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綺文
圖書館工作主要為讀者服務,讀者群體的需要就是我們的動力。不過,圖書館的工作是有條不紊的、按部就班的,每天幾乎都是重復相同的任務,繁雜又瑣碎。面對這樣的工作環境,我們要把服務意識理順,明確工作之道,把周而復始的工作與自己的生活管理和學問管理打通。表面上,圖書管理是工作,生活是柴米油鹽,毫不相干,但仔細想想,圖書分類、歸架的原理,與我們解決生活問題和學問問題的原理是一樣的,都是先把問題分門別類,然后就輕重緩急地依次解決。其次,因為我們的服務對象主要是讀書人,為了做好工作,我們也要努力做個讀書人,讀書人服務讀書人,相互之間易理解,易溝通。讀書,也使我們了解工作中各類文獻的特點,更準確地做好服務工作。我們平時注意文獻工作特點的積累,自己也堅持讀書,或者做點學問,也就是我們自己也做讀書人,找相關資料、數據就變得容易。讀書多了,自己在實踐中有了積累,也可以做學術研究的工作。
我們在探求工作服務的道理時,也要面對社會變化帶來的困惑。社會在日日更新,環境天天在變。即使是改革開放的形勢,今天面臨的問題與三十年前面臨的是不一樣的,我們每一天的生活都是前所未有的新經歷,大學的圖書館員也要關注社會,思考社會問題,也要接地氣。為了了解社會,我從2000年開始到現在十七年,一直堅持利用寒暑假,回家鄉羅定市進行鄉村調研,親眼目睹鄉村改革和發展的歷程,農民從改革開放初期追求可以吃飽飯,到現在追求讀書,并通過讀書改變命運的進步。一方面政府籌錢,建設更多更好的學校,讓農民子弟讀書;另一方面農民在當地政府和黨組織的啟發下,向往讀書,尤其是鼓勵、支持子女讀書,只要家庭條件允許,無論是男孩,女孩,都送往學校學習,目的是為了尋求更穩定的生活。因為農業是靠天吃飯,農民的孩子通過讀書,變成公務員,或事業機關單位的工作人員,就有穩定的收入,既可解決自己的生活問題,又可以贍養父輩。同時,由于他們有知識,也更有理性、有節度地為農民、農村、農業表達訴求。新一代的農民不再滿足于土地的供給,他們離開土地,不再是悲苦地離鄉背井,而是奔向前程,這就是中國鄉村改革發生的變化。
當然,在鄉村的青壯勞力離開土地之后,也會帶來留守兒童和老人的問題。因為留守兒童的問題突出,我在2015年寒假,到羅定市蘋塘鎮合理咀村調研,發現村里八十多名留守兒童有一棟二層半的文化大樓作為活動場所,有專職老師教他們讀課外書、玩游戲、上電腦和遠在城市打工的父母溝通。兒童們和家里的長輩,經常被村里邀請參加親子活動。有的兒童因為不明白父母為何外出打工而鬧情緒,文化樓的老師就開解他們,做他們的思想工作,讓他們明白父母外出打工是為了兒童生活更有保障,兒童明白事理后,就不再糾結。合理咀村的兒童放學后,都自覺去文化樓娛樂和學習。這些兒童過著幸福的生活,是因為有當地領導的關懷,文化大樓和樓內的所有設備都是村干部找鄉賢籌款建設和購買的,文化樓教導兒童們的老師也是村委會干部選定的。我堅持鄉村調研那么多年,發現凡是政府組織領導力量強的村莊,村民生活就很有序,村民的問題得到解決,村里的經濟、治安和讀書風氣都不錯。從農村生活的變化,從農民對生活的追求,以及鄉村的殷實富足,使我從鄉村的富饒中感受到國家力量的強大,也更明白治國理政取得的成就。
通過鄉村調研,了解鄉村的發展,我更相信改革開放的正確,更自覺堅持社會主義特色中國、堅持改革開放的大道理,道明,心就亮。解開了自己的惑,也可以幫助身邊的人解惑。來圖書館閱覽的讀者,有時候也會因為座位和電源插座等小問題發生爭執,互不相讓,作為圖書館的管理員,我們就要去維持秩序,去調解,因為我們自己心中明道,就把問題看得清楚,就能三言兩語把雙方問題化解,讀者就不再爭執,相反,爭執過后甚至會像兄弟一樣友好地抱一抱。有的讀者,快大學本科或研究生畢業了,面臨找工作的壓力問題,他們也會找我傾訴,我會用對社會的理解,對國家的信心,結合每個讀者的情況,給他們建議。那些讀者在找到理想的工作后都高興地來與我分享。
所以,明道很重要。道理明確,心中明亮,在形勢變化,遇到新的挑戰、困惑時,心中就有底氣和戰勝困難的豪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