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海偉+白羽+劉紅+張艷華


[摘要] 目的 分析北京大學腫瘤醫院(以下簡稱“我院”)抗腫瘤藥物導致不良反應(ADR)發生的特點及一般規律,為深入開展臨床藥師指導合理用藥提供依據,減少抗腫瘤藥物ADR的發生。 方法 從國家藥物不良反應監測系統中下載我院2015年9月~2016年9月的ADRs報告,篩選出抗腫瘤藥物的ADRs,運用Excel軟件進行統計和分析。 結果 2015年9月~2016年9月上報的抗腫瘤藥物ADRs 273例,其中包括19例輔助性抗腫瘤藥。ADRs發生的男女比例為0.9∶1,年齡段主要集中在50~<60歲,共92例(33.70%);發生ADRs最多的給藥途徑為靜脈滴注(255例,93.41%);ADRs累及的系統/器官主要為全身反應(27.97%)、皮膚及附件(16.52%)、心血管系統(13.22%);臨床癥狀主要表現為過敏樣反應(51例,11.23%)、憋氣(33例,7.27%)、發熱(28例,6.17%)、胸悶(27例,5.59%)和皮疹(26例,5.73%)等。ADRs發生率最高的藥物為奧沙利鉑(71例,20.70%)和紫杉醇(57例,16.62%)。 結論 臨床藥師應積極主動監測抗腫瘤藥物的不良反應,結合藥物基因檢測制訂個體化治療方案,促進臨床合理用藥,預防和減少ADR的發生。
[關鍵詞] 抗腫瘤藥物;藥品不良反應;監測;合理用藥
[中圖分類號] R969.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7210(2017)05(b)-0126-05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general rules of adverse drug reaction (ADR) in Beijing Cancer Hospital of Peking University ("our hospital" for short) 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further developing clinical pharmaceutist guiding rational drug use, and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ADR. Methods The ADRs reports in our hospital from September 2015 to September 2016 were downloaded from the national ADR monitoring system, and the ADRs of antineoplastic drugs were screened, and the data was taken statistics and analysis by excel software. Results Among 273 cases of ADRs caused by antineoplastic drugs reported from September 2015 to September 2016, there were 19 cases of ADRs caused by auxiliary antineoplastic drugs. The male to female ratio of ADRs was 0.9∶1, the age group was mainly concentrated in 50-<60 years old, total 92 cases (33.70%). The main route of administration causing ADRs was intravenous dripping (255 cases, 93.41%). The organs or systems involved by ADRs were constitutional reaction (27.97%), skin reaction (16.52%) and cardiovascular system reaction (13.22%). The main clinical symptoms were allergic reactions (51 cases, 11.23%), shortness of breath (33 cases, 7.27%), fever (28 cases, 6.17%), chest distress (27cases, 5.59%) and skin rush (26 cases, 5.73%). The highest incidence rate of ADR drugs were Oxaliplatin (71 cases, 20.70%) and Paclitaxel (57 cases, 16.62%). Conclusion Clinical pharmacist should take initiative to monitor ADR of antineoplastics drugs. Combined with detection of pharmacogenomics, clinical pharmacist should formulate individualized treatment plan, so as to promote rational drug use, prevent and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ADRs.
[Key words] Antineoplastics; Adverse drug reaction; Monitoring; Rational drug use
近年來,隨著人口的增長和老齡化,癌癥在全球中的發病率不斷增長。在發達國家中,由于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如吸煙、酗酒、飲食不健康和運動量減少等都會導致癌癥發生的增加,如今癌癥已經成為全球死亡第二大病因[1],是危害人類健康的重大公共衛生問題。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全球癌癥狀況數據顯示,2012年全球約有1410萬例癌癥新發病例,820萬例癌癥死亡病例,在未來的20年中,估計每年癌癥病例將由2012年的1410萬上升到2200萬[2]。目前對于腫瘤治療的方法主要包括化學治療、放射治療和外科手術等,而抗腫瘤藥物在腫瘤的綜合治療中仍占有重要的地位。傳統的細胞毒類藥物對腫瘤細胞缺乏足夠的選擇性,在殺傷腫瘤細胞的同時,對正常組織細胞也產生了不同程度的損傷,使得人體耐受性降低,成為腫瘤化療時藥物用量受限的關鍵因素[3-4]。隨著分子藥理學(molecular pharmacology)的發展,抗腫瘤藥物正在從傳統的細胞毒類藥物發展成為靶向治療的新型抗腫瘤藥物,其具有高選擇性和高治療指數,已在臨床得到廣泛的應用[5]。
