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婷
摘要: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文化是語言的內涵,二者相互依存、密不可分。日語教學的目標是豐富學生的日語語言知識,提高其跨文化運用語言的能力。因此,日語教學必須與跨文化緊密結合。通過對十年間(2006-2015)國內跨文化在日語教學中應用現狀進行回顧,同時展望跨文化教育研究的未來,旨在為跨文化更加科學、合理地融入日語教學提供幫助。
關鍵詞:跨文化;日語教學;交際能力
1引言
信息時代的特征是經濟全球化、科技一體化及文化多元化。跨文化交際成為信息時代快速發展的必然趨勢。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文化是語言的內涵,二者相互依存、密不可分。對外語教學而言,掌握語言知識技能和提升綜合文化素養是永恒的培養目標。
日語課堂教學是拓展學生中日跨文化知識的平臺,而嫻熟的日語語言知識、扎實的日語專業技能是學生洞悉中日文化差異、跨越文化鴻溝的關鍵。跨文化教育不僅可以為日語教學提供豐富的教學場景,還能夠增強學生學習日語的積極性,啟發學生深入研究日語及日本文化的內在動力,從而獲得理想的教學效果。《高等院校日語專業基礎階段教學大綱》和《高等院校日語專業高年級階段教學大綱》中均將培養學生“日本文化理解能力”和具備扎實的“日語實踐能力”作為教學目的和指導思想。由此可見,日語語言知識和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是相輔相成、有機統一的 。本文從國內外跨文化研究興起歷程出發,通過對十年間(2006-2015)跨文化在日語教學中應用現狀進行回顧,同時對跨文化教育研究的未來進行展望,旨在為跨文化更加科學、合理地融入日語教學提供幫助。
2跨文化研究簡述
2.1跨文化的涵義
“跨文化”(cross cultural)是指兩種或多種不同文化背景的群體間進行文化的互動、交流、沖突和融合。國內外學者從不同的視角對“跨文化”的概念進行了詮釋。Fernando Ortiz為了研究拉美文化的跨界交互問題,提出了“文化嫁接”(transculturation)和“跨文化主義”(cross-culturalism)的概念。Trompenaars等通過比較跨文化背景下的人際關系的差異性,對全球46個國家的一萬多名員工進行問卷調查后,提出了“七維度文化模型”。從傳播學的視角,將跨文化界定為傳播雙方的所有關系,包括代碼、習慣、觀念、行為方式、自我特征、認同感、理解力及中心行為。通過厘清“跨文化”與“多元文化”“文化間性”的區別,提出前者是突破文化界限,改變傳統和現有文化,進而創造新文化的社會現象。
2.2跨文化研究溯源
關于跨文化的研究可以追溯到人類文明的“軸心時代”(公元前800年-公元前200年),人類各大文明間的交際促使跨文化思維的出現,在此基礎上,不同區域的人們開始進行語言和文化的磨合、互換。意大利哲學家和歷史學家Giovanni Battista Vico(1668-1744)被認為是現代跨文化研究的鼻祖。19世紀末,英國人類學家Edward Burnett Tylor(1889)發表了著名的《人類制度發展研究方法,關于婚姻和生育的規律》,標志著跨文化在社會學和人類學的興起。隨后W. H. R. Rivers和Franz Boas改變了以往以達爾文生物進化論的范式來研究文化的方法,提出從文化擴散和歷史發展的視角來研究人類文化、文明的成長。美國人類學家George Peter Murdock(1967)采用現代統計技術,以“跨文化視角”(cross-cultural perspective)對世界各地的民族和文化進行了大規模調查,并將所獲得的資料匯編成《民族志圖景》(Ethnographic Atlas)。耶魯大學在此基礎上建立了“人類關系區域檔案”。隨著研究的深入,跨文化開始出現在心理學、管理學、教育學、語言學、政治學及其他新興學科領域。1972年,香港大學道森教授及其同事發起創立了國際跨文化心理學會(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Cross Cultural Psychology),旨在加強各國跨文化心理學家之間的學術交流,推動跨文化在心理學理論中的應用。
近年來,跨文化研究得到了國內各學科學者的青睞。許毅(2000)從跨文化視角對東西方文化比較分析,探討中西方文化本質與管理理論及管理實踐間的關系。將跨文化納入心理學的研究范圍,比較了文化心理學和跨文化心理學的異同,認為應將二者整合起來,相互取長補短,共同發展。從社會語言學的視角考察了跨文化交際中的社會關系和角色關系的異同。通過跨文化比較,介紹了德國、英國、美國、中國等國教育學在知識建構方面積淀的獨特傳統,提出中國教育學應立足傳統,重視本土教育。
