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強
首都師范大學文學院,北京 100048
摘 要 互聯網是網絡劇得以存在的媒介,無論是網絡劇的受眾群體,還是整體特征都受到網絡媒介偏向的影響。文章從媒介生態學的視角出發,以伊尼斯的媒介偏向論為理論基礎,將網絡劇置于媒體的總體演變歷程之中,對網絡劇的受眾群體進行考察,以分析網絡劇盛行的主要原因。同時對網絡劇的整體特征進行探究,并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關鍵詞 網絡劇;受眾;定位;特征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6-0360(2017)10-0023-02
隨著新媒體技術的成熟,傳統的視聽模式受到沖擊,網絡劇、網絡綜藝、網絡大電影等內容成業界討論的熱點。就網絡劇而言,作為一種現代視聽形式,媒介對其有著深刻的影響,應該將其置于媒體文化的發展歷程中展開討論,以對其進行合理
定位。
1 網絡劇的文化定位
網絡劇的出現是媒體文化發展趨勢的一種結果。通過對受眾的群體形態變化的分析,可以對網絡劇進行明確地文化定位。就整個的媒體文化發展歷程而言,最早的受眾群體出現在印刷術出現之后。在歐洲,印刷術出現于15世紀,它使有閱讀能力的群體擴大,使印刷書籍的受眾從均質的社會人群中分離出來,麥奎爾將他們稱為第一個受眾群體。這一群體的形態是統一的,具有明確的標準——是否具有閱讀的能力。正如印刷術的線性、有序,這一群體表現出相對的同一性,有序性,隱含著一種對理性的追尋。17世紀的啟蒙運動深化了這種理性至上的主導傾向,引發的效應就是社會主導趣味對亞文化的壓制。
20世紀以來,傳播方式、途徑日益增加,電報、廣播、電視相繼出現,有更多信息傳播方式供人選擇,在這一過程中,原先文字閱讀的受眾群體發生分化,他們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選擇適合自己的主要信息接收方式。電子媒介的出現,結束了印刷時期的印刷書所帶來的同一性偏向,新媒介的出現使人們的交流方式發生變化,主導性媒介的變化也引發了整體的文化形態的變遷。就對視頻的觀看選擇而言,電視不再是觀看視頻的唯一媒介,互聯網取代電視臺成為視頻發布的中心。
數據顯示,2016年中國網絡視頻注冊用戶已達6.83億,同比增長近6 000萬人,只在網絡平臺提供的網絡綜藝視頻與網絡劇的數量接近2 100部,節目總點擊量達到837.6億次,較去年同期增長50%以上;并且網絡視頻用戶以年輕高知用戶為主,12~34歲年輕用戶比例超過55%,高等文化程度用戶占比約三分之一[1]。可見,當代中國網絡劇的受眾群體表現出年輕化特點,年輕群體成為網絡劇的主要受眾,具有亞文化的性質,但其發展趨勢并未受到主流視聽形式的壓制,以互聯網為媒介的網絡劇成為一種獨特而影響日廣的文化現象。
2 網絡劇受眾的自主性
在互聯網時代,新媒體不再謀求將所有人群納入到統一的勢力范圍,他們迎合不同群體的社會經驗,為之制定最易為其接收的信息解釋模式、文化傳播模式。這種現象反映出來的是當代主流文化對諸種次文化偏好的無能為力。麥奎爾指出,“這是一個以媒介為基礎、持續不斷地創造新風格和虛擬身份的過程,這些風格和身份,都是為了在受眾心中彈撥出熱烈的和聲。”[2]新媒體將視頻分類播出,人們可以根據自己的偏好進行選擇,這一過程與新媒體尋找潛在的媒介消費者的過程是同步的,新媒體結合了受眾的特點來改造自身,從而形成一個雙向的互動過程。網絡劇在播出之前已經預設好了自己的受眾,體現出網絡劇受眾的自主性,這也是網絡劇的鮮明特征得以產生的基礎。
3 網絡媒介偏向下的網絡劇特征
互聯網的出現改變了各類傳播媒介之間的關系,成為了各類媒介的中心,麥克盧漢將媒介視為人的延伸,一種新的媒介的出現會使人們獲得了一種新的功能。在新媒介時代,以互聯網為中心,形成了一種新媒介生態,并且具有獨特的偏向。網絡劇是指一種以互聯網為媒介進行傳播的視頻形式,它的制作發行、播放模式與傳統的電視劇具有明顯的區別。“任何媒介(即人的任何延伸)對個人和社會的任何影響都是由于新的尺度的產生;任何一種延伸,都要在我們的事務中引進一種新的尺度”[3],網絡媒介的“新尺度”對網絡劇的整體特征有著深刻的影響。
