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由于我國市場監管制度的不完善,我國上市公司普遍存在盈余管理行為,國內學者對上市公司公司治理與盈余管理做了大量的研究,但是缺乏對我國上市公司治理結構進行全面整體多角度的論述。本文從股權結構、董事會特征和管理層激勵三個方面對國內現有公司治理與盈余管理的研究成果進行梳理,以期尋求研究公司治理與盈余管理的新視角。
【關鍵詞】公司治理 盈余管理 股權結構
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為自我國證券市場建立以來一直是理論界、實務界以及監管部門關注的焦點。陸建橋(2002)認為“盈余管理是企業管理人員在會計準則允許的范圍之內,為了實現自身效用的最大化和(或)企業價值的最大化作出的會計選擇”,由于股東控制權與管理層的經營權分離,因此股東與管理層之間的委托代理關系與信息不對稱為管理層進行盈余管理提供了“機會”。健全的公司治理結構可以對管理層作出的盈余信息進行有效的監督,降低二者之間的委托代理成本。本文從股權結構、董事會特征和管理層激勵三個方面對國內現有公司治理與盈余管理的研究成果進行文獻回顧。
一、股權結構與盈余管理
(一)大股東持股比例
現有研究關于股權集中度對盈余管理的影響結論尚不統一。在世界范圍內,股權分散是發達國家大公司中存在的組織結構,而最典型的組織結構就是股權高度集中、以大股東為主的所有權結構。王化成和佟巖(2006)提出控股股東的持股比例越高,其通過各種方式進行盈余管理的可能性就越大,王昌銳和倪娟(2012)通過對滬深兩市2007~2010年上市公司進行實證研究發現上市公司股權集中度與盈余管理程度正相關,這表明股權集中度高的控股大股東可能通過盈余管理剝削中小股東的權益,即“隧道效應”。王衛星和杜冉(2016)對滬市A股2012~2014年的財務數據進行分析,發現控股股東股權越集中,進行盈余管理的程度越高,同樣說明了股權相對集中的公司存在“隧道效應”。也有部分學者認為股權集中度對盈余管理存在負效應。如杜光強和溫日光(2007)提出公司股權集中度與盈余管理呈負相關的關系,因為公司股權集中度越高,公司高級管理人員的報酬越高,獨立董事越多,監督更有效,因此會計信息質量就越高,盈余管理程度越低。張俊瑞和馬晨(2011)通過對2005~2010年發生財務重述的公司進行研究,發現股權集中度越高,財務重述發生的可能性越低,越能有效抑制盈余管理行為。
(二)股權制衡度
在我國普遍“一股獨大”的上市公司中,為了有效抑制大股東對公司利益的損害,公司的控制權應當由多個大股東分享,通過內部牽制達到大股東之間相互監督的效果,同時也保留了控股股東股權相對集中的優勢。隨著公司中股權制衡度的提高,上市公司進行盈余管理的行為逐漸減少。游家興和羅勝強(2008)用盈余信息質量反向替代盈余管理,發現第二大股東持股比例的增加,有助于提高盈余信息的質量;王毅(2012)、黃雷和齊振勇(2012)也都通過實證研究得出股權制衡度與盈余管理負相關的結論。然而黃新建和吳江(2007)年通過實證研究ST類公司發現,由于所選樣本中公司大股東之間關系的復雜性,因此第二至第十大股東持股并沒有起到抑制大股東進行盈余管理的作用;李孟寅(2011)運用規范研究指出股權制衡度對盈余管理同時存在正反效應。
二、董事會特征與盈余管理
(一)董事會規模
國內在研究董事會規模對盈余管理的影響這一問題上存在爭議。有學者認為董事會規模越大,在決策時就會效率低下,并且各董事之間的溝通變得復雜,因而董事會不能起到很好的監督作用,為管理層實施盈余管理提供了“機會”(于東智,池國華,2004)。但是大部分學者認為董事會規模的適當擴大,能夠容納不同領域專業背景的人才,加強對管理層的監督,有效抑制管理層進行盈余管理。孫金帥和梅世強(2011)以2006年1202家上市公司為研究對象,綜合研究董事會特征與盈余管理的關系,實證結果表明董事會規模與盈余管理顯著負相關,說明大規模的董事會提高了董事會的效率,加強了對管理層盈余管理的監管,明顯降低公司的盈余管理程度;但江維琳和李琪琦(2011)對2004~2006年滬深兩市民營企業進行實證研究,發現董事會規模與盈余管理并沒有顯著相關關系,張敦力和崔海紅(2016)也發現董事會規模與盈余管理水平無關。
(二)董事長和總經理兩職分離程度
從領導結構來說,董事長和總經理兩職是否合一也是董事會獨立性的體現。公司的領導權結構反映了公司董事會的獨立性和執行層的創新自由的空間,董事長和總經理兩職合一將損害董事會監督公司管理當局的客觀公正性,因此兩職應當分離(孫金帥,梅世強,2011)。高雷和張杰(2009)董事長和總經理兩職合一會影響內部控制和信息披露質量,“兩職合一”的總經理由于缺乏有效的監督,更容易利用信息不對稱進行盈余管理,江維琳和李琪琦(2011)也認為董事長兼任總經理不利于發揮董事會的監督職責。因此兩職分離,更能形成有效的董事會,增加董事會監督和控制經理層機會主義行為的能力,并能提高公司透明性(楊清香,張翼,2008)。
三、管理層激勵
(一)管理層薪酬
委托代理理論認為,以業績為基礎的高管薪酬契約有利于激勵高管為企業作出更大的貢獻。但是高管的自利動機驅使他們通過調高應計利潤而多報公司盈余,避免管理層未實現經營業績指標而使個人利益遭到損失。孫奕馳和申曄(2016)以深市A股2013年上市公司為研究對象,采用多元回歸檢驗高管薪酬差距跟盈余管理程度之間的關系,同樣得出高管薪酬差距與盈余管理正相關的結論;但唐洋和郭靜潔(2010)發現在我國國有上市公司中,高管薪酬與盈余管理正相關,這表明高管薪酬激勵并沒有發揮治理職能,反而使管理層有機會進行盈余管理,黃良杰(2010)也曾提到國有企業的高管薪酬由于受到政府的干預,激勵效果不夠,并且所有者的缺位使得管理層有操縱盈余的動機。
