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璐
摘 要:音樂教學意味著孩子們在參與音樂課體驗到的一切。音樂教育就是要熏陶孩子們的潛能,從而得到更深刻、更廣泛、更重要的音樂意義。給孩子們足夠的音樂空間、時間,讓孩子們浸潤其中,積累音樂體驗,讓這份“獨一無二”的體驗撥動孩子美的心弦,激發出精神的火花。
關鍵詞:音樂;課堂;體驗
一、音樂是通過情感來感知的體驗
情感體驗可以培養孩子們的審美情趣、審美創造力,激發學習的動力。課堂上教師運用豐富多彩的教學手段,喚起孩子們積極的情感,激活學生的主動意識;通過聆聽樂曲,讓音樂載著孩子們從參與活動到達審美升華,讓孩子們懂得鑒賞美,并能使自己的情感與教學活動產生一種共鳴,使孩子們不斷得到嘗試性的音樂體驗,在唱歌、欣賞中擁有更廣泛的發展空間。
1.令人感動的存在是體驗的感覺尺度的一種直接呈現,不可以通過任何中介進行
教師不可以把自己對音樂的理解橫加于孩子,讓孩子從自我內心認知,積累屬于“自我”的音樂體驗,是有效的音樂體驗。比如,在聆聽貝多芬的《田園交響曲》時,有的孩子感受到的是清澈的溪流,舒緩平靜,偶有水面上蕩起輕微的漣漪,扭動了水面上倒映的白云樹影;有的孩子分明覺察到了在安靜的早晨,鳥鳴打破了寧靜,仿佛讓人看到一個美麗的田園牧歌式的畫面;有的孩子卻從優美的音樂里隱約聽到作者的一絲惆悵,顯然是孩子們的思維定向,聯想與想象不盡相同。如果在孩子們欣賞《阿拉木汗》之前,老師先講解歌曲的背景,這是一首流傳在新疆吐魯番地區的維吾爾族雙人歌舞曲,歌曲的旋律具有歌唱性,節奏富于舞蹈性,頻繁運用的連續十六分音符、附點音符使得樂曲輕快活動的效果更加突出,情緒更加熱烈、奔放。雖然教師講解得仔細,但受教師的暗示,孩子的思維會趨于一致,忽視孩子們的第一感知,就是忽視孩子的差異性,久而久之,孩子們的創造力和想象力就會受到壓制。“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情感體驗不需要任何媒介,說得越多越無力,音樂的吸引力在于“言有盡而意無窮”。
2.動起來,加深感受歌曲
無論是學唱歌曲,還是欣賞樂曲,孩子的感受得不到表達,容易讓孩子參與不到課堂中來,精神不集中。因此,要給孩子創造一切“動”的機會,用孩子們自己喜歡的動作來表達對歌曲的理解,這樣孩子們便進入了參與音樂的積極狀態,日積月累,豐富了孩子們屬于自己的音樂體驗,即使有個別學生精神不集中,教師可以及時發現問題,給予有的放矢的激勵對策,這種全體參與,老師沒有要求必須“動”的統一、優美,只需要和音樂情緒吻合,老師再給予充分肯定,音樂體驗就能在孩子們心中生根、發芽。
二、給孩子們自主的時間,發展個性
課堂上引導孩子進入并沉浸于樂曲的狀態中,將自己的內心體驗帶到自己的聽覺活動中,自在地表現自己,在表現中發展自己的個性,孩子們信心滿滿,個性得以豐富。
1.創編投入,表演精彩
在孩子們學會《動物說話》歌曲后,讓孩子們自編自演,首先分小組配合,一組做游戲,一組猜一猜;然后同桌相互扮演小動物,模仿叫聲和動作,猜一猜動物名稱;最后讓孩子們戴著頭飾跟著音樂表演歌曲。有擔當歌唱的、舞蹈的,有負責彈奏背景音樂的,用各種方式表現音樂,體驗音樂的美妙。
2.積極引導,培養創新能力
讓孩子們欣賞不同題材的音樂作品,聽的過程就是對音樂的感悟過程。在欣賞《滴哩哩》時,出示了歌譜后,四人一小組游春,每個孩子自主設計動作,不要求動作優美,只要表達出孩子自己內心對歌曲的感受,能被歌曲的情緒所感染,在教室里自由自在地創造“春天來到了我們的身邊”。一位熟誦詩詞的孩子當即吟誦杜甫的詩來表達自己內心的感觸:“春日春盤細生菜,忽憶兩京梅發時。盤出高門行白玉,菜傳纖手送青絲。巫峽寒江那對眼,杜陵遠客不勝悲。此身未知歸定處,呼兒覓紙一題詩。”孩子們在音樂課堂上充分感受了嚴寒過去,天氣回暖,萬物復蘇,一派春機盎然的景象。
三、把激勵作為舞動音樂體驗的催化劑
課堂上,孩子可能做出了一個生硬的音樂動作,也許不優美,也許這是孩子超越自己的性格好不容易展示的一個“動作”,老師的一個不在意和一分不屑,也許傷害的是孩子的表現欲,也許今后這個孩子再不參與課堂上的活動,只做一個觀望者,久而久之,便是扼殺孩子對音樂的創造性;而若對孩子的一切用對音樂表達,老師都表示高度的關注,一個大拇指傳遞對孩子的認可,在身心愉悅的享受中,審美情趣得到培養和發展,促進了審美趣味的提高,那該是多么美好的音樂課堂。
豐富的音樂課堂活動是豐富孩子們音樂體驗的“秘籍”,教師要始終樹立以孩子音樂審美為核心,以學生為本的理念,孩子們的音樂體驗會插上翅膀,舞動、飛揚起來。
參考文獻:
[1]高海波.小學生音樂審美能力的培養[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09(13).
[2]李晶.小學個性化音樂教學研究[D].河南大學,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