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鼎光
農村貧困人口脫貧,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突出的“短板”。重慶市主要扶貧工作重點區縣大都分布在渝東北生態涵養發展區和渝東南生態保護發展區,生態、民俗、文化等資源豐富,發展特色旅游潛力巨大。特色旅游是依托地方自然生態、歷史文脈等旅游資源,挖掘或構造特定旅游項目及產品,針對特定旅游市場的旅游形式。特色旅游與扶貧開發的有機結合,能夠提升貧困地區“造血功能”,帶動貧困地區群眾脫貧致富,促進貧困地區經濟走上可持續的發展道路。
近年來,重慶市涪陵區緊緊圍繞全市五大功能區域發展戰略,借助市委市政府大力促進旅游業發展的東風,充分挖掘武陵山區旅游資源優勢,著力發展特色旅游,對全市特色旅游扶貧開發做出了有益探索。
一、涪陵區大木鄉發展特色旅游帶動扶貧開發的經驗
大木鄉位于涪陵區東南部,是涪陵、武隆、豐都三區縣交界之地,幅員面積96.3平方公里,轄6個行政村,其中市級貧困村就有5個,2015年末人口為1924戶4204人。2006年以來,大木鄉以特色旅游扶貧為龍頭,以特色產業為支撐,先后啟動90個試點項目,使荒山變寶地,村容村貌、生產生活條件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實現了從貧困鄉到脫貧示范鄉的快速躍升。
一是堅持旅游資源開發與生態保護并重。秉持生態優先的理念,持續開展植樹造林、封山育林,幾年來森林面積從7.74萬畝增加至10萬多畝,森林覆蓋率由76%提升至82.5%。全年365天空氣質量均為優,PM10監測值都在優以上。積極開展農村環境連片整治,關閉集中養殖場,開工建設標準化的污水處理廠,關閉了轄區內的2個小型煤礦和1個采石場,農村垃圾實現了村收集、鄉處理。
二是注重發揮特色旅游的促進帶動作用。自2006年以來,大木鄉一直將旅游業作為全鄉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抓手,有計劃地進行產業結構調整,從一個傳統農業鄉鎮逐步轉型為旅游鄉鎮。以旅游業帶動服務業,啟動大木鄉特色旅游示范帶建設項目,建成大木花谷花語酒店等農莊酒店14家,農家樂258家,總接待床位4144張。以旅游業帶動商貿業,建成大木鄉土特產交易中心,新建1家四星級酒店,引進3家知名餐飲連鎖店和超市。以旅游業帶動農業,大力發展體驗農業、觀光農業和休閑農業,建成紅河谷采摘園等觀光體驗園區,主打土蜂蜜、天麻、高山蔬菜等特色農產品,實現觀、娛、購一體化。截至目前,全鄉有3200多農民直接或間接參與旅游業,實現了在家門口就地創業就業、脫貧致富。
三是將旅游扶貧與新農村建設有機結合。推行“一景區一場鎮”模式,按照歐洲小鎮的標準,將場鎮與景區有機融合。結合新農村建設,引導農民向小場鎮集中,加強水、電、氣、交通等基礎設施建設,既改善了貧困群眾的生活條件,又為景區分擔了旺季時的接待壓力。隨著與游客接觸的增多,農村群眾的思想進一步解放,個人素質得到提升,精神面貌也發生了很大變化,市場意識、經營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四是“一村一品”帶動整鄉脫貧。截至2016年,全鄉重點推出糯玉米、腎豆、蜂蜜、高山蔬菜、紅心獼猴桃、天麻、黑土豬、山羊等特色旅游商品,完成國家“三品一標”認證2個,培育重慶名牌農產品1個,形成了“一村一品”產鄉融合、多業支撐的產業發展新格局。2015年,全鄉GDP總量、農民人均純收入分別達到23118元和10378元,分別是2006年的12.5倍和4.28倍。
二、旅游扶貧實施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以旅游開發帶動扶貧脫貧,能夠充分發揮貧困地區比較優勢,具有較強的經濟效益和帶動作用。但同時,一些存在的問題仍不容忽視。
一是少數地方將特色旅游扶貧開發簡單等同于旅游開發,片面追求經濟效益最大化,未能充分兼顧貧困人口經濟利益,增加貧困人口發展機會。
二是缺乏區域整體規劃和長遠規劃。由于經濟基礎和技術水平相對落后以及急于擺脫貧困的心態,個別地區出現急功近利、竭澤而漁的問題,盲目提高客流量,擴大旅游規模,致使原本脆弱的生態環境遭受到嚴重破壞。不少地區的旅游開發只是簡單仿效其他景區,不注重挖掘具有自身特色的旅游產品,致使旅游項目質量、格調不高,缺乏競爭力。
三是管理體制不健全,缺乏專業人才。現有旅游業管理體制存在過于強調直接管理、多頭重復領導、權責不清等問題。同時,旅游業對從業人員的職業素質標準較高,而目前貧困地區旅游業從業人員不少屬于臨時招聘,缺少專業培訓。
