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邵竹林 徐尤佳
楊勇:醫海無涯 精誠為舟
文/邵竹林 徐尤佳
封面人物
楊勇
主任醫師、教授、杭州市中醫院院長
博士、博導、美國梅奧醫療中心客座教授
中歐國際工商管理學院EMBA
中華中醫藥學會管理分會常委
中華中醫藥學會科普分會副主任委員
中國中醫藥研究促進會副會長
浙江中醫藥學會副會長兼科普分會主委
浙江省中西醫結合學會常務理事
浙江省醫師協會胸科醫師分會副主委
浙江省康復醫學會副會長
曾獲2010最具領導力中國醫院院長、全國中醫藥文化建設工作先進個人稱號。
5月30日,是國務院指定的全國首個科技工作者日,也是杭州市中醫院表彰該院腎病科王永鈞教授團隊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的日子,本刊趁著會后空隙,抓住時機專訪了一直“忙得預約不上”的楊勇院長。
采訪地點就湊合在會場邊一個小房間里。
當聽說我們雜志是浙江大學醫學院屬下的老刊物,且辦刊宗旨是倡導健康管理和中醫治未病,行色匆匆的楊院長多了幾分耐心和笑意。他感嘆:“真懷念讀書的時光??!”
楊院長的母親曾是浙江金華市中心醫院的醫務人員,幼時的楊勇就是在醫院大院中長大的。在閑暇的童年時光里,他出入醫院的各個科室,將醫院里日常事務、醫生和患者的故事,耳濡目染地銘刻入了心。
他回憶說:“我就是從那時立志當一名外科醫生的。后來考上了醫科大學,很多人都說醫學生很苦,但對我來說,那段時間卻是非常愉快開心的。我心里想著,一定要成為一名優秀的外科醫生,就像我小時候在醫院里認識的那些優秀醫生一樣。”

楊勇在醫院召開的全國首屆科技者工作日會議中講話
因為心中有榜樣、有目標,楊勇當年的第一志愿就是浙江醫科大學。杭州西子湖畔的讀書、學習經歷讓他非常自豪,但出于對童年時光的懷念,他在畢業后回到了金華市中心醫院。在那里,憑借出色的醫術和出眾的口碑,不到30歲的楊勇就成為了遠近聞名的“名醫”。因緣和合,楊勇的夫人是一名出身中醫世家的醫務工作者,兩人志同道合,成就了一段名副其實“中西合璧”的佳話。
34歲那年,為了創新專業水平、開拓事業視野,楊勇通過浙江省的“雙推雙薦”選拔,從200多名優秀醫生中脫穎而出,來到杭州市中醫院擔任副院長。
“我到中醫院后,原本在金華的一些病人也跟著來到了杭州。他們還介紹了家人朋友來找我看病,建立起了長年的友情。雖然工作的身份和地點變了,但這一點沒變。”楊勇笑得很欣慰。
這種“不能辜負病人信任”的內在驅動,讓他在胸心外科的專業上鉆研不息、精益求精,成為了這個專業中備受同行推崇的專家。為了更廣泛、更精準地治療胸心外科上的諸多疾病,他率先將胸腔鏡下微創手術引入了杭州。
由于在胸心外科、微創外科(胸腔鏡手術)上的醫術出眾,患者們口碑相傳,接踵而來,盡管管理工作非常繁重,但因為病患的迫切需求,楊勇仍每周擠出時間為病人做手術,經常忙得沒時間吃飯。
“忙是常態。比起在手術臺上的爭分奪秒,少吃幾頓飯太無所謂了?!睏钣屡e了一個讓他印象最深刻的例子,“還在金華的時候,有一次接診了一位產婦娘,因為二尖瓣關閉不全所致的心衰,為她做了二尖瓣置換,但手術后卻發生了頑固性心衰。當時非常棘手,患者連從手術臺上移動一下都不行。那怎么辦?我們就守在那里,一直守了7天7夜,吃飯就在手術臺邊,睡覺就在手術室的地板上,一直到患者脫離危險。”
