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慶育
當前全球面臨18世紀工業革命以來多重矛盾的聚合期,金融進入了負利率時代,單純依靠貨幣推動GDP已經成為歷史,我們正處在一個T字路口——這是“新常態”首倡者、奧巴馬經濟顧問穆罕默德·埃爾-埃里安在他的《負利率時代》中提出的新觀點。
各國央行歷來都是穩健政策的信徒和從嚴控制貨幣的忠實執行者,但全球金融危機后,它們卻走上前臺,轉向了對經濟的全面干預,想把世界從動蕩的大蕭條中拯救出來。央行擁有了越來越大的自主權,從一個基本隱形的機構,搖身一變成為世界經濟的主導者。對此,埃里安表現出極大的不安。
央行的職責本來是控制貨幣流通的價格和數量,直接控制方式是調整對銀行收取的利率和信貸總額,間接控制則是對整個系統風險偏好和總體金融狀況的調控。也就是說,在國家運行中,央行僅僅是也必須是實施貨幣政策,防范金融風險,或為特定的宏觀經濟目標管理國家貨幣以及貨幣供給。
但是金融危機發生后,西方國家直接通過議會為央行制定宏觀目標,隨后就放任他們去自己選擇工具來實現目標。大國央行都實施了前所未有的試驗性舉措,如實行負利率和其他非常規性貨幣政策,以努力維系經濟的穩定,同時也承接了巨大的風險。
金融危機以后,實體經濟與金融機構盡管實際上相互依存,但雙方關系一直處于難以修復的狀態。在這樣的背景下,實行貨幣寬松政策的作用很有限,央行的舉措必然引發巨大質疑。很明顯,任何操作上的錯誤,都可能導致經濟的全面波動。
《負利率時代》的副標題是“貨幣為什么買不到增長”。作者分析了當前世界普遍面臨的十大問題,涉及增長動力、失業與不平等、誠信喪失、政治失靈、地緣政治緊張、系統性風險等方面,其相互作用有可能給經濟、社會和政治帶來巨大而持久的破壞。這是央行職能無論如何也難以控制的。
如何應對負利率時代的挑戰?作者提出了經濟學家處理極其復雜問題的“簡約型方程式”,拿出了一套可操作變量。
變量之一是認真對待包容性經濟增長。針對央行目前的重負,要拒絕“金融工程”,重視與貨幣供給緊密相關的結構性改革。究竟什么創造并維持了經濟增長?是給定的勞動資本、自然資源、靈活性的結構的綜合效應。這與中國當前重點推進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如出一轍。
變量之二是解決好供給與消費意愿的匹配。這本質上仍然是結構性的問題。針對央行目前的狀況,埃里安探討了用什么樣的政策體系來解決這個問題。他認為,財政政策在供給結構領域的作用是關鍵性的,應該更積極地利用稅收政策,提高消費質量,促進創新創業。他還站在全球角度談到區域一體化。希臘的案例說明,必須有一系列的嚴格措施來確保大區域內的財政轉移支付是支持而絕非取代結構性改革。
變量之三是有效消除債務負擔。這幾乎是一個涉及全球化的問題,因為不處理過度持續的債務,它們就會耗盡生產力能量并阻礙新的投資,阻礙經濟的增長。
問題的難點在于如何處理債務。埃里安提出四種方式:一是通過經濟的高速增長來實現,但目前幾乎所有國家都不具備這個條件;二是通過人為的低利率來實現,對債權人征稅以補貼損失,但這會帶來很大的間接損害以及難以預期的后果,這種策略要取得決定性的突破尚需時日;三是單方面的違約,俄羅斯和阿根廷的嘗試足以證明這并非靈丹妙藥;四是有序減輕償債負擔,即通過結構性的債務重組,使債務人能平衡即期和短期債務,從而為未來償債能力的形成奠定基礎,并恢復經濟的發展。
結論很明顯,必須打破央行在全球經濟管理中的獨角戲地位,還其本來的職能定位。如果GDP能代表經濟增長的話,那么,其增長動力絕非是單一要素,不論在任何時候,動力體系都包括財政金融的科學調控、社會生產要素的優化配置、創新及其應用技術的不斷繁榮以及勞動力素質提升等因素。
︻負利率時代:貨幣為什么買不到增長︼ 作者:[美]穆罕默德·埃爾-埃里安
譯者:巨瀾
出版:中信出版社
定價:58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