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嵐君+廖望科
【摘要】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是衡量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指標,產業結構直接影響著就業崗位需求,就業結構則影響產業之間替代能力,兩者之間協調情況直接影響著一個區域的經濟體。我國產業升級的調整的背景下,對邊疆民族欠發達地區的產業調整升級的研究仍是不足。區域特有稟賦也對產業與就業互動影響缺乏實證基礎。本文以大理州為典型區域進行說明。
【關鍵詞】產業結構 就業結構
一、引言
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均衡發展是國民經濟發展素質的重要標志,作為直接就業載體的產業結構部門直接影響了就業分布、行業布局與就業結構變化,這實質上體現出市場經濟下的勞動力資源配置過程。此外,大理州作為典型的邊疆多民族地區,發展狀況更為特殊,也是“十三五”期間脫貧攻堅、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建立民族團結的重點地區。探究“十二五”期間產能結構變化和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演化關系,對大理州改善就業結構、優化產業結構有著啟示和借鑒作用。
二、文獻綜述
(一)國外研究綜述
國外眾多學者對就業結構的研究甚廣,其中最廣泛接受的是配第-克拉克的定律。威廉·配第(1961)指出不同產業之間收入差別導致人口遷移。英國經濟學家科林·克拉克(1904)繼承了威廉的觀點,進一步指出勞動力會隨著經濟的發展在三大產業之間流動的規律,即在一定的發展階段中,勞動力結構可能會與產業結構呈現出比較大的差異。伴隨著經濟的發展,勞動力將從第一產業將轉移到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等非農部門,究其原因是不同產業之間收入差距引起的。
美國經濟學家庫茲涅茨分析了大量的歷史經濟數據,通過統計分析后,研究了產業結構變化的規律。他繼承了克拉克的研究基礎,收集許多國家的時間序列數據,從勞動力產業分布和國民收入兩個角度研究產業變動規律,他的結論是:隨著經濟增長,農業部門對就業吸納和貢獻在整個勞動力就業比重不斷下降,工業部門在整個國民收入中的比例不斷上升,然而工業勞動就業人數在全部勞動力就業中的比重卻是基本不變或只是略有上升;幾乎在世界范圍內,第三產業勞動力就業所占比例都顯著上升,但是服務業的國民收入在整個國民收入中的貢獻比例沒有明顯上升。
錢納里和賽爾昆(1975)出版的《發展模式,1950~1970》一書中,通過對二十七個變量進行了經濟研究,分析了在不同經濟發展階段,勞動力水平和經濟發展水平的關系,得出“多國模式”結論:第一,發達國家的經濟發展中,產業結構變化和勞動力向非農部門的轉移過程基本上是一致的。第二,發展中國家的產業結構變化通常優先于就業結構,會出現就業結構演化和產業結構的演化的偏離,也就是就業結構轉換滯后。
(二)國內研究綜述
夏杰長(2000)運用國際結構偏離度進行橫向分析,研究了改革開放以來三次產業變動所引起的就業結構的改變,認為我國的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之間存在偏離,尤其是第三產業發展緩慢,并詳細分析了就業結構滯后的原因。
蔡昉(2009)的《擴大就業——中國特色的反周期戰略》中提出,認為產值結構和就業偏差的成因是:工業結構不合理。蔡昉(2005)認為長期人口結構變化也會影響就業結構和經濟增長。總的來說,在產業結構和就業結構的相互關系研究中,普遍認為我國的就業結構和產業結構不協調,就業結構滯后于產業結構,但是兩者之間依然是緊密聯系、相互制約、相互促進的關系。
三、結論
邊疆民族地區與其他城市不同,具有其獨特的特點。以大理州為例,它地處云南中部偏西,雜居26個民族,是典型的西部邊疆多民族山區地區。我們根據邊疆民族地區自身特點,不可盲目追求工業化和現代化,結合成功經驗,提出如下幾個建議:
(一)發展就業彈性高行業
具有高的就業彈性行業,能夠有效吸收容納更多的勞動力。為解決就業問題、促進創新創業,不妨面向就業彈性高的行業,既促進經濟發展,又緩解了勞動力供需失衡的難題。
要從根本上解決就業問題、增加就業機會、拓展就業領域、優化行業布局、提高勞動力素質等系列問題,其必由之路是促進經濟發展、脫貧攻堅、創建民族團結示范區。
推進連片特困地區、民族地區的區域發展與扶貧開發,促進整體區域脫貧。深入實施精準扶貧,要因鄉制宜、因村因戶施策,做到扶貧對象、扶貧項目、扶貧資金、扶貧措施精準。完善扶貧開發機制,強化脫貧的領導責任制度、保障制度和資金整合制度。
堅持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充分發揮各民族的主體作用,把發展問題作為解決民族問題的基本方式。促進各民族之間交流合作,尊重各民族風俗文化和信仰,加強少數民族人才培養,弘揚優秀民族文化,保護民族多樣性。
(二)加強的勞動力市場體系建設
完善勞動力市場是一種有效的資源配置方式。勞動力市場上諸多問題產生的原因是市場上的信息不對稱、供需失衡和歧視。完善勞動力市場可以修復調節機制,使勞動力資源得以充分發揮。
信息不對稱也是導致資源錯配的重要原因,但是勞動者單槍匹馬很難獲得足夠的信息,信息真實性也能以保證,這使市場上的信息服務變得尤為重要。供需信息更加完善的傳播將會有效降低了摩擦性失業,降低勞動力流動成本,緩解勞動力過剩或用工缺難題,實現勞動力資源在市場上的優化配置。
(三)重視教育培訓、提高人力資本
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不斷完善和發展,產業結構不斷優化升級,現在社會對勞動力素質本身的要求也會越來越高。結構性失業正是勞動力素質與企業需求不對稱、失業與崗位空缺并存的重要原因。因此,積極發展教育投資多元化,重視職業培訓,提高文化水平有著重大意義。
(四)拓展社會分工和專業化水平
社會分工是現代工業化的一個重要標志,是提高生產率的一個重要方法。企業利用分工的方式使生產向縱向發展,減少中間環節,提高勞動效率。因此,拓展社會分工和專業化水平,提高經濟總體水平,有利于增加就業崗位、拓寬就業領域。
參考文獻
[1]張明斗,楊霞,徐鄧耀.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動態演進與互動效率研究—基于四川省個案分析[J].工業技術經濟,2011,(3):41-45.
[2]鄭長德.中國西部民族地區的經濟發展[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9 :2.
[3]蔡昉,王美艷.擴大就業——中國特色的反周期戰略[J].經濟與管理研究,2009,03:5-11.
[4]廖望科,陳春艷,徐齊利,陳平.建筑業地區專業化程度與比較優勢判別——基于云南省的實證[J].建筑經濟,2013,12:14-18.
[5]廖望科,陳春艷,李文軍.金融服務業的地區專業化與比較優勢判別——基于云南的實證[J].西南金融,2013,12:37-39.
作者簡介:李嵐君(1993-),女,湖北襄陽人,大理大學經濟研究所中國少數民族經濟研究生;通訊作者:廖望科(1971-),男,四川自貢人,中國社會科學院數量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技術經濟與管理專業博士教授,大理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院長,經濟研究所所長,中國技術經濟學會理事,主要研究方向為產業經濟及區域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