醫生經常要面對驚濤駭浪的考驗,生與死都司空見慣。楊勇所執著的,是怎樣用自己的雙手把一次次的死變成生,每挽回一條生命,就是對他最大的安慰。時至今日,哪怕管理工作再忙,每當有危重患者的手術,他還是親自上手術臺。
現在,由楊勇領銜的胸心外科團隊已發展為浙江省胸心外科中一支重要的隊伍。如在肺小結節的診治方面,他率團隊在研的“低劑量高分辨率CT及微創手術對早期肺癌診治優化方案的研究”的浙江省科技重大專項課題有望在明年能夠完成。該項研究能夠明顯提高對早期肺癌的診斷治療水平,目前能發現的最小肺癌僅3mm,準確率能都達到86%,五年生存率達90%。

“以前到醫院來的肺癌病人大多已是晚期,如果在早期就發現病灶,就能把病人的5年生存率從20%提高到90%以上。這是多好的一件事?。 睏钣逻B連感嘆。
除了如何讓患者活下去,他還一直在思考如何讓患者活得更有質量。雖然是西醫出身,但楊勇也對中醫充滿興趣,到中醫院任職之后,再次激起了他研究中醫的激情。2001年,他參加了“西學中”課程,3年后,拿到了合格結業證書。
“現在醫學界,包括很多患者都存在著中西醫的分歧,這樣的爭執其實都是片面的。生命的奧秘是無限的,不論中醫還是西醫,都是以治療疾病為最終目的,它們各有所長。”楊勇總結自己的經驗,“在對危重病人的搶救中,中醫能發揮協同作用;在治未病中,中醫占據了主導作用,但在術后康復中,中醫則能產生核心作用?!?/p>
楊勇曾經為一位70多歲男性病患,進行了胸腔鏡右上肺葉切除手術。年老體弱再加上術后肺功能不全,讓這個患者氣陰兩虛,平時走路氣喘吁吁,上下住在7樓的家,更成了個難題。為了幫助這位患者恢復,楊勇就使用中醫的方法為患者進行了調理,結果只用了短短半個月,就極大地改善了患者的病癥。像這樣療效顯著的案例還有很多,楊勇院長所運用的“西醫手術+中醫調理”的胸心外科治療的模式,也成為了國內首屈一指的特色醫療技術,在對肺癌、食管癌、縱隔腫瘤、食管裂孔疝、先天性心臟病、心臟瓣膜病、冠心病、手足汗癥等的治療中,也成就斐然。

5月30日,中醫院為王永鈞團隊召開表彰會,給予獎金獎勵。
“我們杭州市中醫院創建于1952年,原名叫廣興聯合中醫院,是華東地區最早建立的中醫院之一。建院之初,醫院只有內科、針灸科,病床也只有10張,全院職工僅11人?!?/p>
“經過半個多世紀的薪火相傳,醫院于1994年被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評定為三級甲等中醫院和全國示范中醫院,于2009年醫院被列入‘全國重點中醫院’建設單位以及首批全國100個‘中醫治未病預防保健服務’試點單位,綜合實力、主要指標都在全國中醫院中名列前茅,在全國中醫界和患者中具有很高的知名度?!?/p>
“現在,我們醫院有臨床、醫技科室40余個,病區31個,開放床位1200張。擁有3.0核磁共振、128提成螺旋CT、DSA(血管造影)等一大批先進的醫療設備。丁橋院區也馬上就要對患者開放了……”
介紹起中醫院的情況來,楊院長如數家珍,各項數據信手拈來,對醫院的現狀和發展充滿信心。但他也坦言:“既讓醫院發展得好,又要讓患者滿意,確實很不容易,我們壓力也很大。但病人來醫院,我們總要想方設法為他(她)解決病痛,并讓他們有滿意的就醫體驗。”
楊院長篤定地說,在現今綜合醫改的大背景下,醫院要得到社會各界的認可,就必須要走差異化發展的道路,做出自己的品牌和特色。例如中醫院,就必須突出中醫藥的特色優勢。
