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瑞瑞
摘要:小說在語文課本中是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小說教學的目的在于培養學生閱讀和欣賞文學作品的能力,運用狀物、寫人的各種方法和形象的文學語言反映生活的能力,并通過人物形象、典型環境的分析,提高學生認識社會的能力。
關鍵詞:初中語文 小說教學 故事情節 人物形象
一、理清故事情節,把握結構特征
人物形象雖然是小說的核心,但也是建立在一定故事情節基礎上的。高爾基說:“情節即人物之間的聯系、矛盾、同情、反感和一般的相互關系——某種性格、典型的成長和構成的歷史。”因此,閱讀鑒賞小說必須從故事情節這個環節開始,只有細讀小說,熟悉故事情節,才能把握人物性格,分析人物形象。
小說的情節一般分為故事的開端、發展、高潮、結局幾個階段。有的小說情節是以地點的轉移為基準的,如魯迅的《社戲》,全文以“看社戲→看戲中→看戲后”來組織全文的故事情節,還有魯迅的《藥》《空城計》等。也有以時間的推移來展示情節的發展,如《林教頭風雪山神廟》《我的叔叔于勒》《百合花》等。另外,要注意中國小說和西方小說、古典小說與現代小說在情節上的區別。中國古典小說講究故事的有頭有尾,力求故事的渾然一體,滴水不漏,而現代小說往往故意打破這個情節框框,作者追求的不是“塊狀”的故事框架,而是一種流動的狀態,情節無所謂首無所謂尾,人物不一定要有結局。
二、引導學生分析人物形象
首先,從人物和主題的關系上來分析。小說主要是通過塑造人物來表現主題的,而一篇小說中的主要人物,往往最能表現作品的主題。所以,要使學生正確把握小說中的主次人物關系,就應當深入領悟作品所要表現的主題,從而弄清人物的主次關系及其相互作用。
其次,從作者的創作意圖出發來分析。任何一個作家的主觀意圖大都是通過小說中的主要人物來體現的,要了解作者的創作意圖,除了參考有關資料外,主要還是通過對作品本身及其所描寫的人物進行具體分析。
最后,從人物的描寫手法上來分析。人物形象是借助描寫來完成的。小說描寫人物的手法有肖像描寫、行動描寫、語言描寫和心理描寫等。如《祝福》在塑造祥林嫂這一人物形象時,文中大量采用了肖像描寫。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們應對人物的容貌、姿態、風度、服飾等外部特征所進行的具體描繪進行分析,引導學生對作品中關于祥林嫂的三次肖像描寫做認真分析。
三、情感體驗教學法
小說創作是作者情感的藝術表達過程,作者不是要說服讀者的理智,而是用形象和真情實感去感染讀者的心靈,引起讀者的同感,而小說的閱讀也就成了接受這種情感的體驗活動,所以情感在小說中占有主導地位。正如劉勰在《文心雕龍》中所說:“情者文之經,辭者理之緯,經正而后緯成,理定而后辭暢,此立文之本源也。”
教師應引導學生從小說中的人物描寫,如外貌、語言、行動和心理等方面去具體感知,讓這些人物形象在學生的閱讀體驗中進入他們的心靈里,如見其人,如聞其聲,產生對不同人物的不同情感,或同情、或崇敬、或憎惡、或鄙夷……例如《社戲》里的雙喜聰明能干,善解人意,富有同情心,而且反應靈敏,考慮周到,有組織才能和號召力,這個人物形象令人可親可敬;《我的叔叔于勒》里的菲利普夫婦六親不認、冷酷無情的言行,認人心寒;《范進中舉》里的范進中舉后喜極發瘋的丑態令人可悲可笑。作者對人物的出色描寫中流露出的情感也會在學生的心靈中產生共鳴。
四、續改故事情節,寫鑒賞評論作文
1.續寫、改寫故事情節,培養學生創造想象的能力。教師引導學生通過自己豐富的想象,改動小說中的某些情節,或續寫小說,進行一種再創作的思維訓練。如改寫《我的叔叔于勒》(碰到有錢的叔叔);然后比較續寫、改寫的故事情節與原文情節對表現小說主題的優劣,加深學生對小說主題的理解,明白作者這樣安排情節的理由。
2.寫鑒賞評論,通過寫鑒賞評論,讓學生進一步去理解小說的主題。寫鑒賞評論時引導學生不要面面俱到,要抓住小說的某個方面進行讀后感或評論性文章的寫作。
綜上所述,小說鑒賞應緊緊圍繞人物、情節、環境這三個環節展開。因此,教師在指導學生閱讀小說或預習課文時,必須按照這三個環節進行。但教師要教會學生不能只滿足于簡單的閱讀,更應教會學生如何要有目的地閱讀,把握多姿多彩的人物形象、懸念迭出的故事情節和生動具體的環境描寫才能感悟多面的人生,領悟小說的主題,對學生的成長有所啟迪。
培養和提高學生的鑒賞能力、想象能力、創造能力,全面提升他們的語文素養,凈化他們的心靈,陶冶他們的性情,引導他們樹立崇高的道德理想和健康的審美情趣,能夠將學生塑造成儀表美、語言美、行為美、心靈美的全面發展型人才。
參考文獻:
[1]馬貴濤.如何優化初中語文小說閱讀教學[J].西部素質教育,2016,(22).
[2]陳春宇.談如何實現初中語文的高效閱讀[J].中國校外教育,2016,(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