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城市的清潔,與市民自覺保護環境、合理處理生活垃圾的好習慣不無關系。從20世紀80年代起,瑞典政府花了一代人的時間培養垃圾分類的意識。一開始的五六年,大家也嫌麻煩,政府曾采取措施,派監督員在垃圾收集中心監督,抓到未按規定分類的,就要進行罰款。
后來,政府和各環保組織在不遺余力地向大人普及垃圾分類知識的同時,想到“從娃娃抓起”,教育小學生們垃圾分類及循環利用的好處,再由孩子回家告訴大人,在言傳身教和互相監督中逐漸形成家庭傳統。為了方便市民辨識,垃圾管理部門還重新設計了垃圾桶的投放口形狀,如瓶罐垃圾桶設計成圓孔狀,扔紙盒紙箱的垃圾桶設計成扁平狀,這樣就大大減少了資源錯置的現象。
另外,超市也在垃圾回收鏈條中扮演著重要角色。根據“押金回收制度”,消費者將喝完飲料的易拉罐、塑料瓶和玻璃瓶投入超市自動回收機后,機器就會自動吐出收據,消費者按照收條上的數字到收銀臺兌換現金,每個易拉罐或玻璃瓶可從商場領取0.5—2瑞典克朗(1瑞典克朗約1.04元人民幣)。
化垃圾為能源
2005年,瑞典法律規定,填埋有機垃圾是非法的,所有有機垃圾都要通過生物技術處理變為堆肥、沼氣或混合肥料,或進行焚化。
焚燒處理產生的能源要么用來發電,要么賣給地區供暖系統。目前,瑞典共有30家城市固體垃圾焚化廠,其中16家是熱電聯產式,13家是鍋爐供熱式,可為81萬個家庭供熱,為25萬個家庭供電,還有1家是為企業提供蒸汽。
誰生產,誰負責
1994年,瑞典政府提出了“生產者責任制”,法律規定生產者應在其產品上詳細說明產品被消費后的回收方式,消費者則有義務按照此說明對廢棄產品進行分類,并送到指定的回收處。這條法令適用于包裝、廢紙、汽車、輪胎等。生產商必須保證廢舊物品的收集、運輸、再利用和填埋處理的程序合法化,即必須以健康和環境保護為著眼點來處理廢舊物品。
以廢舊家用電子電器產品回收為例。消費者在購買時已經支付了廢舊家用電子電器的處理費用,而處理廢舊家用電子電器所需要的產品基本信息和資料只有制造商才掌握,所以從道義上講,制造商們有義務將廢舊家用電子電器回收,他們對零配件的再利用也是最有發言權的。
對于沒有能力組建回收再利用體系的企業,瑞典成立了專門機構,如REPA(生產者責任制登記公司),使它們可以加入這些機構并交納會費,讓機構代為履行生產者責任制的義務。
垃圾的地下運動
在瑞典,我們看到了垃圾也可以從地下走。
哈馬比濱湖城坐落于斯德哥爾摩市東南處,是全球首座依照可持續環保概念打造而成的生態社區,也是世界上第一個完成碳排放量減半目標的社區。這個從20世紀80年代就開始改造規劃的城區曾是污染嚴重的工業集中區,如今處處綠意盎然,野鴨和水鳥在湖中嬉戲,野趣橫生。社區環境信息中心負責人艾瑞克介紹,哈馬比建有“真空垃圾處理系統”,該系統的開發商是Envac公司。
所謂“真空垃圾收集系統”,就是在地下鋪設管道,連通各居民社區。人們能看到的僅是突出地面的管道口,居民把垃圾投入管道口,地下管道以空氣為動力,將垃圾“吸”走,以70千米/小時的速度傳送到指定收集點。整個系統由電腦控制,可以提供每個單元的使用信息,記錄垃圾數量、種類以及使用時間,這樣每個用戶都可以進行單獨結賬。(邵樂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