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琨
(福建省廈門市集美區窗內小學)
摘 要:小學語文中的朗讀教學能夠幫助學生有效學習,同時朗讀也是閱讀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在朗讀中不僅要指導學生以正確的朗讀方法進行朗讀,幫助他們發展自己的思維和語言能力,同時有助于學生對朗讀內容的進一步理解。
關鍵詞:小學語文;低年級;童話;朗讀;對策
朗讀教學是一種綜合性較強的閱讀活動,集合了眼、口、耳、腦等多種感覺器官,是閱讀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小學語文低年級之中童話、寓言故事的朗讀能夠激發學生的興趣,以想象帶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促使他們有感情地讀出故事的味道。
一、朗讀在小學低年級語文教學中的意義和作用
1.朗讀在小學低年級語文教學中的意義
在語文教學中,尤其是一二年級的學生,對于課本知識的了解還不夠深刻,因此課堂教學比較難以實施,而童話、寓言故事的朗讀教學有助于語文課堂教學的開展,因為良好的課堂教學效果與朗讀教學息息相關。小學語文教師在日常語文教學中不僅依賴于對課文的講解、語法的解讀,同時還要依賴于多種多樣的教學手段,朗讀教學就是其中比較常用的一種方式。通過調查發現,學生對語文課堂的喜愛程度,與童話、寓言故事朗讀教學實施的好壞有著直接的關系,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左右著語文學科的學習興趣。通過朗讀訓練引領學生逐漸獲得語感,并且在相應的語言環境中領悟到朗讀學習的快樂,進而對語文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
2.朗讀在小學低年級語文教學中的作用
朗讀是語文學科最主要的特色之一,一節語文課有了“讀”才能讓學生從中體會到濃濃的“語文味”,進而感知語文學科的魅力,最終激發學生對語文課程的熱愛。同時,朗讀教學也是教師幫助學生了解、理解、解讀文本的契機,是升華文章感情的基本手段之一。語文課程具有豐富的人文內涵,語文課要充分重視學生的朗讀,讓學生在反復朗讀中體會語言所蘊含的豐富情感,并與自己的情感相通,加深理解與體驗。在課堂教學中讓學生充分的讀,在讀中學會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熏陶。
二、小學語文低年級童話、寓言故事朗讀教學策略
1.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小學一年級學生對于朗讀技巧、方法等還不了解,甚至是一無所知,因此在實際教學中就需要借助教師的引導,依靠教師不斷的指導,讓學生在朗讀中獲得樂趣,去品味、體會朗讀,從而提升自己的朗讀水平。但是如果在課堂朗讀教學中讓學生去讀,長期下去勢必會削弱學生的積極性和興趣。尤其是在新課程標準中也提到,在語文教學中要運用多種教學策略、現代教育技術去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對于低年級的學生而言,在多媒體課件中結合圖片、文字、視頻、音樂的方式能夠以生動、形象、直觀的方式促進學生的學習,圖文結合、畫面清晰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高了課堂朗讀的教學效率。
2.善用模仿讀懂語言
小學低年級的童話、寓言故事一般比較短小、精悍,而且其中更飽含了含蓄的、凝練的感情,這也使這些童話、寓言故事成為學生反復吟誦、學習的最佳材料。尤其是在故事中那一個個鮮活的形象、寓言,各有各的特色,也使故事朗讀成為重中之重。如《我要的是葫蘆》一課,教師就可以讓學生想象自己就是種葫蘆的人,怎么用動作、語言表現出自己對葫蘆的熱愛之情,“那個人每天都要去看幾次”,早上、中午、晚上都在無時無刻地掛念著葫蘆有沒有長大,感受“每天”“自言自語”“盯”這幾個字的含義。當學生理解了種葫蘆人對于葫蘆的喜愛之情之后,再讓學生進行朗讀時,他們在了解心理活動的基礎上就能夠有感情地讀好這句話了。讀好、讀懂童話故事中的人物寓言就成為整篇課文朗讀的畫龍點睛之筆,更能夠讓學生在朗讀中體現人物的特點,突出表現他們的喜怒哀樂。
3.運用想象把握語境
想象是小學低年級學生所必備的,同時也是他們的天性,因此教師在指導他們朗讀時要充分利用這一特點,利用童話、寓言故事中情節變化而帶來的空間變化,讓自身能夠融入故事情節中。如《畫家鄉》一課,教師可以讓學生自由朗讀,然后找出文中小朋友們的家鄉分別在哪里,教師可以板書出(海邊、山里、平原、草原、城市)這幾個地方,然后讓學生進行貼圖。接著提問“你們覺得濤濤的家鄉美嗎?”讓學生想象在海邊的感覺,大海很藍,海面很寬等。這樣學生在朗讀時腦海就會出現相應的畫面,口中朗讀出的文字也會更加飽含感情。
總而言之,教師要充分激發學生的朗讀熱情,引導學生運用恰當的語氣、語調想象童話、寓言故事中的場景、畫面,表達出自己對這些童話、寓言故事的理解。這樣由外到內進行指導,學生就能夠在領悟文意的基礎上,提高自身朗讀水平。
參考文獻:
[1]李勛.怎樣閱讀寓言故事[J].小學生作文輔導(作文與閱讀版),2005(5).
[2]馮葉瓊.“四化”寓言故事,讓“寓言”更有效[J].早期教育(教師版),2013(12).
編輯 孫玲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