3日語教學中跨文化應用理念
3.1文化教學觀
關于語言與文化的關系,學術界已提出了諸多觀點,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沃爾夫假說(Sapir–Whorf hypothesis),提出語言結構是文化結構的根源;而馬克思主義則認為文化是語言的決定因素;Chomsky認為語言和文化是受人類因素決定的;學者杜道明認為語言是一種社會文化現象,語言與文化是對應性與非對應性的,語言是文化的凝聚體。語言教學的實質是語言文化的學習,而外語教學的目標是幫助學生實現跨文化交際。在此基礎上,日語語言教學是日語語言知識的傳授過程,是幫助日語專業學生掌握日語語言體系,能夠與日語語言群體進行有效交際,而日語文化教學,則是引導學生超越日語語言學習的范疇,更加深入地了解日語語言的文化內涵,理解日本人獨特的民族心理、文化價值和宗教信仰等,能夠適應各種中日文化交際環境。
3.2學生中心觀
人本主義理論認為,教學過程應注重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性,強調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智力和情感體驗,反對傳統意義上以知識傳授為目的的教學。鑒于此,跨文化日語教學也應體現以學生為中心的理念。在日語教學活動中,學生的知識、能力及情感的培養是多維度、多層次的,因此,教師與學生間的關系也隨之發生了變化。教師由傳統的“授業者”變為“指導者和參與者”,學生也由被動學習轉為主動參與。在這種理念下,教師幫助學生理解某些概念性知識或語言內涵,同時賦予學生更多自主學習的方式,提高學生的參與性和主動性。在課程設計上,教師通過與學生建立溝通協商機制,共同決定課程的教學形式和授課內容。這種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觀,更能提高學生的主體性,進而提高日語教學的效果。
4國內跨文化與日語教學研究現狀
4.1研究方法
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是外語教學中常用的研究方法。前者主要用于發現和分析問題,具有較強的主觀性和不確定性,其目的是揭示事物內在屬性,厘清主次因素及其相互關系,進而推斷其未來發展趨勢。后者主要是對目標實際數據進行定量統計分析,建立相關數據模型。采取定性和定量研究相結合的方法,可以幫助我們更加全面、深入地分析和揭示日語教學中跨文化研究的現狀。
4.2文獻統計
筆者以“跨文化”和“日語教學”為共同主題,對中國學術期刊網絡出版總庫中在2006至2015年期間發布的所有學術論文進行檢索,從檢索結果看,國內日語教學中跨文化研究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近十年間日語教學中跨文化研究論文共計412篇,其中有17篇文章發表在中文核心期刊和CSSCI期刊上。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途徑和跨文化教育實踐兩個方面。
4.3日語教學中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途徑
4.3.1以學生為主體
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的基礎是學生具備扎實的日語語言知識,而學生語言知識的獲得離不開日常的課堂教學。因此,日語課堂教學是培養日語專業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重要途徑。為了更好地幫助學生掌握日語知識,提高文化交際的能力,需要教師轉變當前角色,由傳統課堂上的語言學知識傳授者變成日本文化的傳播者。學生在課堂上不僅接受到日語詞匯、語音、語法等知識,還要接受日本文化的熏陶。選擇既滿足教學需要,又符合日本文化特色的優秀教材,對加強學生的跨文化意識具有積極作用。在詞匯教學過程中,應將詞匯和日本文化同步傳授給學生,以此激發學生興趣,讓其了解更多中日文化差異。
4.3.2借助新媒體力量
新媒體技術的發展,不僅為傳統外語教學提供強有力的物質保障,還為學生提供了一種更加真實的語言模擬情景,對提高學生語言水平、語用能力及語言興趣具有積極推動作用。因此,跨文化教育離不開新媒體技術的支持。劉紅艷提出,在日常的課堂教學中應利用電視、多媒體、網絡、廣播等媒介,向學生傳播日本文化習俗、社會關系、人文背景等知識,讓日語語言學習更加具體形象,使語言知識由抽象變為活潑。王校偉(2015)設計出基于Moodle平臺的日語翻轉課堂,添加了錄音、日語聊天、語料庫等功能,為日語口語和聽力教學提供了新模式。另外,學生在課堂學習之余,還可以通過微信、QQ等新媒體技術手段進行自主學習,掌握更多的日語使用技巧。
