 知識服務理念
知識服務研究在中國起步相對較晚,并且主要集中在圖書情報領域[2]。國內圖書情報界主要從產出的角度對知識服務進行定義,闡述知識服務的內涵,即知識服務向用戶提供的是“知識”而不是“信息”,知識服務是信息服務的高級階段和發展趨勢。
國內從事農業科技知識服務主要是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信息研究所、北京農林科學院農業信息研究所、廣東省農業科學院科技情報研究所、安徽省農業科學院農業信息研究所等多個單位,他們較早地開展了農業知識服務領域的相關研究。學者們對農業知識服務具體模式進行了研究,提出農業知識服務的模式是由“農業知識服務平臺+農業知識倉庫”構成[3]。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信息研究所已建成了國家農業科學數據中心。北京農林科學院農業信息研究所建設的北京農業數字信息資源中心,與在京涉農機構聯合采取共建共享的、采用集中式、分布式相結合的建庫模式,現已建成擁有200余個數據庫、上百萬條數據的農業知識倉庫,成為目前省級農業科學院中具有一定規模與特色的農業數字信息資源共享平臺。
2 知識服務模型
由于中國農業生產過程有很強的地域性、季節性、差異性等特點,不同地域主導品種和主推技術不一樣;同一品種在不同地域,所用的生產方法也可能不一樣。因此,農業科技網絡書屋的用戶知識需求具有個性化、差異化、多樣化等特點,針對農業科研推廣的需求提出知識服務模型(圖1)。
2.1 關鍵環節的知識服務模式(技術導向)
面向不同行業的用戶所需要的知識內容不盡相同,這就要求知識服務機構根據特定用戶群的專業化需求,提供專業化的知識服務[4]。同時知識服務要面向生產的關鍵環節解決實際問題,進而有效地指導生產經營決策,以提供對口的知識服務。
農業科技網絡書屋根據中國農業實際生產品種與技術,組織全國不同農業生產區域農業技術專家,針對中國各地區農業產業結構的基本情況和調整需求,遴選近年來國內外研發的適用的農業實用新科技知識,根據初中以上文化程度農民讀者的閱讀理解能力,編輯權威、實用、易學的農業科技知識單元和體系,以利于農民自學和農業技術人員進行科普教育,實現對農民的農業生產知識服務。共創建了1 000個專業知識庫(表1)。
2.2 專家互動與咨詢服務模式(問題導向)
用戶在農業生產實施過程中遇到問題無法解決,希望能不受時間、空間、系統、資源限制,使用社區論壇等參考咨詢服務模式,按地域+產業的雙分類模式聘請專家,通過“專家診室+專家論壇”的形式,實時解決用戶的問題。分農業科技網絡書屋專家互動與咨詢服務模式為專家式參考咨詢服務模式、交互式參考咨詢服務模式及合作式參考咨詢服務模式(圖2)。
2.3 個性化定制推送服務模式(應用導向)
農業科技網絡書屋用戶具有個性化、差異化、多樣化等特點,用戶已不再滿足為其提供一般性的知識服務,而是需要提供解決具體問題的核心知識內容。因此,要針對用戶農業生產經營等過程提供個性化的知識服務,結合收集的各區(縣)主導品種、主推技術、支柱產業等需求信息,設計個性化服務模板,知識機構服務人員給各區(縣)書屋個性化配置農業科技資源,同時將農業生產、經營等領域相關的專業知識加以集成,開發知識精品資源供其使用,以提高知識服務的效率[5]。
個性化的服務強調根據用戶提出的明確要求提供知識服務,通過用戶在平臺上的操作日志記錄,深層挖掘用戶需求,建立個性化服務機制。系統自動推送用戶需要的知識內容,提供具有針對性的知識服務,使用戶便捷地獲取所需要的知識信息,促進了知識的有效傳播和利用,避免了用戶不需要的知識信息對網絡資源的占用。
個性化知識定制推送服務,以最低的成本、最少的時間讓用戶得到最大的滿意度。農業科技網絡書屋個性化知識定制推送服務模式(圖3)。
2.4 自助式能力提升服務模式(提升導向)
農業科技網絡書屋通過不同地域的農業技術人員出題,農業領域的權威專家審題,大眾參與答題的方式,快速提升農業技術人員個人知識更新能力,同時提升基層群眾學習各地實用農業科技知識的積極性。
通過嚴謹設計會員出題、專家審題、廣大用戶答題、網站管理員管理等數字接觸點,從操作界面的交互設計、網站布局設計到功能的體驗,結合人性化的情感服務進行優化,有效地引導用戶參與他們最感興趣的部分,形成閉環服務,讓用戶始終保持愉悅的心情。專家、會員各司其職,抓住用戶心理,根據答題、出題、審題表現,給予不同分值積分獎勵,進行服務定制和優化,留住了大量用戶。廣大用戶通過在線答題考試來檢測個人知識水平,針對薄弱部分加強訓練與學習,逐步提升個人專業能力。
