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圣英
(廣東省河源市江東新區源南學校)
摘 要:在素質教育教學理念逐漸推廣的影響下,兒童數學學習逐漸成為專家學者、一線教師以及學生家長備受關注的話題。學好數學并不是表示要求學生記憶、背誦、練習數學,而是要能利用各種數學知識動手操作,提升數學效益。
關鍵詞:數學學具;學習興趣;課堂效率
社會追求和諧發展,企業追求經濟效益,而我們的課堂追求學習效率。我是小學數學老師,認為應該充分利用學具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提高學習效率。下面談談自己的幾點看法。
一、通過學具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興趣作為學生的首任老師,也是他們學好數學的主要保證,教師要從根本上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要能夠從根本上發揮出教材所具有的顯著優勢。例如畫一畫、擺一擺、量一量等各種活動,從而讓學生獲得更多的知識,激發他們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很多學生憑借著活躍的情緒能產生顯著的記憶效果,例如,在“三角形面積”教學活動時,教師可以先讓學生對學具進行布置,自己動手裁剪出兩個一樣的三角形,例如,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學生利用自己前期準備好的三角形拼接成之前學過的平行四邊形,從而讓他們弄明白不同知識點的關系。在實際觀察中不難發現學生通過探討三角形和平行四邊形之間的關系,能夠得到三角形的計算公式。在這種教學活動中,學生利用自己準備的教學工具通過拼接的方式體會數學知識,掌握關于三角形的面積公式,理解公式的由來,從而產生顯著的效果。
二、使用學具,能有效地提高教學效率
數學學習作為邏輯性較強、較為抽象的一門學科,使用學具能夠提升學習效率,還能夠為提升課堂效率奠定堅實的基礎。由于數學學具根本價值就是為學生開展學習活動創造空間,在課堂上讓學生利用“做數學”來體驗學科本身的魅力,例如,在數學小學四年級“小數點移動”中,學生會對小數點位置比較抽象,教師要通過科學有效的方法來讓學生將抽象知識轉變為形象化的狀態,讓他們理解起來不具有難度。于是我把小數點——小黑豆請進了課堂,課上的孩子們看到小黑豆后既開心又好奇,枯燥的課堂瞬間讓孩子覺得興趣盎然。讓孩子把黑豆當成小數點去移動,向左或向右,邊操作邊思考,并記錄好小數點移動前后的數字,得到了正確的答案后,從而總結出規律。然后結合一系列針對性的練習,強化這節課的知識,讓孩子玩中學,學中玩,課堂的知識理解透徹。本節課中,學生既輕松又愉快地掌握了知識,是“小黑豆”立下的大功。因此,合理地使用學具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學習效率。
三、使用學具,突破難點,化難為易
在課堂上使用學具,其實就是在數學知識的抽象性和學生思維的具體形象性之間搭建一座橋梁,讓學生從獲得直接經驗,得到感性認識和體驗,到升華為教學知識意義、性質、規律的理解與運用。因此,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充分運用學具,讓學生通過動手、動腦,最大限度地幫助學生有效地突破難點,化難為易。在教學“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時,教材中有一道題是這樣練習的:把一個長方形沿對角的頂點拉成一個平行四邊形,長方形的周長和面積與拉成的平行四邊形的周長和面積有什么關系?這個問題對學生來說無疑是難理解的。怎樣讓學生理解呢?可以讓學生課前通過硬紙條、軟鐵絲圍成長方形,在課堂上讓所有的學生都能夠動手牽拉,體會到長方形面積和周長出現的變化,拉動一側時,學生就會明白長方形轉變為平行四邊形之后,其周長不會出現變化,面積則會變小。這種簡單的學具能夠讓學生解決思維抽象的問題。
四、使用學具,能培養學生的求異創新能力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兒童就其天性來講,是富有探索精神的探索者,是世界的發現者。”而傳統的課堂教學不利于兒童天性的發展。因為傳統的課堂教學一般是教師問學生答,一個學生答不上來或者答錯,就再請第二個、第三個甚至更多的學生回答。在這種一對一的交流形式中,學生只能耐心地等待發言的機會,對于學生人數多的班級,發言的機會更是少之又少。這樣不僅打擊了學生表達想法的欲望,還埋沒了許多聰明學生的智慧潛能,更不利于學生創造性的發展。而利用學具可以打破以上傳統教學中的弊端。如,在教學“梯形的面積”時,課前讓學生準備了兩個完全一樣的梯形、剪刀等學具,在課堂上先復習三角形面積的推導方法,引導學生聯系已有的知識經驗,建立知識間的關系,放手讓學生大膽去探索梯形的面積公式,這樣讓每個學生都參與了課堂,并都能在小組里盡情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學生經過自主活動和動手操作,先后得出幾種不同于教材中的方法。其中有一組首先剪了一張梯形紙片,再沿著兩個對角剪成兩張三角形紙片,其中一個三角形的底是梯形的下底,另一個三角形的底是梯形的上底,過剪開對角的頂點向對邊所作的兩條高都是梯形的高。下底×高÷2+上底×高÷2=(上底+下底)×高÷2。還有一組先把梯形上下對折,折出梯形腰上的中點,然后通過剪剪拼拼,拼成一個三角形。從拼成的圖形可以看出,把梯形割補拼成三角形,雖然形狀改變了,但原來梯形面積的大小沒有變。三角形的底就是梯形的上底與下底的和,三角形的高就是梯形的高,因為三角形面積=底×高÷2,所以梯形的面積=(上底+下底)×高÷2,通過學具操作,學生既主動地獲取了知識,又創造出了獨特新穎的方法。這樣的課堂給學生提供更多實踐的機會,更大的思維空間,引導學生把操作與思維聯系起來,就可以讓操作成為培養學生創新意識的能源。
總之,靈活多變的學具可以讓教學千變萬化,但不管怎么變,目的只有一個,就是提高數學課堂效率,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解決數學問題的各種能力。
參考文獻:
[1]《人民教育》編輯部.新課程優秀教學設計與案例小學數學卷[J].海南出版社,2002.
[2]周宏,高長梅.教學改革與發展全書[J].中國物資出版社,1996.
編輯 魯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