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云麗
摘 要:小學語文課外拓展閱讀對小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起著積極的作用。課外閱讀對拓寬學生的知識面、開闊學生的視野、陶冶學生的情操、提高學生的思想品質是不無裨益的。所以要重視課外閱讀,在語文閱讀課堂上教會學生如何閱讀,從而促進學生閱讀習慣的養成。
關鍵詞:課外閱讀;興趣;習慣培養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小學三個學段的課外閱讀總量不低于150萬字。學會閱讀,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是小學生獨立閱讀能力形成的基礎,良好閱讀習慣也是學好其他學科的基礎。那么,如何上好語文閱讀教學課,讓學生在小學階段達到這一閱讀量和形成這樣的課外閱讀能力,以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呢?
一、在閱讀中豐富語言材料
俗話說:“詞多則史,少則不達。”學生詞匯豐富,作文才能胸有成竹,得心應手;相反,詞匯貧乏,寫作就會單調枯燥??陬^表達也是同樣的道理。因此,積累詞語是學會習作與表達的基礎。然而詞匯的積累不能機械地進行,必須依托文本,在閱讀理解的基礎上引導他們不斷吸收與運用。
例如,在教學人教版三年級上冊13課《花鐘》的第一自然段:凌晨四點,牽?;ù灯鹆俗仙男±龋晃妩c左右,艷麗的薔薇綻開了笑臉……這段文字按花開的不同時間、不同形態介紹了九種花。每個分句都是按“什么時間,什么花,怎么樣”的順序介紹,其中有七種花作者運用擬人修辭手法,是學生學習遣詞造句的最好范例。針對這段話的語言特點,我讓學生認真讀這段話,這段話中介紹了哪些花?分別是什么時候開放的?你能從帶點的文字中發現什么?(花開時的狀態都是不一樣的,從“吹起了紫色小喇叭”看出牽?;ㄩ_時很高興;“綻開了笑臉、欣然怒放”可以看出薔薇和萬壽菊開得很燦爛,顯得落落大方;“從夢中醒來、在暮色中蘇醒、舒展開”可以看出睡蓮、煙草花、月光花開的速度緩慢,花瓣漸漸打開,很含蓄。)簡簡單單的一詞竟然有這么豐富的表達效果,不僅表達了花開的速度、狀態,還抒發了當時的心情,這就是擬人修辭的魅力。請根據花開的特點選用以上詞語改寫句子。
在教學中抓住文本的語言特色,啟發引導學生進行比較、分析和運用。讓學生在比較時體會作者遣詞造句的用意,在運用時學習作者遣詞造句的技巧,在閱讀中學習作者生動形象的語言表達,從而豐富自己的詞匯,鍛煉遣詞造句的能力。
二、從閱讀中積累語言表達方式
教材中的課文語言精美、構思靈巧,便于學生從句式、段式、立意、寫法等方面進行局部模仿的范本。大量的語言表達的積累有利于學生把握語言的本質和規律,是學生走向獨立習作的橋梁,是自主習作的第一步。教學時教師善于引導學生以教材為例學習語言的規律;以教材為依托,適度作遷移,逐漸形成習作的技能。比如,教學完《爭吵》一文后,引導學生仿照課文的寫法,寫寫自己與同學之間發生的一件事。第二天作文交上來,我發現他們都會寫身邊的一件事了,而且還會用上一些生動的語句表達自己的感受。
三、從閱讀中培養學生想象的能力
在小學語文閱讀課堂教學中,學生想象力豐富,不僅可以更充分、更深刻地領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寓情于景,而且還可以啟發學生進行藝術的再創造。通過想象,把話變為畫,讓學生頭腦中浮現出優美的意境。培養學生想象的習慣和能力,一是要引導學生逐字、逐句理解好。二是留給學生充足的想象時間。三是創設安靜的環境,留給學生開闊的空間,讓學生在語言文字所描繪的情境中去馳騁想象,拓寬思維空間。
四、在閱讀中培養學生主動收集資料的習慣
為了加深對文章思想內容的理解,讓他們拓寬視野、增長見識,培養學生主動收集資料的習慣。首先告訴他們獲得資料的方法,如,書報、雜志查閱、上網查閱、調查采訪、進行實驗、觀看音像資料等。這個收集過程可以獨立完成,也可以合作完成,然后提供交流平臺,激發學生主動收集資料的動機。
如學習《宋慶齡和她的保姆》一文時,課前先收集資料,有的學生了解宋慶齡的情況,有的收集了當時的社會背景……當學生匯報交流時,同學們都聽得興趣盎然,以至于有的學生收集資料的活動課后仍在繼續,在課外傳閱有關介紹宋慶齡的文章。于是,我抓住機會利用課外活動讓她們讀文章、講故事,一個領導人就這樣走進了學生的心靈,她和藹可親、尊重他人、待人平等的品質就這樣感染著孩子們。
總之,小學生的課外閱讀活動拓展了小學語文教學的空間,大大豐富了小學生的語言積累,使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都得到了提高。教師要努力發揮小學生語文課外拓展閱讀中的主導作用,充分調動小學生課外拓展閱讀的積極性,最大限度地利用好各種語文學習資源,豐富小學生的閱讀,拓展他們的課外閱讀,這樣小學生的語文素養一定能得到全面提高。
參考文獻:
朱聰智.談學生課外閱讀能力的培養[J].小學教學參考,2008(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