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備考
寫作指導
“文句有表現力”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表現為遣詞造句語意明確,條理清楚,能夠把事物的性質、狀態以及事物之間的復雜關系清晰地告訴讀者,給人以清晰的印象,同時在表達上富有特色。要達到這樣的目的,考生該從哪些方面入手呢?下面筆者就從記敘、議論、抒情三種語言的角度來作一探討。
一、記敘性語言
記敘性語言如果想要具有表現力,就要緊緊圍繞人物形象或事件展開。而塑造形象或講述故事又主要是通過細節描寫來體現的,一篇優秀的記敘文就是通過一個個細節來表達情感或認知的。細節包括人的動作、語言、心理、環境等諸多方面。不管是哪一方面,只要我們仔細觀察,仔細捕捉,謹慎用詞,就可以將人物的形象或故事的主旨鮮明地展現出來。
1.動作細節。如:“在模糊中,父親那冷漠的眼神里也有些光亮。顫抖的手伸向自己的兒子,卻在半空中停住了,又縮了回來。向門口指了指,父親又轉過身,沒有動。”在這個關于父親的特寫鏡頭中,父親的眼神、手好像定格在了那一瞬間。通過一系列動作描寫形象地刻畫了一個關心兒子、與兒子依依不舍的父親形象。
2.心理細節。如:“獻之心中的火苗在上躥,他不能忍受父親的沉默。他整日呆在書房里,附近的水池早已成了墨缸,光是用壞了的筆就堆有三尺高。”“火苗在上躥”“不能忍受”非常鮮明地刻畫了王獻之決心練字時的心理。
二、議論性語言
在表達自己的觀點或態度時,為了突出強調,我們必須選用一些合適的詞語,或者是選擇一些特殊的表達技巧。
1.形容詞、副詞的選用。在表達自己的觀點時,對于形容詞、副詞的選用一般不使用諸如“可能”“大概”“也許”“左右”等不確定的詞,而多使用“堅決”“更”“甚至”“我認為”等詞語。因為那些模糊的詞語在表述觀點或態度時,缺少一種自信,自然會削弱論述的力度。例如:“也許傳遞一個口信,傳遞一封郵件,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然而,傳遞一種精神,尤其是人類文明中最為珍貴的精神,卻常常需要以自己的生命作為薪柴。”該句中的一個“尤其”突出地強調了以下是自己的認識,使句子具有很強的表現力。
2.恰當地選用書面語和口語。在表達自己觀點和態度的時候,最好選用書面語,因為書面語往往給人一種莊重嚴肅的感覺,從而也增強了說服力。例如:“無聲的經典,它不靠浮華的表面吸引眼球,而是用潛在的魅力打動人心……人們爭搶著去買、去讀,緊緊跟隨著潮流的腳步。然而在這片虛華的背后呢?卻是掩飾不住的空洞和空泛。”這些句子中,“潛在的魅力”“虛華”“掩飾”“空洞”“空泛”等詞語的使用,增強了文章的書卷氣。而在描寫人物對話時,則可以使用口語來增強語言的活潑感。
3.恰當運用各種表達技巧。在議論的過程中,如果能巧妙地使用一種或幾種表達技巧,會使語言表達鮮明,獨具特色。比如通過對比,可以把作者的觀點、情感,或者人物的性格特征鮮明地表現出來。如:“悲觀者說,希望是地平線,就算看得見,也永遠走不到;樂觀者說,希望是啟明星,即使摘不到,也能告訴你曙光就在前頭。樂觀者說,風是帆的伙伴,能把你送到勝利的彼岸;悲觀者說,風是浪的幫兇,能把你埋在大海深處。”本句運用對比手法,將持有不同人生態度的人進行對比,立場鮮明,感情強烈。
三、抒情性語言
