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雪冬
摘要:基于多元智能理論的高校學生管理思路主要是側重于正視和保護學生的差異。在對多元智能理論闡述的基礎上,對高校學生管理的現狀進行反思,最后基于多元智能理論的多元性、文化性和實踐性,總結出了基于多元智能理論的高校學生管理路徑,以期實現管理的歸屬、調節和規范的功能。
關鍵詞:多元智能理論;學生管理;差異;路徑
大學階段的教育承擔著為社會輸送優質人才的任務,在我國的教育體系中起著承上啟下的關鍵作用。大學階段是學生生理、心理、個性養成的關鍵期,也是學生自我完善和轉折的關鍵節點,因而大學階段的教育,要尤為重視學生的個性培養。基于多元智能理論的學生管理,主要是理順學生管理的現狀、針對性采取適當方法,從而有效推進管理行為的優化改進。
一、多元智能理論的內涵
加德納認為,智力的基本特性、基本結構都不是單一一元的結構,是多元性的,即智力不是一種能力而是多種能力、一組能力。在加德納的多元智能理論體系中,人至少包含8種智力:言語-語言智能、邏輯-數學智能、音樂智能、視覺-空間智能、身體-動覺智能、自知-自省智能、交往-交流智能、自然智能。這些智力在不同的人身上以不同的方式和不同的組合形式存在,從而使得每個人的智力不盡相同,形式各異,各具特色。加德納認為,任何一個健康的個體都具備這8種智能。這也是多元智能理論與經典傳統智能理論的本質區別,其實質為:既要尊重個性,又要強調差異;既要承認學生間的智能差異,也要承認學生自身的智能發展的不均衡性;既要保護學生間的個體差異,又要保護學生發展的整體性。并以此三點作為教育的著眼點,以培養學生在實際生活學習過程中創新解決問題的能力為最終落腳點。
二、基于多元智能觀的高校學生管理的反思
目前,高校學生主體普遍以“90后”為主,“90后”這一代個性鮮明,特立獨行,不喜歡循規蹈矩,這對傳統的學生管理是一個極大挑戰。基于多元智能觀念,高校學生管理主要存在以下三個問題:
(一) 行為約束重于集體建設
隨著高校的擴招,高校學生人數普遍趨于飽和狀態,學生數量與教師的數量比例過大,學校基本上無法采用因材施教的個性化管理辦法,只能是出現問題,解決問題,力求安全穩定,保證正常的教學秩序即可。尤其是大學的教學方式不同于中學,每個班級或集體很少有固定的教室或活動場所,這也更加加劇了集體建設的難度。目前,高校教育工作者普遍采取的管理方式主要是以約束和控制學生的行為為主,很多甚至采取強制性的。例如很多學生參加集體活動的主要動力是加分,而不是因為集體榮譽感或責任感。久而久之,4年之后,即使是同班同學,有的甚至都互不認識,從未交流過,更不用提彼此之間的親密感和同學情了,最終導致學生的集體意識、團結意識極低,而且還會彼此影響,惡性循環,輕則導致人際關系冷漠,重則限制學生個體的智能發展。
(二)規章制度重于個體關愛
高校學生管理過于重視校規校紀,而且懲罰條例清清楚楚,在這種氛圍里,學生個體不僅缺乏被關愛,而且多樣化的想象、思維和創新意識被壓抑,特長難以發揮,個性被迫磨平。在大學的班級管理中,輔導員很難以平等的身份對每位學生予以關心照顧和對話交流,學生對輔導員也缺乏信任感和依賴感,尤其是對于那些處于心理問題潛伏期的學生而言,長期缺乏溝通交流和關心愛護,自卑心理或負面情緒難以排解,很容易產生過激行為,更不用提多元智能的發展了。
(三)行為結果重于活動過程
經典智能觀下的學生管理,非常強調學生的學業成績、所獲榮譽等量化結果,而忽視了學生在學習、生活和參與的過程中態度的轉變、價值觀的端正以及善意的言行等過程。長此以往,就會給學生個體造成錯覺,認為其自身的個體才能是無用的,是不被外界認可的,這無形中忽視和抹殺了學生個體所潛在的多項智能。
三、多元智能理論運用于高校學生管理的路徑探析
高校學生管理過程中運用多元智能理論,主要是基于其多元性、文化性和實踐性的理論基礎,最終實現學生管理的歸屬、調節和規范的功能。
(一)創立適合學生個性發展的社團組織,實現歸屬功能
