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云輝
“皇上有旨,刀下留人!”公元559年一個炎熱的夏日,一騎如飛闖入膠州城(今屬山東濰坊),特使一路揮舞著特赦令高喊。可惜晚了一步,膠州市長杜弼已經被先到的欽差奉詔以謀反罪誅殺。
杜弼出身于北魏低級官吏家庭,“家貧無書”,12歲才爭取到去公立學校讀書的機會。小杜天性聰敏,勤學苦思,能舉一反三,被老師視為奇才。幾年后,教育局局長到校考查學生學業,面對局長所拋出的問題,不少同學支支吾吾不知所云,唯獨小杜對答如流。局長非常欣慰,向朝廷舉薦了“碩學偉才,拔萃出類”的小杜。由于小杜“父祖官薄”,朝廷不能破格提拔他,便讓他從基層做起。小杜不僅工作踏實,又有寫作特長,很快聲名鵲起,深受推崇,做到了縣長職位。
杜弼在縣長任上也勤勤懇懇、秉公處事,深得人心。當時,天下大亂,盜賊橫行,各地方被送往朝廷服兵役的青壯年經常在半路就一哄而散,朝廷只得實施責任制,命令各縣長親自押送壯丁到軍轉站。有一次,各縣隊伍集合出發,半路上那些青壯年又故技重施,紛紛逃跑,唯獨杜弼押送的隊伍中無一人逃亡,順利到了目的地。東魏權臣高歡聽說杜弼的這一事跡后,把他調入朝廷出任要職。
登上大舞臺后,杜弼將自己的公文寫作才華展現得淋漓盡致。高歡有時處理公務想偷個懶,就給杜弼一張白紙,讓他根據自己的意思補寫文告。杜弼毫不含糊,馬上召集各部門負責人,對著白紙煞有介事地“讀”出文告。人們后來才知道,杜弼的“讀”純屬即興創作,紛紛對他倚馬可待的寫作才能驚羨萬分。之后,杜弼跟隨高歡大破西魏后,奉命撰寫勝利捷報,他在絲絹上一揮而就,更是令所有將士佩服得五體投地。
除了有才能,杜弼還仗義執言,在匡助高歡和糾正朝政時,敢于堅持真理,勇于進諫。一次,有個官員找高歡請示工作,不慎把“取署”讀成“取樹”,被當堂打板子。杜弼替那名官員求情說:“口誤人人會有,孔圣人尚且把‘在讀作‘征,您就饒了他吧!”可高歡正在氣頭上,聽不進去杜弼的引經據典,將其趕了出去。過了一會兒,高歡的氣消了一些,覺得杜弼說得有理,便馬上喚回杜弼,同時赦免了被打者。高歡長子高澄聽說這件事后,欣慰地對心腹說:“父親身邊能有這樣正直的人輔助,真是大幸!”
于是,高澄把杜弼當老師,多次向他虛心求教,還忍痛把自己心愛的坐騎送給杜弼,趁機向他請教管理藝術。杜弼很受用,對高澄傾囊相授,教授他作為管理者,應如何處理人際關系:“獎賞一個人必須使天下人都高興,但懲罰一個人務必讓天下人都畏服!把這兩件事處理好,其他的就都好辦了!”高澄大受啟發,感嘆道:“話雖不多,卻很有道理!”
