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仁承
XO 醬桂花蚌是香港的一道名菜。慕名點了一份,果然不差,那肉色的桂花蚌切成了片狀,與西芹段、胡蘿卜片等炒在一起,青、白、橙三色交織,已有了幾分姿色,再加上XO 海鮮醬混雜其間,更顯得鮮味十足。入嘴的桂花蚌,咀嚼時清脆滑爽,清淡中似乎又有絲絲鮮甜,令人稱絕。

店家介紹說,這道菜的特色就是清淡鮮美,無論下飯還是佐酒都很適宜。
好味之后,難免好奇地發(fā)問:這桂花蚌是一種什么樣的蚌,怎么會有這等清脆、爽滑、甜美的口感?店家的回答卻讓我吃了一驚:桂花蚌不是蚌!原來,桂花蚌取自海參體內的縱行肌,稱“內筋”,也稱“龍筋”。只要你剖開海參,就會看到內壁上有一條一條白色的條筋。這些內筋可不簡單,海參通體80% 的營養(yǎng)都集聚在這些內筋里。如果吃海參而不吃內筋,那簡直是暴歾天物!不過,也不是所有海參的內筋都如此寶貴,可以稱為“桂花蚌”的,一般特指阿拉斯加紅刺參的內筋,或是加拿大沿海刺參的內筋。這些產自太平洋東海岸、北美洲北部的海參,其內筋特別發(fā)達,與眾不同。
店家告訴我,越是寒冷地帶出產的海參,其生長周期越是漫長,因而集聚的營養(yǎng)也越豐富。在烹制海參時,其內筋很容易脫落,不僅招來麻煩,還影響菜品外觀美感。廚師們“將計就計”,將海參內筋專門剔出,列為一品,美稱“ 桂花蚌”,也算成就了這些海參內筋。據我體會,海參內筋之所以會稱作“蚌”,一是烹飪后的口感酷似象鼻蚌之類,二是制成菜式后的形狀色澤似蚌肉。至于為何在蚌字前面再加上“桂花”兩字,是否以此顯示食材的珍貴,或表達對食材的偏愛,那就不得而知了。
正因為桂花蚌的寶貴,許多食客慕
食尚
九州美食名以求,于是就有假貨出現(xiàn),以次充好,一般以溫帶或熱帶的海參內筋來冒充。這些次品只是形狀相似,因其生長周期短,營養(yǎng)就差多了。要烹飪出美味的XO 醬桂花蚌,也有一些訣竅。要知道,海參內筋是極易藏污納垢的地方,加上海參又喜棲海底,附著砂子也多,因此,處理內筋時必須仔細清洗干凈;其次,海參內筋有一些腥味,會影響口感,因而烹任時應當有祛腥手段和祛腥調料。比如先要在滾水中汆一汆,水微開,立即撈起,瀝干。桂花蚌講究的是鮮、嫩、脆,切不可汆過頭。桂花蚌口感鮮嫩爽脆,十分可口,XO 醬則是調味醬料中的極品,異常鮮美,兩者相加制成菜式,算得上珠聯(lián)璧合,相得益彰。不過,這道高檔菜式在大酒樓才找得到,一般小飯店難覓其蹤。在香港,逢年過節(jié),宴席上也會出現(xiàn)這道菜。
也許是因為桂花蚌的珍貴,一盤菜式中用料不會太多,還摻進不少西芹、胡蘿卜、韭菜花之類。這樣反而更增添了菜式美感,豐富了口感,均衡了營養(yǎng),討巧得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