3.1專業化的故事題材
互聯網打破交流的時空限制,通過網絡社交,人們可以從遠處窺視他人生活。在這種網絡的媒介偏向下,網絡劇也表現出了相似的特征,即對一些高度專業化、遠離普通人生活的內容的關注。這些網絡劇或以特殊群體、冷門職業從業者的從業經歷,或者運用想象,人為設定出一種職業來滿足人們的窺視欲。
近年來的一些知名的網絡劇都表現出這種特征。《法醫秦明》展現出法醫工作日常和生活狀態;《余罪》則深入到緝毒警察的范圍之內;“揭露”娛樂圈生存境遇的《云巔之上》于“愛奇藝”視頻網站首播;《盜墓筆記》、“鬼吹燈”系列,引發了人們對“土夫子”“摸金校尉”這一古老職業的強烈興趣;《畫江湖之不良人》將記載于唐代史籍中“不良人”群體再度呈現出來。此外,出現一些表現假想性職業的劇作,這一職業是從未真實存在過,完全是通過劇本設定出來的。比如,于2017年4月在搜狐首播的網絡劇《畫心師》就較為明顯的案例,劇中設定了“畫心師”與“養心師”兩種職業,他們有明確的職能、規范和職業的源起,劇情在兩者的沖突中展開。人們通過網絡劇來觀看那些他們平時生活中接觸不到的職業的內景。而這些題材類型,因為其專業化、小眾化的特點,很難在追求大眾化的傳統電視媒體中播出的。這種特殊題材的選擇成為網絡劇的重要特征。
3.2 碎片化的敘事方式
電子媒介將人們的日常生活漸趨碎片化,網絡劇的敘事方式也表現出碎片化的特征,情節與情節之間的不再具有嚴密的邏輯的線索,而是一種開放式、扁平化的結構方式。以網絡劇《熱血長安》為例,該劇以“伽藍國”遺民謀求復國為隱線,牽涉出各個案件。該劇的敘事形式獨特,每一集講述一個完整的故事,形成一個個獨立的情境,從案發、調查、水落石出、兇手落網在40余分鐘的劇集中展示出來,在最后一集才將各個單集之間隱秘的關系點明,形成一個系統。
這種結構方式看似增加了單集的信息量,實際上減輕了觀眾的負擔,情節并非一集一集地推進,從任何一集開始觀看,觀后人們的思緒可以從劇情中順利退出,人們繼續觀看的動力在于想要獲得類似的快感,而不是想要知道接下來情節如何發展,觀眾的注意力不會帶著對連續劇劇情的疑問回到現實生活。《心理罪》《法醫秦明》等知名懸疑網絡劇都表現出這種結構特征。
3.3 沉浸式審美體驗
電子媒介生態下,信息爆炸成為生活的常態,網絡劇力圖在不加重信息負擔的同時帶來虛擬的沉浸式感知體驗。網絡劇的沉浸性是與傳統視聽形式的重要區別,這種超現實的沉浸體驗具有前所未有的魅惑力。網絡劇中的英雄形象不再謀求凝聚集體認同,而是引導人們進行自我的代入。網絡劇致力于謀求設定一種情境,讓人們將自我代入到那種情境之中,讓人們暫時截除對現實的感知。
玄幻、穿越等題材都是建立在一個奇幻情境之上,人們追隨著劇中人物的視角進入到騰云駕霧、翻天覆地的異世界。通過對奇幻情境的設定,使觀眾的注意力一刻也不能離開。此外,扮演者的“顏值”、極度奢華鮮艷的妝容服飾以及常網友所吐槽的“五毛”特效,都是構建超現實環境的重要手段,通過身體奇觀、場景奇觀吸引年輕群體的關注。這一特征在網絡劇《畫江湖之不良人》中體現的最為鮮明,該劇改編自國產同名動畫。在劇中,人物造型完全還原動畫中的形象,通過化妝以及后期圖像處理技術,由真人扮演動畫二次元中的人物角色;人物完全不再依照正常的人體比例與不同時代的服飾特點,一切以強化視覺效果為目的。力圖使受眾完全投入到劇集所構建的幻想世界,讓受眾進行自我代入。
4 結束語
每一種媒介都有它的偏向,將帶來獨特的效應,在網絡的偏向下,網絡劇也形成了鮮明的特征。正如前文所述,表現出獨特的故事題材,對專業化的群體有著格外的關注,多采用碎片化的敘事方式,并試圖構建沉浸的超現實代入體驗。正當網絡劇如火如荼之時,筆者對網絡劇進行媒介生態學分析,希望能有所裨益。
參考文獻
[1]2016中國視頻融合傳播白皮書[EB/OL].[2017-03-07].http://mt.sohu.com/20170307/n482571701.shtml.
[2]丹尼斯·麥奎爾.受眾分析[M].何道寬,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113.
[3]馬歇爾·麥克盧漢.理解媒介[M].何道寬,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