“我們醫院最大的特色就是推進‘三名’建設,即‘育名醫、創名科、建名院’。”他提到剛剛舉行的對王永鈞教授所帶團隊的表彰會,就是中醫院重視名醫培養的典型。
王永鈞教授是全國名中醫,他率領腎病科團隊是國家臨床重點專科、學科,20多年來對IgA腎病的研究,顯著提高了腎病的臨床診治療效,為腎病患者帶來福音。他們和中國工程院陳香美院士聯合完成的“IgA腎病中西醫結合證治規律與診療關鍵技術的創研及應用”研究,獲得2016年度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成為中西醫結合的典范。為表彰王永鈞團隊,同時激勵更多醫務人員及科技人員,醫院獎勵王永鈞團隊60萬元人民幣。
除了腎病學科外,中醫婦科、心血管科、骨傷科、推拿科、針灸科、脾胃病科、護理學(腎病方向)等,也都是國家級和省級的重點學科,是中醫院的“金字招牌”,享譽國內外。王永鈞(腎科)、俞尚德(脾胃病科)、楊少山(內科)、何嘉琳(婦科)、傅萍(婦科)等多位名老中醫先后被列入國家名老中醫傳承工作室建設項目,醫院專門為他們配備了學術傳承團隊,做好名老中醫學術思想的繼承與創新工作,以及中青年業務骨干的人才引進和培養工作。
目前,中醫院擁有各級名老中醫學術繼承人60余名,有了這些名醫坐鎮,杭州以外包括歐美一些國家都有患者聞名而來,人數占了來院患者的60%左右,可見患者“求名醫若渴”的需求。
以人帶科、以科帶院、發展專科、科技興院,這就是中醫院發展的基本思路和執行方針。楊勇概括說:“中醫要保領先,綜合實力要跟蹤前沿。不論社會發展背景怎么樣,醫院都要靠實力說話,要有在市場中游泳的本領?!?/p>
2016年7月,杭州市中醫院改擴建后的新門急診大樓正式投入使用,從外觀設計上,大樓采用“中西合璧”的方法,將傳統建筑元素結合到現代建筑設計中,于細節上體現中醫特色。這座大樓集多功能、信息化、人文化于一體,是按照無障礙要求設計的,以切實為患者提供方便為目的。
“醫院要發展,人才和技術是關鍵,但硬件同樣要跟上?!睏钣抡f,“在現在的‘互聯網+’技術基礎上,我們醫院是同行中較早啟動智慧醫療的。2012年的時候,我們就推出了“快醫通”服務?!?/p>
楊勇逐條介紹,在打造優質醫療服務新模式上,根據市衛計委頂層設計,中醫院已先后推出了全預約分時段掛號、全覆蓋全人群自助服務系統、全預約分時段診療、排隊叫號系統、全預約分時段醫技檢查、智慧診間費用結算、住院費用床邊結算、中藥快遞進家庭、移動查房、護理物聯網及等一系列智慧醫療服務模式。
“為什么要應用這些智慧醫療模式,因為我們想要醫院所有的服務盡最大努力來方便患者,使患者在醫院就診中有滿意的體驗,同時按照JCI國際醫療標準,盡可能地提高醫療的安全和質量。”楊勇說,JCI是國際上最高的醫療標準,其核心就是醫療的質量和安全,一切以患者為中心。
去年下半年,中醫院又將智慧醫療信用支付(“醫信付”)引入醫院:當患者在診間或自助機結算時賬戶余額不足,可以使用授權的醫信付額度完成診療過程中自費不足部分的補充支付,后續再通過各個還款渠道進行還款,實現“先診療后還款”,同時又引進互聯網“支付寶”結算,大大方便患者。
“智慧醫療是基于病人就醫獲得感的一次改革,”楊勇說,“它極大地扭轉了‘三長一短’就醫問題,不僅把時間還給了患者,也把時間還給了我們醫護人員。就像我,哪怕出差到很遠的地方,也能通過手機和電腦,及查房處理工作?!?/p>
