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強調增加公共服務供給,從解決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入手,提高公共服務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近年來,農村在公共服務上邁出了重大步伐,但仍有明顯的二元性,城鄉發展不均,農村的公共服務供給情況如何,存在哪些問題,如何改進成為關鍵所在。
【關鍵詞】公共服務 供給 農村
一、調查內容
(一)調查范圍
本調查以陜西省M縣為對象,該縣位于陜西省關中地區,地處咸陽市北端,截止2016年,全縣共有人口29.56萬,其中農業人口23萬,占總人口的77.8%,總戶數89423戶,現有9個鎮,1個街道辦,187個行政村,地處黃土高原,以果、蔬、林業等農業經濟為主,本縣人口分布不均,中西部密集,南、北部一般,東部人煙稀少,近年來,該縣各級黨委和政府貫徹落實黨的重要方針政策,先后獲得陜西省農村公路建設先進縣、陜西省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十大紅旗”單位、全省農村社區建設先進縣等,在新農村建設及服務方面工作開展順利。本調查分別選取本縣東部、中部、西部6個鎮中選取6個村進行調查。
(二)調查方法
本次調查采取問卷調查法、隨機訪談法,調查問卷涉及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教育、醫療、社會保障、科技服務、村民公共服務滿意度及調查對象基本情況八個方面,每一個方面之下設有一定的問題,如:村民公共服務滿意度就包括是否滿意、當下存在哪些問題、有哪些需求等。采取入戶發放調查問卷的同時,對村級干部進行訪談,了解其在工作中遇到的困難,隨機抽取活動村民進行訪談,了解其對當下公共服務現狀和建議。
(三)數據來源
本次發放問卷120份,涉及本縣6個鎮中的6個村中的120家農戶,回收96份,其中有用問卷90份。調查對象中18-34歲、35-59歲、60歲以上分別有11人、56人、23人,分別占調查總數的12.2%、62.2%、25.6%,其中男性占據64人,女性26人,調查對象多數為農村中年男性,其在本地區處于中堅力量,對本地區的公共服務情況有一定的了解,能夠反映公共服務的真實情況。
二、農村公共服務供給現狀及原因分析
(一)農村公共服務供給現狀
1.供需矛盾突出。在調查中發現,農民每年的經濟作物銷往渠道由自己摸索,由于缺乏一定的專業性和安全性,多數農民在銷售自己的農產品中遭受詐騙而蒙受損失,政府沒有為農民提供專業的銷售平臺。在具有新農村試點的村子中,一些已建成的寬闊水泥馬路并不是農民經常路過的、必修的,而農民每年收成經濟作物途徑的路段坑洼不斷、顛簸不平,導致果業產品受損,降低農民收益。作為以農業為主的地區,沒有專門的農業科技培訓服務,農民的種植技術、種植經驗多從電視、網絡而來,所有調查對象均未建立專門的農業科技培訓站,由此可見,農村公共服務的供給和農民的需求之間的矛盾突出。
2.供給水平不高。在調查中發現,6個村子的健身廣場,健身器材都有不同程度的損壞而影響農民使用;每個村子都設有自己的醫療室,而選擇在其看病的人數不到20%,農民口中反映:“醫療室小病瞎忽悠,大病看不了”現象普遍;真正貧困的農民沒有享受到低保等貧困補助,反而被一些村干部的親戚將名額占取;公共服務滿意度一項,42.3%的農民相對滿意,52%表示不滿意,6.9%持中立態度。由此可見,農村公共服務供給水平嚴重影響公共服務的效能。
3.供給失衡嚴重。在調查中,63.2%的村民對道路的建設滿意,安裝寬帶網絡占52%,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占100%,但在教育文化娛樂、農業技術服務方面欠缺,89.6%的村民消遣娛樂方式以打麻將、聊天、打牌為主,團體文娛活動、讀書看報交流的不到6%,公開的文化活動舉辦次數為0,由此可見,農村公共服務在教育文化、農業科技服務等方面還有很大的不足,需要進一步完善。
(二)存在問題的原因分析
1.財力支持不夠。農村公共服務供給的財力支撐來源于地方財政,地方財政一方面要支付工作人員的工資,一方面要為公共服務供給提供建設資金。在調查對象中66.5%的人反映出:“我們需要,但是沒錢進行。”村干部也表現出:“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無力感,規劃向上級報備之后,無法得到財力支撐,導致部分公共服務工作無法展開。”33.5%的調查對象反映:“用于某一部分的建設資金被被村上的干部自己消化了。”財力缺乏導致公共服務供給的水平和內容下降。
2.服務專業化缺失。“醫療室小病瞎忽悠,大病看不了”的現象因為缺少專業的醫療服務隊伍,醫療衛生人員的專業水平有限,村民對其技術水平不信賴,也由此導致已有的醫療人員走形式、瞎忽悠的態度。作為農業縣,在農業技術方面,同樣也沒有專門的技術人才支持,導致農業科技服務這一方面出現空缺,專業化缺失間接性影響了農民的生產和生活收入,不利于城鄉一體化發展。
3.服務主體單一。現有的公共服務都由政府提供,在村民多元化的需求之下,難免會出現供需不平衡的狀態,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務在某種程度上專業性不夠高,例如:在醫療衛生建設上,政府可以提供財力支撐,但是人員的專業性欠妥當;在農業科技服務上,專業的農業科技人才隊伍比政府所提供的專業性要高,單一化的服務主體,難免會造成服務質量、服務水平的下降。
三、提高農村公共服務供給的對策建議
(一)加大財政轉移支付力度
有效的公共服務供給,地方財政是基礎保障,在對經濟發展水平較低的地區,地方財政的力量有限,無法依靠自身的力量滿足公共服務供給的需求,因此就需要陜西省政府和發達的市區給予經濟落后、公共服務供給水平較低的地區給予各種形式的幫助,進一步完善財政轉移支付制度,為落后地區提供財力保障,最大限度使群眾享受均等化的公共服務,縮小城鄉差距,逐步實現城鄉一體化發展。
(二)提供專業的公共服務培訓
建立固定的人才招聘制度,每一項公共服務,向社會招聘,錄取所需的專業人才。例如:在醫療衛生服務方面,加大對醫學院畢業生以及有經驗的醫療人員的招聘,落實這些人群的福利待遇,專門的培訓部門針對農村群體的特殊性對該服務人員提供崗前培訓。在農業技術服務方面,組織村民去專業機構結構農業機構培訓或者邀請專業技術人員到本地對農民進行技能培訓。專業的公共服務培訓對于提升公共服務的效能有重要作用。
(三)優化公共服務供給方式
單一的公共服務供給方式易造成服務主體乏力、不全面、質量不高的缺陷。因此,政府要簡政放權,積極多方吸引社會資本、社會組織和非盈利組織參與到公共服務供給中來。企業和省會組織有積極性、適合承擔的,通過委托、承包、采購等方式交給他們承擔;確需政府參與的,實行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1]堅持公共服務的公益性質,充分吸引社會組織發揮其自身優勢,從而優化供給方式。
參考文獻
[1]孟祥鋒.《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輔導讀本——增加公共服務供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年:235頁.
作者簡介:張珂昕(1993-),女,漢族,中共陜西省委黨校2015級碩士研究生馬克思主義發展史專業,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社會理論與當代中國社會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