人的8種智能同等重要,但不同階段、不同環境下個體智能的發展程度、發展方向和呈現形式都會因人而異,存在著明顯的差異,從而使得每個個體都具有屬于自己的智能特點,這些個體聚集在一起,便會組成一個具有多元性特征的集體。加德納相信,多元智能理論的核心便是多元性以及為認真對待個別的差異奠定理論基礎。大一新生剛從緊張的高考氛圍里解脫步入另外一個學習、生活氛圍完全不同的環境中,很多新生看似忙碌,但其實非常茫然。如何盡快有效地組建起個性鮮明的社團組織,幫助新生盡快了解大學生活,樹立學習目標,掌握學習方法,實現自己對于學校、同學、老師從心理上的接受感和歸屬感,這就可以借鑒多元智能理論中所提到的:每個個體都有某一方面或多個方面的特色智能,校團委成立的社團組織應根據每一屆學生的實際情況,在考慮大多數學生的一致性需求的同時,充分考慮到每個個體的個性化、多元化需求,對號入座,選擇符合社團主題的、具有優勢智能的學生參加,這樣既是為了社團的長遠發展考慮,也是為了學生自身的需求考慮,只有雙方都能得到滿足,社團才能長遠發展,學生才能找到歸屬感,才能實現共同發展。
(二)創建能夠彰顯學生智能的班級文化,實現調節功能
加德納指出,智能與文化的關系是非常密切的,實際上智能的形成是個體在所處的文化背景中進行成長、生活、學習的產物,這其中不僅包括文化對個體價值觀念、思維方式的影響,而且即使在同樣的文化環境下,對于智能的理解、傳播方式也不盡相同,智能表現的方式也各式各樣。
每一個個體都會本能地展示自己的優質優勢智能,規避自己的弱勢智能,并且會不由自主地將自己的優勢智能引入弱勢智能方面,以弱化和規避自己的弱勢。高校的班級文化制度可以利用多元智能理論的文化特性,對學生的智能發展進行調整和控制,防止學生個體的智能分布懸殊過大,屏蔽掉不利于學生全面發展的潛在因素。通過創建主題突出的班級文化,發揮班級文化的育人功能。例如,每年,學校可以規定一個固定的日期舉辦班級文化月活動,通過各種分門別類的主題班會活動的開展,發揮主題班會獨特的功能性,充分利用每個班級的獨特文化和魅力,積極發揮主題班會的調節功能。例如,大學階段是大學生生理、心理和情感養成的關鍵期,同時還面臨著來自外界的壓力和同齡人之間的競爭,許多學生很容易因為承受不住挫折和困難產生心理問題,面對這些問題,可以通過開展心理健康類的主題班會讓大家暢所欲言,可以通過個人講述、集體討論、投票表決等形式,使得學生個體知曉別人在遇到困難時的處理方式,從而緩解其學習壓力、心理壓力以及情感壓力。文化主題的班會可以通過舉辦征文比賽、演講比賽以及書畫展、勵志展等各種活動,利用“當事人”的文字來啟迪其身邊的同學,這不僅可以提高學生個體的寫作能力,還能激發學生個體的正能量。
(三)開展提高學生實踐能力的校園活動,實現規范功能
加德納認為智力還可以理解為個體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實際問題的能力,但是存在解決問題和處理問題的能力差異。解決實際問題需要綜合運用多種智能、知識和經驗等,從本質上講,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實際上也是一種創造力,即創造實踐性能力。
在校園內利用業余時間舉辦的各種諸如學術、文體、科研、娛樂等活動,活動的籌備、組織、開展和收尾等所需要花費的心思和心血,從本質上講也是學生作為實踐主體主動創造性解決實際問題的一種實踐。成功地舉辦一場活動能夠給予學生健康愉快的體驗,提升學生的道德情操和文化品位,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會很自然地體會到什么樣的話能說、什么樣的話不能說,什么樣的事能做、什么樣的事不能做,無形之中對學生的言、行、舉、止等行為進行了規范。
此外,社團活動不僅是校園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實現規范功能的重要組織形式;在社團招新時,可以通過舉辦宣講會和開展特色活動來充實社團本身的內容,規范社團存在的意義,為每位團里的成員提供學習、生活、觀察和模仿的機會,來提高社團成員的實踐能力。
參考文獻:
[1]沈致隆,霍華德·加德納多.元智能理論在中國與世界的現狀與未來[J].全球教育展望,2007,36(1).
[2]王會.多元智能理論模型下民辦高校學生社團德育功能的提升[J].江西藍天學院學報,2011,(1).
[3]張曉蕊.多元智能理論在學生管理中的應用[J].中國教育學刊,20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