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人和VC之所以盯著單車、充電寶和接下來會火起來的便利店,都是把它當作線下的入口來算的。”
——車和家創始人李想說。線上的獲客成本大幅提升,高到你已經無利可圖的時候,大家忽然發現在線下獲取用戶的成本反而是低的。
“原來低頻的一些服務,也會逐步變成高頻,使得細分的服務平臺成為可能。”
——攜程董事長梁建章說。原來一個消費者每年才旅游一次,不會去下載一個旅游App,現在如果每個季度要出去旅游,就很有可能愿意單獨下載一個App。
“在如今,數據是能源,也是廣告交易中最重要的商品,而媒介位置,不過是個加油站,輔助數據的交易而已。”
——《計算廣告》作者劉鵬說。把大量的媒介資源聚合在一起,用程序化的方式,讓廣告主可以根據數據自由地投放,這是個不可逆的大趨勢。
“要站在對方的角度談他的痛點。”
——切割營銷理論創始人路長全說。馬云的成功有一點就是:站在對方的角度談對方的夢想。“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讓你以為他是在為你做事情。
“零售業目前環境很艱苦,未來可能會變得更艱苦。”
——著名投資商巴菲特說。與電商爭價格并不是上上策,反而應該是好好利用線下的流量搞一搞事情。線下流量其實是被低估了,而線上的流量紅利可能就快到頭了,否則也不會有如今的新零售。
“轉型有代價,目前局面不改善,公司今后的價值會越來越低。”
——百麗集團CEO盛百椒說。隨著全球零售市場的寒流逼近、電商沖擊等原因,百麗過去引以為傲的規模戰術反而成了成本枷鎖、比較弱勢。
“社區居民的便利型消費很難替代,所以便利店一直有生存空間。”
——資深零售業人士沈軍說。現在百貨店之所以落寞,是因為失去價格優勢,部分陳舊項目又缺乏體驗感。便利店本來就不是打價格戰的,主打的是便利,現在社區商業很有潛力。“原有的四層經銷架構渠道的有效性極低。”
——Zippo亞洲市場董事總經理劉景華說。中國市場非常大,當把四、五線城市所有訂單集合起來時,由于經歷了太長時間,最終暴露的問題是訂貨與實際收貨出現差異。
“不過是金錢鬧劇下的‘巨嬰。”
——資深媒體人新媒體“磚家”說。兩端都要引流,運營成本居高不下,主營業務盈利困難,二手車不是快消品,無法與當初盡管虧損但靠高頻消費成功上市的京東相提并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