人的情感有激越和舒緩之分,人的語言也有激昂與委婉之別。為了突出自己的情感,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從語氣的角度選擇句式。不同的句式可以表達不同的語氣。如在表達自己的觀點和情感時,肯定句、反問句或雙重否定句的語氣較強。如:“老一輩革命家時時刻刻都在關心青年人的成長。”(肯定句)“老一輩革命家無時無刻不在關心青年人的成長。”(雙重否定句)很明顯第二句比第一句的語氣要強烈得多,表達的效果也要好得多。
2.整句與散句配合使用。整句形式整齊,聲音和諧,氣勢貫通,意義鮮明,適合于表達豐富的感情,能給人以深刻而鮮明的印象。例如:“可曾見過懸崖上躍起的雛鷹?在風雨中,它為何敢奮力向前沖?那是因為在它的身后有母親的叮囑和鼓舞。可曾見過春日里生出的新筍?在陽光下,它為何能日高盈尺?那是因為在它身下有經年的老根為它吸收營養。我們也正在長大。”這兩個句式對稱的句子,不僅形象地敘述了自然界中的兩種現象,更重要的是它們兩相映襯,為提出“我們也正在長大”這個觀點,抒發自己的豪情,營造了一種氣勢浩大的氛圍。
【康保民/供稿】
例文展示
享文化之繁華
山東一考生
落日熔金,暮色四合,乘一葉扁舟,來到歷史的河流:與蘇軾探討人生的渺茫與偉大,與陶潛共享帶月荷鋤歸的美好,與李煜分擔愁如東流之水的感傷……在這滿溢墨香的河中,我們盡覽文化之深邃與靈動。
文化如那翻滾激蕩的黃河,從一開始便根植于我們的心田,鐫刻于我們的基因。那寓意吉祥的中國結,那元宵佳節的燈謎,那美輪美奐的華夏建筑……無一不是珍貴的傳統文化。而偉大的中華民族也正因這博大精深的文化而愈發絢爛壯美。
把文化作為生命的行囊,讓靈魂與文化一道,穿行在歷史的音符與文字的墨香之中。
文化,流淌在悠遠的簫聲中,訴說著哀怨與愁緒;文化,彌漫在阿炳的“二泉映月”,嘆盡人生的跌宕起伏;文化,流轉于錦瑟之間,輕攏慢捻之中凈化了內心的污穢……本無生命的樂器與樂曲結合在一起,便成為了文化的載體,寄托了美好的心靈,承載著厚重的文化。
不僅僅在絲竹間,文化也在素凈的宣紙上蔓延而來。張大千匍匐在洞底繪出的夢幻敦煌,訴說著那千百年前人們的信仰;齊白石著力畫出的自然風物,傳達著生命的靈動;壯觀的《清明上河圖》,刺激著審美的神經……中國畫中的云淡風輕,丹青妙手的一點一描,宕開的不僅僅是墨,更是深厚的文化底蘊,文化之魂在筆底傳承。
同樣,龍飛鳳舞的字亦為文化之腑臟:顏真卿規正而又剛健的筆鋒,王羲之雋秀遒勁的字體,張旭如風拂過般變幻莫測的狂草……無一不是文化的符號。一筆一畫含蓄內斂,卻掩蓋不了筆底的雄渾灑脫,那筆鋒回轉之間亦彰顯著文化之典雅厚重,如深潭微瀾,如雪壓蒼松。
文化如遼遠的江海,包容著一切。既有張若虛的“江月年年初照人”的美好幽深,又有李白的“起舞弄清影”的縹緲爛漫。那篇篇詩詞,字字珠璣。詩人惜字如金,落筆生花,留給世人一片芳華。
文化之美常激蕩于我心間。那里有軒榭廊道,那里有服飾錦繡,那里更有吟唱千年的戲曲……那是中華文化之精髓,炎黃子孫之傲骨。它如枝頭的梅花,傲吐芬芳。
愿乘文化之舟,渡文化之滄海,暢享文化之美好。低吟文化之妙語,歌吟一生,幸福一生。
這樣的行囊,希望我們共同擁有,共同打造,共享文化盛宴。
點評
怎樣才能享受文化之繁華?將文化作為你陪伴一生的行囊。考生為了突出這一主題,開頭便以虛擬的場景導入話題,然后帶領讀者在音樂、美術、書法、詩詞、建筑、戲曲、服飾等之間穿行,具化了文化的精髓,彰顯出它們對生命的意義。
文章開篇就用詩意盎然的文字呈現;主體部分對音樂、美術、書法的鋪陳,無論是評述人物還是評價藝術,都滿含詩情畫意。文句整散結合,鏗鏘有力,古色古香,韻味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