奚金牛
(江蘇省常州市新北區安家中心小學)
摘 要:科技創新以及人才的培養在當今時代是維持競爭力的重要因素,STEM教育的發展對于培養創新型優秀人才來說已經得到來自社會越來越多的關注,STEM是在2006年1月31日,時任美國總統布什在其國情咨文中公布的一項重要計劃,即《美國競爭力計劃》,提出在新時代中要培養具有STEM素養的人才是教育目標之一,將這稱之為全球競爭力的關鍵。這一觀點在世界引起了很高的重視,對于正在探索實驗道路上的小學科學課程也具有很大的借鑒意義。可見,一般的教育方式及目標已經不能順應當今時代的發展需求。從STEM教育的發展歷程、基本要素、對小學科學課程的影響以及能否用于小學科學加以分析。
關鍵詞:STEM教育;小學科學課程;整合可行性
所謂的STEM,就是包括科學(Science),技術(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數學(Mathematics)。因此,STEM教育就是科學、技術、工程、數學的教育。STEM教育的核心素養是創新思維,這一點與傳統教育有很大的不同。所以說,將STEM教育與小學科學課程整合就有了一定的必要性,讓小學生從小就對科學產生一定的興趣,并主動在學習更多的科學知識的同時創新并發現一些新的事物。
一、STEM教育融入小學科學課程中的方法
1.從教材上分析的視角來看,在科學教育領域,美國的教材一直受到研究者的關注,而且已經有了不少的研究成果。在這個過程中,不僅能了解美國科學教育的特點及整體發展趨勢,也能通過教材的內容豐富、結構適當以及語言生動,進而了解教材內容精心設計的呈現方式、各種功能欄目的合理安排。而且對于小學科學教學教材來說,采取了圖文并茂,問題和故事結合呈現的方式,適合兒童的思維特點,對于小學生來說具有很強的可讀性。
2.從研究項目的視角來看,讓學生自主開展一個STEM的研究項目是培養STEM素養最好的方式。從發現研究問題,到自己得出研究方法,這一個完整研究過程最好是自己親身去體驗,因此STEM教育的方針在于讓小學生在科學課程中發現自己感興趣的事物,在教師的指導下練習完成,這對于小學科學課程來說也是很關鍵的一點。
3.從STEM課堂的特點來看,STEM教育回歸了科學教育的本質,即探索和發現世界的過程。科學引領學生探索世界,讓學生能夠學習到設計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創新的能力,是STEM教育課堂的精髓所在。在課堂上,教師的引導是至關重要的,通過教師提出的問題,讓學生自主組成討論小組,進行對問題的探討活動,以便激發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對科學的興趣。
二、STEM教育對于小學科學課程的影響
1.對教師的要求越來越高
從上述問題來看,教師在STEM教育中也起著很重要的作用,一些傳統的教學方法當然已經不能滿足STEM教育的需要,因此,必須以更好的教師專業能力來配合。另外,教師需認識到學生STEM的測試成績并不是衡量學生的唯一標準,關注學生的學習能力,激發學生善于發現、勇敢創新、積極分享的良好品質才是STEM教育的目的。教師需要深入地了解自己的專業能力,預測學生可能出現的錯誤并及時引導學生到正確的創新思路上,給予每個學生以公平公正的教育,進一步提高學生的STEM素養。
2.學習質量在于創新性和可操作性
對于創新型的學習方法,所得來的效果必定會是學習能力的多元化,在促進社會多元化發展的同時,也能將消除人們對STEM教育的歷史偏見。STEM教育注重的是學生的操作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將小學科學課程中得到的創新解問題的辦法加以操作,一方面在增強學生學習科學信息的同時,也能加強學生對科學的興趣,進而激發學生積極創新,使STEM教育在小學科學課程中能得到更好的整合。
3.對小學科學課程有更強的重視
在普通教育上,教師的傳授解惑一直以來是教育的重點發展方向,在此過程中,忽略了小學生的自我成長及接受知識的能力,對于小學生來說,科學思維的發展程度決定了在這個道路上能有多大的作為。因此,更應重視STEM教育對小學科學課程的影響,將科學知識及早地與學生接觸,使小學生對科學有一定的了解和興趣。
4.做到對教育評價體系的完善
教育評價不能只靠紙筆測試類的考核基礎,這在根本上就已經限制了小學生的思維發展,會認為紙筆測試才是重要的學習方法。這一點的弊端在于,過于重視筆試卻忽略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即操作能力。在這種情況下,學校就要根據小學生的具體情況采取一定的措施,在STEM教育體系下,提升小學生科學課程中的自我操作能力就成了目前教育的發展方向,改善以往紙筆測試型的考核,增加對學生操作能力的審核,注重小學生科學素養的全面發展。
綜上所述,科學影響著國家的經濟發展和綜合國力的提升,將STEM教育實施在小學科學教程中有著一定的必要性,國家的發展離不開創新能力。因此,學校應提高小學教育科學課程的教育水平,提升對小學科學教師的專業知識素養,培養小學科學課程的興趣能力,以便能更好地解決問題以及對未來國家的發展作出貢獻。
編輯 薄躍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