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娟
摘 要:提問是啟發學生思維的有效教學方式,但提問也講究一定的策略。教師首先要明確提問的目標,才能使提問更有針對性;創設問題情境,有利于提高提問的有效性;抓住提問的時機,有助于深入理解文本。
關鍵詞:小學語文;提問;策略
富有智慧的語文教師要做到合理而巧妙地設計問題,通過有效積極的提問演繹精彩的課堂,利用問題達到拋磚引玉之效,啟迪學生思維,讓學生在循循善誘下理解文本深意。本文筆者探索了小學語文教學中課堂提問的教學策略。
一、目標明確,難易適度
問題的提出并不是漫無目的,而是要與教學目標聯系在一起。因此,課堂提問要講究目的性,有針對性,同時問題設置要難易適當,這樣既能引起學生回答的興趣,又能使學生的思維能力得到訓練。
1.明確提問目標
在提問前,教師要細讀文本與課標,明確提問的目的,是為引起學生興趣?是為引發學生思考?還是?對于一些可有可無、目標模糊的提問,應盡量避免,而是要盡量精煉提問的語言,針對某一知識點提問,才能使提問恰到好處,為提高教學效率服務。例如,在教學人教三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爭吵》一課時,我首先引導學生自主提出問題:“看了本文題目,你有什么想問的或好奇的?”這時學生紛紛提出“誰和誰爭吵”“為了什么事情而爭吵”“爭吵的結果怎么樣”等問題。學生的這些問題將課文的大概內容概括了出來。此時再引導學生帶著問題,自讀課文,學生對文章大意有了粗略的理解,為深入文本奠定了基礎。
2.把握問題難易
小學階段的學生知識儲備有限,理解能力也有所差異,教師在課堂提問時應提出難易得當的問題。學生認知結構是在不斷發展的,也是由低向高過渡的過程。因此,在課堂提問時,教師不要一下子將難題拋出,而是要由淺入深,層層遞進,從而激起學生“跳起來摘桃子”的欲望。此外,課堂提問也要從學生實際出發,根據不同年齡段的學生的認知水平采取不同的提問方式。
二、創設情境,深入引導
語文是一門具有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學科,語文教學中教師應盡量為學生創設有關語言情境,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語文教師要善于將問題轉變為陳述性的語言,將提問轉化為創設情境性的語言,這樣學生就不是在單純地回答老師的提問,而是主動、積極地投入情境中去學習。
例如,在教學人教版五年級下冊第三單元《半截蠟燭》這篇課文時,教師首先應明確這是一篇自讀課文,但文本仍有一定難點,需要教師通過問題對學生進行引導,幫助學生攻破難點。可以通過創設德軍與伯諾德一家交談的相關情境,從“鎮定”一詞入手,引導學生感受和思考當時是怎樣的一種緊急情況,并讓學生設想一下自己假如是課文中的主人公會怎么做。借助這樣的問題情境,進一步深入引導學生仔細讀文本,從而幫助學生理解二戰背景下這小小的半截蠟燭關系到伯諾德夫人一家三口的性命,更關系到法國人民的生死存亡,感受伯諾德夫人在母子三人危急關頭與敵人作斗爭時的機敏、勇敢,學習他們熱愛祖國的精神。
三、適時提問,緊扣重點
小學語文課堂上,教師的提問要抓住時機,圍繞重點來展開,并講求提問的藝術性,這樣的提問才是有效、高效的,對激發學生興趣,活躍學生思維起著重要的引導作用。
1.抓住時機
好的提問能夠引起學生思考的興趣,承上啟下,激發學生思維智慧的火花。但學生在面對問題時也常有“卡殼”的現象發生。這種現象出現的原因主要有教師提問的問題太長、難度高、學生思維定式。那么此時,就要對學生思考的方向進行引導,對學習方法進行點撥,幫助學生疏通思路,使學生學會換個角度思考問題。在恰當的時機提出恰當的問題有助于學生攻克難點,加深學生對文本的理解。
2.緊扣重點
我們都知道,要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來解決問題,教學也是如此。在語文教學課堂上,教師應圍繞教學重點來精選關鍵詞句設疑,以點帶面,起到畫龍點睛之效。這就要求教師改變傳統教授的方式,將“以教師講為主”轉變為“以學生讀為主”,“教師主導,學生主體”,促使學生在讀中思,讀后悟,克服滿堂問的缺點。抓住文章的關鍵點提問,問題少而精,有利于學生深入理解文章內涵,并且起到以問促讀、以問促思的作用。例如,教學人教版三年級上冊《荷花》一課時,我緊扣教學重點,設計了以下幾個問題:有誰看過荷花?能不能嘗試著用一個詞來形容自己看過的荷花?課文中作者又是怎樣看荷花的?你是從哪些詞句中體會到這一點的?接著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來讀課文。抓住重點,問得關鍵,練在實處,通過引導學生經歷層層推進、不斷深入文本,課堂效率大大地提高了。
綜上所述,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應從學生實際情況出發,結合教學的重難點,恰當設疑、巧妙設疑,有針對性地提出關鍵問題,激發學生思考、探索的欲望,啟發學生的思維,提高教學效率。
參考文獻:
方蕊.小學語文課堂有效提問的策略研究[D].吉林師范大學,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