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凱峰
摘要:當今世界冷戰時代已經結束,在較長的時間內,世界將處于一個相對穩定的時期,不可能發生大規模的世界性戰爭,但戰爭的危險依然存在,引發戰爭的許多因素并沒有消除?,F代化的戰爭是高科技的戰爭,武器威力越來越大,攻擊強度越來越高,給防御方帶來了很大的困難,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地下建筑(人防工程)正是防御高科技現代化戰爭的重要手段,這一點已在1991年的海灣戰爭中得到了證實。作為國防建設一部分的地下建筑(人防工程),仍然是制約戰爭的威懾力量,仍應受到高度重視。
關鍵詞:地下建筑(人防工程)工事;防護潛力;技術研究;高層建筑
中圖分類號:TU9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3024(2017)05-178-02
前言
和平與發展已成為當今世界的主題,在這一主題的指導下,各國紛紛致力于發展經濟,在我國經濟建設已成為當今工作的重點,從我國現階段的經濟實力來看,想要拿出大量資金大規模建造等級地下建筑(人防工程)工事也難以辦到。正是在這種形勢下,考慮到這種情況以及世界范圍內,地下建筑(人防工程)工事建設的平戰結合趨勢,我國制定了“長期堅持、平戰結合、全面規劃、突出重點”的地下建筑(人防工程)工事建設方針,以便將地下建筑(人防工程)工事建設納入城市建設的軌道。地下建筑(人防工程)工事的平戰功能轉換,是指將平戰兩用的地下建筑(人防工程)工事及和平時期服務于城市交通、生產、居民生活和文化娛樂的地下工程設施,在臨戰前通過適當的技術措施,迅速轉化為地下建筑(人防工程)工事居民掩蔽所,相應的設計與施工技術稱為平戰功能轉換技術。對地下建筑(人防工程)工事進行平戰功能轉換研究有以下幾方面的意義:
從中國的國情出發,目前我國只有實現地下建筑(人防工程)工事建設的平戰結合,才能拓寬投資渠道,使地下建筑(人防工程)工事易于立項,節省資金,提高工程的戰備效益、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促進地下建筑(人防工程)工事建設的迅速發展。
1挖掘地下建筑(人防工程)工事的防護潛力,促進城市地下空間的開發利用
地下空間是一種不可再生的自然資源,如何使地下建筑(人防工程)工事發揮多種功能,滿足多種需求是一項系統工程。將城市地下建筑(人防工程)工事的開發利用與地下建筑(人防工程)工事相結合,依靠功能轉換措施,克服其防護上的薄弱環節,以便在臨戰前將大量民用地下建筑(人防工程)工事轉換為防護工程,就能充分發揮民用地下建筑(人防工程)工事防護潛力,有效地增強城市的總體防護能力,并促進開發利用城市地下空間的發展。
2減少和平時期地F建筑(人防工程)工事的維護管理費用
在地下建筑(人防工程)工事的日常維護管理工作中,其地下建筑內部防護設施的維護工作是一個重要環節和主要內容,并且要花費大量的人力和財力。如果大部分地下建筑(人防工程)工事設施在平時只作預留,而到臨戰前再實施快速轉換,將會大大減少和平時期維護管理的工作量,經濟效益十分可觀。
因此開展地下建筑(人防工程)工事平戰功能轉換技術的研究,探索地下建筑(人防工程)工事平戰功能轉換的材料、結構、技術和方法,以保證其功能轉換的可靠性、快速性和經濟性,是加速地下建筑(人防工程)工事建設事業的需要,是新時期貫徹平戰結合方針的重要決策,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用價值。
我國在七十年代底開始地下建筑(人防工程)工事平戰轉換的研究,積累了不少經驗,取得了一些科研成果。研究地下建筑(人防工程)工事的平戰轉換,主要是開展臨戰加固改造技術的研究。八十年代中后期以來,結合新地下建筑(人防工程)工事工程的建設和早期工程的開發改造,又發展了適用于不同條件下的各種地下建筑(人防工程)工事,平戰功能轉換技術,對地下建筑(人防工程)工事平戰功能轉換發揮了很好的指導作用。