后來,杜弼隨高澄迎戰西魏,生擒西魏名將王思政后,他及時替高澄總結出三條敵人失敗的原因:“王思政不懂得逆和順的道理,不明白大與小的情形,不審視強與弱的態勢。所以才會被您活捉。”高澄很是不解:“古代也有逆勢而取,順勢而守,吳國國土遼闊卻被小小的越國打敗,弱小的燕國也能戰勝強大的齊國,這又是怎么回事?”杜弼回答:“君王如果順應人心,軍隊數量就不必過多;反之,圣旨就會淪為一紙空文。我國沒有這樣的弊端,所以我們才會打贏這場戰爭。”高澄對此嘆服不已。
杜弼能如此得高氏父子的重用,除了他有才能外,也離不開他對高氏父子的擁戴之功。早在高歡擁立孝靜帝時,杜弼就多次勸說高歡逼迫年僅11歲的小皇帝禪位。高歡被說中心事,表面惱怒,舉起拐杖打了他幾下,內心卻欣喜萬分,把他視為心腹。高歡去世前,還囑咐高澄和高洋弟兄倆必須倚重杜弼。高澄在受禪前夕被暗殺,高洋迅速平定叛亂,重掌權柄,繼續重用杜弼。
按理說,有了之前的輔佐之功,杜弼應該能在高洋掌權期間繼續混得風生水起,然而接下來發生的事讓人始料未及。
杜弼由于性格坦誠,常常因政見不合公開與頂頭上司高德正叫板,并當眾指責高德正為官不作為。高德正懷恨在心,開始不時在高洋面前給杜弼上眼藥。當時的高洋正在用人之際,并沒有立即處理杜弼,而是一方面調和他和高德正的關系,一方面加快了改朝換代的步伐。孝靜帝被逼無奈,公開表示愿意禪位。高洋正中下懷,心癢癢正想接受時,杜弼以時機不成熟為由堅決阻止,終于說動高洋暫時打消了禪代念頭。
然而,接下來的對話中,杜弼因說錯一句話,便埋下了悲劇的種子:高洋口頭答應暫不接受禪位后,又心有不甘地問杜弼,如果自己以后當皇帝,治國當用何人?杜弼不假思索地回答:“鮮卑人只能勝任管理車馬的職務,治國應當用中原人。”這句話深深刺痛了高洋。原來,高歡正是出身貧寒的鮮卑化漢人,當初投靠北魏權臣,靠給主人伺候戰馬起家。高洋認定杜弼的話含有鄙視鮮卑人之意,從此在便恨上了杜弼,只因還必須依仗杜弼干大事,才暫時隱忍下來。
公元550年,高洋覺得取代孝靜帝的時機已經成熟,便率十萬精兵從晉陽(今山西太原)圍困京城,武力脅迫孝靜帝禪位。為防止意外發生,杜弼一馬當先入城探察情況,確信安全后,才通知大部隊進城,為高洋稱帝立下了頭功,被外派為封疆大吏。
可惜杜弼還沒有啟程,厄運就從天而降。
杜弼當年為了打擊不良作風而得罪的一個門客此時為報私仇,出面告發杜弼謀反。高洋大怒,將杜弼關進了大牢。高德正聽說后,也趁機落井下石,企圖坐實杜弼的罪名。但是,相關部門以事實為依據,最終得出“案察無實”的結論。高德正大失所望,找了很多莫須有的罪名誣陷杜弼。高洋信以為真,把杜弼貶到海州(今江蘇連云港)臨海鎮當官。不久,當地發生大規模武裝叛亂。當叛軍全力攻打臨海鎮時,杜弼挺身而出,率領全鎮軍民嚴防死守,保全了臨海鎮。高洋聞訊很欣慰,重新將杜弼調任到條件更好的膠州出任市長。
高德正對杜弼因禍得福、東山再起耿耿于懷,一直想置他于死地。一天,他趁高洋喝得爛醉如泥,便歷數杜弼的不是,還添油加醋地捏造杜弼在膠州有負皇恩的言行。高洋被攛掇得失去理智,耳邊又響起杜弼當年那句刺耳的“鮮卑車馬客,會須用中國人”,新仇舊恨頓時涌上心頭,令欽差速往膠州誅殺杜弼。酒醒后,高洋悔之莫及,再派特使趕往膠州宣讀特赦令,可惜大錯已經鑄成。杜弼蒙冤十年后,才被繼任的北齊皇帝平反昭雪。
編 輯/夏 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