4.3.3第二課堂和課外實踐
第二課堂是培養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重要載體,是對傳統第一課堂的有機延伸。第二課堂因其教學活動的主體性、廣泛性、多樣性、實踐性而備受外語教育工作者和學生的青睞。由于日語精讀、會話等課程在專業課程體系中所占課時較少,學生在課堂上無法得到大量的練習,可以充分發揮第二課堂的優勢。目前,各院校日語專業開展了形式多樣的第二課堂教學形式,如開展日語角、舉辦日語文化節、邀請日本人士開展主題講座等。姚金安(2009)認為開展日語第二課堂活動應遵循以下原則:一是堅持第二課堂是第一課堂教學的延伸和補充;二是文化導入原則;三是以學生為中心,教師為監督。通過第二課堂和課外實踐,可以提高學生的日語學習興趣,進而提高其跨文化交際的能力。
4.4跨文化在日語教學中的實踐
教學方法的探索是一個動態過程,它是基于一定的教學理論,通過不斷的實踐檢驗而形成的最終沉淀。因此,外語教學實踐是外語教學法的“源”和“本”。日語教學中的跨文化研究亦是如此。劉粉麗(2007)將跨文化交際與日語教材編制相結合,認為日語教材的編寫應朝著有利于培養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方向發展,盡可能介紹日本真實的文化背景知識。秦穎(2012)將日本文化背景知識導入“綜合日語”課程,以此來引導學生比較中日人稱代名詞的文化特征,增強其對日本文化的接受能力。他認為,把傳統日語教學模式與日本文化背景知識融為一體,對提高“綜合日語”教學質量有現實意義。孫暢(2015)認為學生對跨文化的吸收分為五個階段,即接觸階段(Contact)、否定自我(Disintegration)、自我調整(Reintegration)、自律(Autonomy)、獨立(Independence)。他通過“四分法”,在日語教學中逐層融入跨文化應用理論,將跨文化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取得了良好效果。
5對跨文化研究的展望
本文總結回顧了跨文化發展歷程,梳理了國內跨文化在日語教學中的研究及應用現狀。跨文化教育在日語教學活動中得到了廣泛應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當然,日語專業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并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正如北京外國語大學胡文仲教授所說的:“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是一個復雜長期的過程,并非只通過課堂講解就可以實現,還需要課外配合,包括國外學習或工作。”日語教學的主要目的是讓學生掌握日語語言并在今后的學習、工作、生活中使用日語進行交際。成功的日語交際活動除了要學生具備扎實的日語語言學知識,蘊藏在日語語言之外的日本民族文化知識也是非常重要的。筆者認為日語教學中跨文化研究將出現以下趨勢:第一,研究內容將更加重視模式和路徑研究,即如何將跨文化教育和日語傳統課堂教學模式相結合;第二,研究范圍將從單純的理論指導擴展到實踐教學中,使跨文化教育更加具體,內容更加豐富;第三,研究方法將更加重視新媒體、新技術的應用,使學生從多種渠道獲得更多、更全面的日本文化知識。
參考文獻:
[1]楊伶俐,張焊.從跨文化視角分析中美商務談判風格差異[J].國際商務: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學報,2012(4):15-22.
[2]TROMPENAARS F, HAMPDEN-TURNER C. Riding the Waves of Culture: Understanding Diversity in Global Business [M].New York: McGraw Hill, 1998.
[3]單波.跨文化傳播研究的心理學路徑[J].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3):9-11.
[4]方維規.“跨文化”述解[J].文藝研究,2015(9):5-13.
[5]許毅.管理學中的跨文化分析[J].思想戰線,2000(6):112-117.
[6]李炳全.文化心理學與跨文化心理學的比較與整合[J].心理科學進展,2006(2):315-320.
[7]胡文仲.跨文化交際能力在外語教學中如何定位[J].外語界,2013(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