近些年國內學者開始對真實盈余管理活動進行研究,真實活動盈余管理即通過改變經營、投資或籌資交易的時間或結構來影響當期盈余,與應計式盈余管理相比,這種方式更隱蔽,但是會增加企業的交易成本,導致現金流出,從而損害企業價值(葉康濤,2015)。馬永強和張澤南(2013)研究發現,高管薪酬更易誘發高管實施應計式盈余管理,高管薪酬與真實盈余管理活動呈顯著負相關;許丹(2016)從應計盈余管理和真實盈余管理權衡的視角,檢驗高管貨幣激勵及高管股權激勵與兩類盈余管理的關系,以我國2010~2013年滬深A股上市公司為樣本,實證研究結果表明:高管貨幣激勵與兩類盈余管理顯著負相關,而高管股權激勵與兩類盈余管理顯著正相關。
(二)管理層持股比例
關于管理層持股比例與盈余管理的關系,理論界有兩種“對立”的理論。一類學者支持Jensen和Meckling(1976)提出的“利益趨同假說”,即公司在兩權分離的制度下,管理層為了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可能做出損害股東權益的決策,由此產生代理成本,當管理層的持股比例達到一定程度后,他們的利益與公司的利益逐漸趨于一致,隨著管理層的持股比例的提高,股東與管理層之間的代理成本逐漸降低,有效抑制管理層基于自利動機操縱盈余。即高管持股比例越大,盈余管理程度越低。黃文伴和李延喜(2011)從管理層薪酬契約的角度出發,以2006~2008滬深上市公司為樣本,建立多元回歸模型對管理層年薪和股權激勵與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程度之間的關系進行實證研究,發現管理層年薪和股權激勵均與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程度顯著負相關,即管理層年薪和股權激勵可以加強對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約束。周曉蘇和陳沉(2015)從會計穩健性的視角研究高管薪酬激勵與兩類盈余管理之間的關系,研究發現,無論是貨幣薪酬激勵還是股權激勵,都能夠有效抑制兩類盈余管理行為的發生,但是股權激勵對應計式盈余管理的抑制作用大于真實盈余管理。
另一類學者認為,在我國上市公司中國有控股企業比例較大,國有企業中由于所有者缺位產生的內部人控制事件頻繁發生,我國市場監管環境較發達國家資本市場相對薄弱,上市公司普遍存在盈余操縱的行為。在我國資本市場投資者中,個人投資者或散戶的比重過大,信息不對稱和專業知識的缺乏使他們難以理性預期到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程度,這使得管理層通過盈余操縱來控制股價成為可能。趙息和石延利(2008)發現實施股權激勵計劃的公司管理層有進行盈余管理的動機,并且盈余管理程度與股權激勵強度正相關。蘇東蔚和林大龐(2010)也發現股權激勵具有負面的公司治理效應,管理層持股比例與盈余管理正相關,管理層基于個人利益會加劇盈余管理程度(王昌銳,倪娟,2012)。
四、總結
綜上所述,國內學術界從不同角度研究上市公司公司治理與盈余管理的關系,對公司治理中股權結構、董事會特征和管理層激勵與盈余管理關系的研究結論尚未達成一致,比如股權集中度對盈余管理既有正效應,也有負效應;管理層持股比例越高,基于個人與公司利益一致的動機,會有效抑制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為,也可能基于管理層自利動機加劇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程度等。國內已有大量研究從公司治理角度考察對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影響,那么什么因素會影響公司治理從而影響盈余管理呢?或者在確定公司治理機制時會受到哪些因素影響?上市公司在經歷一系列確定目標、使命、戰略等過程之后,若公司在實際執行時未達到規定目標或者與目標戰略相違背,管理層是否有動機進行盈余管理?這些問題都有待學者進行后續更深入的研究。
參考文獻
[1]杜興強,溫日光.公司治理與會計信息質量:一項經驗研究[J].財經研究,2007.
[2]黃良杰.淺探上市公司真實盈余管理行為[J].財會月刊,2010.
[3]黃雷,齊振威,葉勇.上市公司股權結構與盈余管理研究[J].經濟體制改革,2012.
[4]周曉蘇,陳沉,王磊.高管薪酬激勵與機會主義效應的盈余管理——基于會計穩健性視角的經驗證據[J].山西財經大學學報,2016.
[5]章衛東.定向增發新股與盈余管理——來自中國證券市場的經驗證據[J].管理世界,2010.
[6]王昌銳,倪娟.股權結構、董事會特征與盈余管理[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
[7]李孟寅.市場化進程、股權制衡與盈余管理[J].生產力研究,2011.
[8]戴云,劉益平.高管薪酬誘發盈余管理的實證研究[J].工業技術經濟,2010.
作者簡介:劉婷婷(1994-),女,漢族,山西運城人,廣州大學研究生,研究方向:財務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