要合理有效的對普通地下建筑(人防工程)工事的戰時功能進行開發和利用,必須按照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分析設計:首先需要對其進行總體的分析,對轉換前后可能達到的防護能力進行評估,針對平時功能、防護潛力的不同,進行相應的附加設計:其次就是轉換技術方面的要求,包括主體結構的加固、孔口的轉換技術、內部環境的保障等:最后是內部功能設施轉換,發揮各自特點,將這些地下建筑(人防工程)工事戰時分別轉換為人員掩蔽部、救護中心,指揮中心等。
3普通地下室、地下建筑(人防工程)工事,平戰功能轉換技術的研究
3.1普通地下室、地下建筑(人防工程)工事,平戰功能轉換的可行性
很多建筑只具備普通地下室,沒有考慮地下建筑(人防工程)工事平戰功能的轉換,如果開發人防掩蔽面積,采用新技術,進行簡單的加固改造,把具備基本條件的普通地下室改造成為具有一定防護能力的地下建筑(人防工程)工事,在戰時成為地下建筑(人防工程)工事的組成部分,是一種投資少,施工周期短,見效快的方案,也是一種加快地下建筑(人防工程)工事的有效措施。
現代戰爭的突發性很強,要求在短時間進入戰爭狀態,實現人員物資的臨戰轉移和掩蔽,保存戰爭潛力。大多數普通地下室均完全埋置在地面以下,厚厚的土體減弱了沖擊波荷載及核輻射,同時提供約束,增強了結構抗力。另外,地下室與外部聯系通道少,能有效地防毒氣與核輻射的滲漏。所有這些都為其在核武器及常規武器作用下免遭破壞提供了可能性。只要措施得當,經改造后,普通地下室可滿足戰時的技術要求。
3.2普通地下室、地下建筑(人防工程)工事,平戰功能轉換的技術措施
對于普通地下室,在設計和施工過程中,都沒有考慮人防因素,這樣的工程要進行地下建筑(人防工程)工事平戰功能轉換,可分以下階段進行處理:
(1)首先對地下室主體結構進行驗算,看能否經加固后滿足戰時荷載的要求,以決定是否放棄沒有轉換價值的地下室。當前地下室的整體剛度和強度都很高,構件尺寸也都較大,尤其是高層建筑的地下室,地板厚度可達1~2m,且埋深較深,加上周圍巖土介質的約束,使其具有很高的抗力,增加必要的防護設備后,一般都能滿足地下建筑(人防工程)工事的防護要求。
(2)根據防護建筑的特點和要求,從掩蔽的主體、口部、通風和濾毒等多方面進行分析,確定封堵和開口方案,為戰時的功能轉換創造條件。
4高層建筑地下室、地下建筑(人防工程)T事,平戰功能轉換技術的研究
4.1高層建筑地下室、地下建筑(人防工程)工事,平戰功能轉換的可行性
地下空間有著多方面的價值,而其戰備價值是其中較為突出的一個方面,大樓地下室也不例外。除少數半地下室以外,大多數地下室、地下建筑(人防工程)工事,均完全埋在地面以下,周圍厚厚的土體減弱了沖擊波荷載,同時提供約束,增強了結構抗力。另外地下室與外部聯系通道少,能有效地防止毒氣與核輻射的侵襲。所有這些都為其在核武器與常規武器作用下免遭破壞提供了可能性。另外其上部多為住宅、賓館、商場等等,平時人員物資較為集中,其中的人員、物資戰時能很方便地轉移到地下室、地下建筑(人防工程)工事中,更增加了其戰備價值。
4.2地下建筑(人防工程)工事內部交通與入口
每一防護單元應有2個人員出入口,其中至少有1個直通室外的出入口,單元之間設有密閉連通口,第1防護單元門急診部應設有戰時主要出入口且為坡道式出入口,地下建筑(人防工程)工事,內部電站應有1個直通室外出口和1個與配電室之間的防毒通道,當條件受限時也可將電站風井作為垂直出口。同樣,各功能分區應盡量滿足有鄰近的直通室外出入口,亦可共用出入口。為避免通道出現交叉、袋狀,內部交通組織可設置環狀或并行通道、以達到便捷、通暢。
5結語
地下空間、地下建筑(人防工程)工事,是一種不可再生的自然資源,合理開發地下空間、地下建筑(人防工程)工事的多種功能,滿足多種需求是一項系統工程。將城市地下空間、地下建筑(人防工程)工事的開發利用與人防工程相結合,通過改造或加固等技術措施,克服其防護上的薄弱環節,進行功能轉換或利用,挖掘地下工程、地下建筑(人防工程)工事的防護潛力,能夠增強國家的總體防御威懾力量,降低人防工程、地下建筑(人防工程)工事的建設費用,方便戰時人員轉移掩蔽,同時有效地發揮地下空間、地下建筑(人防工程)工事的防護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