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志爽
摘要:在長期的美術教學實踐中,就如何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和獨立思考、獨立觀察、獨立動手動腦能力進行了教學探索,著重針對小學美術教學中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進行探討。
關鍵詞:小學美術 創新能力 興趣
一、培養興趣是培養學生創造力的關鍵
教育家烏申斯基說:“沒有絲毫興趣的強制學習,將會扼殺學生探求真理的欲望。”興趣是學習的重要動力,興趣也是創造性思維能力的重要動力。首先,教師可以恰如其分地提出問題,讓學生有“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的感覺。問題難易應適度,可以激發學生的認知矛盾。引起知識沖突,引發強烈的興趣和求知欲,學生有了興趣就會積極思維,并提出新的質疑,自覺地去解決,從而培養創造力。其次,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創造合適的機會讓學生感到成功的喜悅,對培養學生創造力是必要的,可組織一些有利于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的活動,如教學《小鳥找家》及《春天》,我帶領學生走出教室,來到東洲公園,邊欣賞大自然風光,邊講解課堂內容。讓學生在活動中充分展示自我,讓學生幫助小鳥找家,尋找春天,通過活動找到生活與美術的結合點,體會美術給他們帶來成功的機會和快樂。進而培養創新能力。另外,還可以充分利用教學中的圖形,在教學中盡量把實際生活中的圖形聯系到課堂教學中。再把圖形運用到美術創作生活空間設計中產生共鳴,驅使他們創造圖形美的欲望,積極思維,善于創造,從而使創造性思維能力得以提高。
二、培養學生的想象力
美術作品的完成就是一次創造,怎樣才能達到最優化呢?一是充分利用教材,設計想象性創作練習。如教學《窗口》一課,讓學生結合生活實際把一些素材融合于窗口,這就是一次想象作畫。二是通過“幻想性”“假想性”命題,激發學生想象,開拓想象空間,培養想象力。但創作時,一要創設情景,激發學生創作的欲望;二是指導學生創造性地提取繪畫素材;三是指導學生創造性繪畫,特別是在構思、技法上突破常規。
三、點燃創新的火花——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
創造性思維的特點之一就是求異性,即不苛求于傳統的一般答案和方法,常常提出與眾不同的設想,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從不同的角度思考問題,打破思維定勢。前段時間,筆者上了一節泥塑課,首先讓孩子們用泥打成一大片塊,然后把手捏成拳頭放在泥片正中間,再讓孩子們把泥片四周立起來把手捂實、拍平整,再把手從泥中抽出,泥就堆成了一個洞。這時教師就啟發孩子們說,看這個洞像什么?發言異常熱烈:有的說像一口古井,有的說像鞋子的洞,有的說像縮頭烏龜,有的說像襪子的洞,有的說像花瓶。然后筆者讓學生們按自己的想法做。下課時,一件件栩栩如生、千姿百態的作品展現在筆者眼前。這堂課,充分調動了學生們的發散思維,發揮了他們的創造性,培養了孩子們的動手實踐能力。美術學科就是這樣靈活,“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正如看到一棵歪歪斜斜的柳樹,木匠認為它沒有用,而廚師卻說可以用來做菜板,農夫說可以納涼,畫家說可以入畫。
四、用童心評閱學生的作品
兒童的世界充滿童話、充滿幻想,而我們成人的世界是現實的,成人與兒童對同一事物或現象所產生的感想是不同的。兒童的作品大都充滿大膽的想象和個性的表現,這就要求我們教師帶著童心評閱他們的作品。比如,在5·12汶川大地震之后,一個孩子把太陽畫成了灰色,當老師問他太陽為什么是灰色的時,他一臉憂郁地說:太陽為汶川的遇難人民默哀。這些豐富的想象不是我們成人可以比擬的。教師需要帶著童心,用驚嘆、贊美的語言來欣賞學生的佳作,分享他們成功的喜悅,并對其加以指導和鼓勵,這樣有利于學生創新能力的進一步發展。
五、在表現中引導創新
學生對物體進行仔細觀察、大膽聯想后,為進行創造活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教師趁熱打鐵,請幾位同學到黑板上畫出聯想到的物象,有的同學雖不能一下將聯想到的物象畫準確,但可以告訴他們,如何抓住原物體形象、特征進行夸張、變形。由原始形象逐漸變形到聯想的另一個物象。此時,我發現,同一個原始形象在夸張、變形的過程中,每個同學都表現得各有特點。如一片狹長的邊沿帶齒狀的樹葉,有的學生由它聯想到一只小船;在逐漸夸張、變形的過程中,有的同學把它表現成一只漂亮的眼睛,齒狀邊沿變形成眼睫毛;還有的同學把它表現成一只輕巧的帶把手的小鋸刀。學生由一個原始夸張、變形表現出多種藝術形象,說明學生在表現形象的過程中不斷創新。這時,教師提出問題讓學生討論:“通過本課學習由一個原始形象根據其形態特征,聯想到另外的物象,并把它創造性地表現出來,你有什么感受和體會?”有的同學總結出:“生活中的許多事物,只要我們注意觀察,大膽聯想。勇于創新,一定能發明創造出許多有用的東西”。此時,學生不斷掌握了本課的教學內容,還明白了許多重大的發明都是從細小的事物中不斷創新而產生的。
參考文獻:
[1]于麗媛.對小學美術創新教育的思考[J].學周刊,2016,(25):155-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