四是旅游扶貧“扶強不扶弱”問題突出。由于住房條件、個人能力、經濟收入不符合參與特色旅游扶貧所必備的要素,貧困戶大多和相關扶貧政策“沾不上邊”,特色旅游扶貧工作的針對性亟待提高。
五是群眾受益不均。個別地區在打造好旅游項目以后,不少開發商為了便于管理,打著“提高管理和服務水平”的旗號,大量從外地招聘員工,將當地群眾排斥在了產業受益者之外,或是將旅游項目中的經營單元外包,使當地群眾喪失了創收的機會。
三、立足長遠規劃,堅持配套發展
旅游扶貧開發將地方經濟發展與扶貧工作相結合,在全市當前的脫貧工作中有著重要的地位。在實施過程中應避免追求短期效益,做好長遠開發規劃,找準特色,配套發展,力爭實現讓多數貧困人口從中受益。
一是建立合理的旅游規劃機制。深入落實《關于加快推進渝東南渝東北“大旅游經濟”發展的實施意見》,整合各生態區內的旅游資源,理順各區縣之間旅游產業合作、互補的關系,避免“各自為戰”、同質化競爭。完善扶貧攻堅的旅游扶貧配套政策,從資金、項目、宣傳等方面對貧困區縣作出傾斜,積極支持貧困區縣旅游扶貧產業發展。加大新農村建設力度,重點做好農村環境連片整治工程,加大公共服務設施和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并充分考慮特色旅游發展需要,加強旅游相關配套設施建設。
二是注重發揮旅游富民惠民效益。把惠民富民作為發展特色旅游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與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結合起來,著眼于增加群眾收入,為群眾創造更多創業就業機會。強化旅游扶貧對象的篩選機制,發揮各利益主體的積極協調作用,建立政府主導的利益共同體共生機制,解決旅游扶貧中的“飛地”現象,處理好外部投資者和當地居民之間的利益分配關系,實現“雙贏”。依照不同目標市場定位,充分挖掘貧困地區資源豐富性和文化獨特性優勢,盡可能地利用當地資源和物產提供服務,由外來投資者和當地居民提供不同檔次的旅游產品與服務,實現利益互補。
三是把生態環境保護放在突出位置。兼顧特色旅游開發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尤其要注意保護好生態環境,防止產生旅游污染。建議市級有關部門進一步完善涉及旅游開發的有關法規、條例,嚴格開發前期的生態環境影響評價,加強開發、經營過程中的環境監測,避免對自然資源的破壞和簡單、粗暴使用,杜絕對生態環境的破壞性開發。在旅游高峰期,要合理控制游人流量,減輕景區的環境承載壓力。
四是著力打造特色旅游品牌。各地發展特色旅游產業,應注重與周邊地區的旅游產品形成優勢互補,做到“各美其美”、“各優其優”。不同風格的特色旅游應充分利用自身資源優勢,如有歷史文化特色和韻味的民居建筑、有獨特地理環境下生長的植被、原汁原味的農業形態等,決不能脫離實際標新立異。如可鼓勵大都市區的郊區發展農業文化旅游,充分利用當地的鄉土元素,保持特色旅游資源的鄉土性和原真性,營造鄉村意象,滿足都市高層次文化旅游者的需求。
五是多方籌措旅游扶貧資金。旅游開發資金不足是制約貧困地區鄉村旅游業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要進一步加強資金整合力度,調動多方面積極因素,多渠道籌措旅游扶貧發展資金。建議增設旅游扶貧專項基金,統籌高山移民、整村扶貧、產業發展、扶貧培訓等資金,整合其他部門項目資金,優先扶持旅游開發條件較好的貧困地區。進一步優化招商環境,加大招商引資工作力度,積極動員社會力量,充分利用民間資本,激活農村閑散資源,破解旅游開發資金難題。
六是積極培養旅游專業人才。人才是發展旅游業的重要保障。不少貧困地區雖然擁有豐富的旅游資源,但卻缺乏旅游規劃、旅游管理等方面的專業人才,嚴重制約本地旅游業發展。各級旅游部門應把提高貧困地區旅游從業人員素質的工作擺在首位,堅持以培養當地人才為主,引進人才為輔,建立科學有效的人才培育和管理機制。同時,采用干部掛職鍛煉、結對子等幫扶措施,開展廣泛多樣的教育培訓,提高當地群眾的文化素質和專業服務水平。
七是扶貧與扶志相結合。旅游扶貧開發的重點對象是人即貧困人口,旅游開發不是目的,幫助貧困人口脫貧才是目的。在開展旅游扶貧開發的時候,必須同時在貧困人口中同步開展教育和幫扶等服務工作。通過樹立榜樣,加大宣傳力度,首先改變貧困人口的思想,使其能響應政府的號召,積極投入到旅游開發中去,通過辛勤勞動來使自己徹底脫貧。
作 者:重慶市委研究室經濟二處處長
責任編輯:馬 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