技術加用心,按照第三方測評機構的追蹤數據,患者對市中醫院的服務滿意度達到了98.8%。醫院的智慧醫療模式成為了業界典范,得到了全省乃至全國同行的關注,國家的多部委還開了現場會以推廣經驗,中央、地方20余家媒體對醫院進行了集中采訪報道并向全國推廣。


2006年,《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指出,未來要將疾病防治中心前移,堅持預防為主,促進健康和防治疾病結合——正式將全民健康管理這一概念提到了社會發展層面。

3月26日,楊勇當選為中國中醫藥研究促進會健康旅游分會副會長。
也是在那時,楊勇和國內著名健康管理倡導者郭清教授一起,提出了將中醫治未病和健康管理結合實踐的想法。
在楊勇的倡導下,中醫院在現有的管理、中醫藥業務專家中選拔人才,組建了“治未病與健康管理”專家團隊,承擔“治未病”實施及教學、科研工作。醫院開設了包括“中醫養生咨詢”“心理咨詢”“藥物咨詢”“食療”“養生”等“治未病”門診,有國家、省、市級名老中醫定期坐診?!爸挝床 遍T診對每位前來就診的“未病”或亞健康人群開展體質辨識服務,提供個性化的養生保健建議及中醫藥健康干預。
“有一位女教師到我們醫院做體檢,因為工作壓力大,她的氣色、睡眠狀況都不好,屬于典型的亞健康狀態。在我們治未病門診進行了系列檢查后,接受了醫生給予的中醫調理方案。短短的半個月時間,她的健康狀況就有了很大的改善。這就是中醫治未病和健康管理的作用。”楊勇感嘆,“希望能少生病,遲生病,不生病,生病了也能早治療,早痊愈早康復,這不僅是老百姓的心愿,也是我們做醫生最希望看到的,病人太多了,老齡化嚴重的社會受不了,我們做醫生的也受不了啊!要介導未病先防、醫養結合?!?/p>
為了讓更多的人重視健康管理,中醫院以廣興堂國醫館為平臺,開展了常年的科普和實踐工作。廣興堂國醫館成立于2005年,以“傳承中醫文化,體驗國醫精華”為己任,致力于推廣祖國醫學文化精粹。廣興堂編印了中醫“治未病”健康教育輔導手冊,贈送社區百姓,建立了“中醫健康生活指導管理分析系統”,構建了適合本地區居民的“個體化中醫健康生活方式指導方案”。還將中醫藥服務人群從病人拓展到亞健康人群和健康人群,開展中醫體質辨識項目,并定期在廣興堂舉辦中醫“治未病”專題講座,向市民介紹養生保健方面的知識。2016年,廣興堂國醫館被浙江省衛計委命名為全省首批健康文化宣傳基地。
采訪札記:
作為醫生、教授和院長的多重角色,楊勇不僅要專注于門診和手術,還有大量的科研、教學任務以及各項繁重的管理工作和社會工作要處理?!皶r間是怎么用都不夠的?!彼_玩笑說,“幸好我不喜歡打麻將之類的活動,這些時間就可以省下來放在工作上了?!彼f,只是覺得最對不起家里人,和太太結婚以來,從來都沒有時間一起出去旅行過。
“所以,工作中只要有醫護人員跟我請假,要陪伴家人,或者出去旅游,我一般情況下都欣然同意。我設身處地去理解、滿足他們的需求?!睏钣略洪L自嘲地說,“可別像我這樣,忙得連我女兒都受不了,要抗議。哈哈。”
盡管如此,他說他從來沒有一點點后悔過從少年立志當醫生的終身志愿?!白鲆恍芯鸵獝圻@一行,就要有事業心和責任心,要有使命感?!彼麥睾偷謭远ǖ卣f,“做醫生做得越久,就會發現這是一種緣分,和每一個患者的認識,與每一位醫務人員結伴工作都是一種緣分。我們要做的,就是好好珍惜這種緣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