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怡敏+王玉瑩
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世界經濟進入衰退期。目前金融危機,雖然全球經濟有逐漸回暖跡象,但不少國家的經濟增速緩慢,產業發展蕭條,就業形勢嚴峻,特別是貿易保護主義日漸高漲金融危機,進一步加劇了國際貿易摩擦,惡化了全球國際貿易環境。
金融危機新貿易保護對策
一、金融危機背景下新貿易保護主義的特征
1、保護范圍趨于全面化
當前,貿易保護主義的領域從貨物貿易延伸到服務貿易、知識產權和金融投資;貿易爭端的內容從關稅壁壘的削減轉向非關稅壁壘的拆除;貿易摩擦的爭執點從單個產品擴展到整個產業,由低附加值產品擴展到高附加值產品,最后直抵政策和制度層面,這些變化都意味新貿易保護主義“大棒”更具威脅性。
2、保護手段趨于多樣化
傳統的反傾銷、反補貼、保障措施等保護手段仍被頻繁使用,技術壁壘、綠色壁壘、藍色壁壘、匯率貶值等貿易壁壘花樣翻新,以合法的外衣采取與WTO不直接沖突的各種保護措施,已成為經濟全球化過程中新貿易保護主義的普遍形態。
3、保護形式趨于隱蔽化
傳統貿易保護采用數量限制或價格規范,相對透明。新貿易保護主義常以實行非自動許可證制度、提高進口標準、加大行業補貼等手段,增加手續的復雜性,延緩進口速度,隱蔽性極強。
4、保護局面趨于復雜化
一方面金融危機,貿易保護的基礎由國家壁壘轉為區域性壁壘,歐盟、東盟、北美自由貿易區等經貿集團遍布全球,貿易保護區域化和集團化趨勢加強。另一方面,貿易保護主體由以前發展中國家轉為以發達國家為主的世界上大部分國家,并逐漸演變成一場混戰,五花八門的貿易保護政策層出不窮金融危機,貿易保護的主觀性和歧視性明顯增強,自由貿易陷入尷尬境地。
二、新貿易保護主義對我國經濟的影響
1、進一步惡化我國對外貿易的環境
據中國商務部統計,中國已經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外貿出口國。但另一方面,全球40%反傾銷調查和70%反補貼調查也是針對中國出口產品的,截至2009年,中國已連續15年成為遭受反傾銷調查,連續4年成為遭受反補貼調查最多的國家,中國步入了貿易摩擦的高發期。
2009年2月19日金融危機,美國對我國出口的床用內置彈簧組產品征收164.75%至234.51%的反傾銷稅;2009年9月11日,美國對我國出口的小轎車和輕型卡車輪胎加征35%、30%和25%的三年懲罰性關稅,并在全球引發多米諾骨牌效應;2009年12月30日,美國對中國產石油鋼管征收大約10%到16%的關稅,這是迄今為止美國對華最大的一起貿易制裁案。除了發達國家金融危機,發展中國家針對中國的貿易保護措施也呈現出了迅速增加的態勢,特別是印度和南美的一些國家,比如2008年巴西對我國出口的石墨筆征收201.4%的反傾銷稅。而且發展中國家對中國的貿易調查案件不斷增加的這種態勢,可能會進一步引發“羊群效應”,對中國進一步穩定和拓展外貿業務造成嚴重的負面影響。
2、阻礙我國出口加工企業的生存與發展
我國加工貿易長期以技術含量低、勞動力成本低、產業關聯度弱的競爭優勢占據世界市場。現階段中國服裝、紡織等行業都存在工作時間較長、職工工資較低、生活環境較差等現象,要完全達到SA8000的標準有相當大的難度,但不通過認證,其產品將無法出口到發達國家。另據研究機構測算,如果按照新的標準推行碳關稅,美國將對85%的進口商品征稅,我國的出口優勢將會消失殆盡。新貿易保護主義濫用各種保護條約,以過高的技術標準、繁雜的檢驗檢疫程序和各種認證體系限制發展中國家商品進入市場,大大削弱了我國加工貿易的競爭力,我國出口企業收到的海外訂單大幅減少,眾多企業經營困難,面臨倒閉的危險,引發國內失業人口增多。
3、沖擊我國經濟健康可持續發展目標
貿易保護主義的影響能夠波及到被制裁行業的整個上下游產業,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綠色壁壘使國外投資商將鋼鐵、化工等高能耗、高污染行業轉移到我國,既損害了我國消費者的利益,又對我國的生態環境造成嚴重破壞,加重我國環境整治難度和經濟負擔。藍色壁壘削弱我國勞動力優勢,減少外資投入,進而影響中國經濟的發展。比如金融危機,我國服裝出口每下降一個百分點,全國服裝生產將下降0.5個百分點,將會導致3.6萬人失業,并對前后關聯行業造成惡劣影響。這些都給中國經濟發展帶來嚴峻挑戰。
三、我國面對新貿易保護主義的對策
1、轉變視角積極應對,變壓力為動力
中國現在的經濟增長成本高于世界平均水平25%,碳關稅等綠色貿易壁壘從另一角度來講,不僅可以促進我國環保產業的蓬勃發展,而且促使我們堅持發展循環經濟,以盡可能小的資源消耗和環境成本獲得盡可能大的經濟和社會效益,將環境保護由末端治理變為源頭防控金融危機,加速我國低碳經濟的發展。SA8000則明確規范了企業社會責任標準,有利于改善我國勞資關系,促進社會和諧發展。我們應當看到SA8000標準的積極作用,主動開展認證工作,建立與國際接軌的技術法規和標準體系。以勞動力成本低廉優勢取勝的企業必須重新調整經營戰略金融危機,要么提高產品的技術含量,要么縮減其他成本開支。通過這一系列整合可以促進我國出口產品升級、產業結構優化,實現從外貿大國到外貿強國的轉變。
2、加強國際合作,聯合對抗新貿易保護主義
世界范圍內許多國家和中國一樣都是貿易保護主義的受害國,APEC會議、20國集團峰會、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等也都一致表明了反對貿易保護主義的共同立場。作為亞太經濟合作組織的重要成員和東盟的主要對話國,我國應提高國際談判中的地位,掌握國際貿易話語權,積極參與國際貿易規則的制定和修改,加強國際性和區域性經貿組織的協調合作金融危機,變被動為主動。另外,以巴西、俄羅斯、印度和中國“金磚四國”為代表的發展中國家近年來經濟迅速發展,相似的國際政治、經濟環境,為我國與各新興國家開展更多的經貿合作創造了前提條件。這種合作可以不局限于政府之間,其他非官方貿易組織之間、企業之間的合作同樣不容忽視。我國應最大限度地團結廣大發展中國家,共同打破貿易保護主義的堅冰。
參考文獻:
[1]曾國軍,楊學軍.國際服務外包承接地區位優勢研究[J].經濟地理,2011(05).
[2]劉亞雄.國際服務外包對我國服務業就業的影響[J].科技創業月刊,2011(06).
[3]張立.我國國際服務外包現狀及其對策分析[J].湖州師范學院學報,2011(03).
[4]趙沖.國際服務外包對經濟發展影響的實證分析——以大連市為例[J].中國商貿,20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