據統計,截至2016年10月底,有3 540個農業技術人員參與出題,334個專家參與審題,累計審題72 345道,入庫52 700道。農業科技網絡書屋自助式能力提升服務模式見圖4。
2.5 全方位學習過程記錄服務模式(過程量化)
農業科技網絡書屋整合知識庫學習、專家互動交流、能力提升答題等各模塊的后臺數據將會員用戶的使用情況全過程記錄,設置一整套用戶榮譽體系,于2011年起開設了全國農業技術員積分兌獎活動網站,該網站設置了積分任務、積分規則、兌獎專區、砸蛋專區、積分獎勵、會員等級等功能模塊(圖5)。
通過積分兌獎、砸蛋抽獎、金牌用戶評選等特色增值服務功能,給用戶帶來新穎的娛樂性體驗。將農業科技網絡書屋學習與娛樂活動相結合,讓知識服務的過程變得更輕松,創造極佳的用戶體驗,從而將知識服務價值持續有效地提升并形成閉環。
3 示范應用
3.1 農業科技網絡書屋
農業科技網絡書屋整合精選CNKI優質、權威農業科技期刊、圖書、視頻、掛圖資源,推出了種植業、畜牧業、林業、漁業、生態、農機、農產品加工等農業細分領域的“農業科技網絡書屋”版本[6]。2012年農業部以農業科技網絡書屋建設項目為抓手,加強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改革與建設,推進農業科技進村入戶。網絡書屋變“科技下鄉”為“科技在鄉”。2014年農業科技網絡書屋通過部級科技成果鑒定,產品網址www.nongye.cnki.net,首頁見圖6。
通過近6年的推廣應用,截至2016年10月底,網絡書屋用戶數突破50萬個,覆蓋全國31個省(市)2300多個區(縣),已經有1萬名基層農業專家、23萬農業技術人員、27萬大戶通過信息化平臺開展自我學習與提升,每天堅持使用農業科技網絡書屋在線學習的活躍用戶已超過6萬人(次)。
3.2 智慧農民十萬個為什么
基于已成熟的數字出版與服務平臺技術,聘請全國涉農領域專家、學者組成編委會,將生產、生活和學習中積累的豐富的工作經驗,轉變成實用的、直觀的、權威的、科普的和趣味的問答性知識,經“在線選題-在線編撰”的層層把關、審核,開發系列實用技術電子書。運用XML語義挖掘、智能檢索等技術,建設農業實用技術智能機器人知識庫,能24 h在線問答(圖7)。
截至2016年10月底,智慧農民十萬個為什么已建成59 746條問答知識庫、4 438個“新農民”微視頻庫(表2)。
4 建議與展望
本研究提出了面向農業科研推廣的知識服務模式,即基于技術導向、問題導向、應用導向的需求,設計“關鍵環節的知識服務+專家互動與咨詢+個性化定制推送+自助式能力提升+全方位記錄積分”的服務模式,面向農業生產科技推廣的目標用戶群體,不只提供生產決策的科技知識,還需要專家實時解決問題,或者智能機器人24 h自助式服務,并且為了提高目標用戶人群的使用率和知曉率,還需通過積分等模式給予榮譽回饋,此模式可推廣應用到食品科技、資源環境等各行業知識服務產品。
建議在“互聯網+”的大背景下,應用不斷推新的信息技術,在現有知識服務的理念上,增加實時互動咨詢、建設智能機器人XML知識庫、自助式能力提升等模塊,升級到“互聯網+知識服務社群化”模式。
參考文獻:
[1] 張峻峰,趙靜娟,鄭懷國.面向農村的知識服務模式探討[J].安徽農業科學,2008,36(22):9797-9798.
[2] 譚翠萍,鄭懷國,邱 琳,等.我國農業知識服務起源與發展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2011,39(12):7440-7441.
[3] 高 峰,王 劍.知識管理在項目管理中的應用研究——以農業科學數據共享中心項目為例[J].科技管理研究,2012(8):184-187.
[4] 李宏偉.清華同方知網知識服務模式研究[D].遼寧大連:大連理工大學,2009.
[5] 萬 敏.面向農戶的問題解決型農業科技知識服務系統研究[D].北京:中國農業科學院,2012.
[6] 顧 君,苑青微.創新推廣途徑助推現代農業發展——農業科技網絡書屋應用實踐[J/CD].基層農技推廣,2013,1(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