早在20世紀70年代,沙利度胺作為妊娠反應的治療藥物,廣泛應用于歐洲各國,隨后“海豹兒”的出現驚動了世界,推動了藥物警戒的發展。世界衛生組織于1986年在瑞典建立了國際藥物監測計劃。該項計劃創建了藥物不良反應監測系統,由醫務人員進行上報。我國從1989年開始建立了相對完善的藥物警戒體系[6]。藥品不良反應(ADR)是指合格藥品在正常用法用量情況下,出現的與用藥目的無關的有害反應。ADR在世界各地都是一個重大的公共衛生問題,為了防止或減少藥物相關不良反應事件的發生,臨床上對其進行監測和評價至關重要。
1 資料與方法
1.1 資料
匯總2015年9月~2016年9月北京大學腫瘤醫院(以下簡稱“我院”)收集并上報到國家ADR監測系統的367例ADRs報告,從中篩選出抗腫瘤及輔助性抗腫瘤藥物,剔除合并用藥,針對余下的273例ADRs報告進行統計分析。
1.2 方法
采用描述性研究方法,對這些ADR所涉及的患者信息、ADR級別、用藥情況、ADRs累及的器官/系統等情況信息進行分類統計。嚴重ADR判定標準依據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China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CFDA)于2011年推行的《藥品不良反應報告和監測管理辦法》;ADR關聯性評價采用國家藥品不良反應監測中心的ADR因果關系評判標準進行分析評價;ADR分級參照美國國立癌癥研究所常規毒性判定標準3.0(common terminology criteria for adverse events v3.0,CTCAE)實施。
1.3 數據統計
應用Excel進行數據分類匯總和統計分析。
2 結果
2.1 性別與年齡分布
我院273例抗腫瘤藥物ADRs中,男性患者127例(46.52%),女性患者146例(53.48%),男女比例為0.9∶1。男性患者最小年齡為16歲,最大年齡為80歲,中位年齡為58歲;女性患者最小年齡為26歲,最大年齡為77歲,中位年齡為54歲。年齡段在50~<60歲患者所占比例最大,占33.70%。見表1。
2.2 給藥途徑
我院273例抗腫瘤藥物ADRs中,患者給藥途徑共有7種,其中靜脈滴注占主要途徑,共255例(93.41%)。見表2。
2.3 抗腫瘤藥物ADR級別結果
我院273例抗腫瘤藥物ADRs中,新的嚴重有1例,嚴重的有4例,新的一般有18例,一般的有250例。見表3。
2.4 用藥情況
我院273例抗腫瘤藥物ADRs中共涉及抗腫瘤及其輔助性藥物46種,臨床上對于惡性腫瘤的治療經常采用多藥聯合治療,延遲ADR發生時無法確定是哪種抗腫瘤藥物引起,均作為懷疑用藥共計343例,其中植物來源的抗腫瘤藥物114例(33.24%),其他類抗腫瘤藥物110例(32.07%)。見表4。
2.5 不良反應累及的系統、器官及臨床表現
我院273例抗腫瘤藥物ADRs按其累及的系統、器官及臨床表現進行分類,同一抗腫瘤藥物可能會引起多個器官、系統ADRs的發生,每個系統、器官進行單獨統計,發生的例數共計為454例。
ADRs主要涉及10種器官或系統,其中以全身系統反應最多,共127例(27.97%),主要臨床表現為過敏樣反應(51例)、發熱(28例)、寒顫(16例)和多汗(13例);其次為皮膚及其附件反應,共75例(16.52%),主要臨床表現為皮疹(26例)、瘙癢(21例)和潮紅(18例);心血管系統有60例(13.22),主要臨床表現為胸悶(27例)、血壓異常(10例)和心慌(9例)。見表5。
3 討論
3.1 不良反應與性別和年齡分布
從性別分布看,男女比例為0.9∶1,男性與女性發生不良反應的比例基本持平。從年齡分布看,ADRs發生年齡段主要集中在50~<60歲(33.70%),其次為60~<70歲(28.94%)。50歲以上患者使用抗腫瘤藥物導致不良反應發生率明顯增加的主要原因為:①根據現在的惡性腫瘤流行病學研究,從50歲開始惡性腫瘤的發病率明顯上升,抗腫瘤藥物的應用增加導致了其ADRs的明顯增多;②中老年患者的器官功能逐漸衰退,尤其是肝腎功能的減退,使得抗腫瘤藥物在體內的藥代動力學改變,藥物易在體內堆積,從而產生不良反應[7]。
3.2 給藥途徑
由表2可以看出,不良反應多發生于靜脈滴注,這主要是由于抗腫瘤藥物直接輸入血液,藥物作用對機體的刺激迅速而強烈,同時藥物本身的pH值、微粒、內毒素、溶媒等因素都有可能成為不良反應發生的誘因[8]。
3.3 ADR級別
我院報告的273例ADRs中,有1例為新的嚴重ADR,報告為過敏性休克;嚴重ADR共有4例,分別為過敏性休克、骨髓抑制、肝損傷和腎功能異常,其中有3例為導致住院或住院時間延長,1例為危及生命。
3.4 用藥情況
273例ADRs中共涉及抗腫瘤藥及其輔助性藥物48種,其中有中藥6種。由于不同增殖期的腫瘤細胞對抗腫瘤藥物的敏感性不同,因此臨床常需將作用于不同周期的藥物聯合應用,以期提高化療療效。此外,由于腫瘤細胞易對抗腫瘤藥物產生單藥或多藥耐藥,通過合理地聯合用藥可緩解耐藥性的產生[9-10]。因此單一患者聯合應用抗腫瘤藥物出現的ADR,均報為懷疑用藥單獨統計。
48種藥物中,奧沙利鉑和紫杉醇引起的ADRs 128例,占報告總數的37.32%。這主要是由于此兩種藥物在我院使用的數量最多、臨床應用范圍廣,因而其ADRs發生率也相對較高。
3.5 ADR累及的系統、器官及其臨床表現
細胞毒類抗腫瘤藥物對組織的選擇性差,主要針對于生長活躍的細胞,除了癌細胞,還包括消化道上皮細胞、骨髓造血干細胞等,因此,ADRs累及的器官或系統是多方面的。我院在為患者進行化療時常規進行預防性化療藥止吐,此外患者出現的輕度惡心、嘔吐及血液系統毒性常見,不作為必須上報的對象,因此消化系統及血液系統相關的ADRs也不居首位。由表4可以看出,ADRs的臨床表現主要以全身反應為主。
3.5.1 全身系統反應 抗腫瘤藥物治療可出現畏寒、寒戰、發熱,嚴重者可出現過敏性休克[11]。我院273例ADRs中最多的為過敏樣反應,共51例,其中紫杉醇導致的過敏樣反應最多,共23例;過敏性休克報告有2例,分別為奧沙利鉑和依托泊苷。目前臨床上常用的藥物本身即為全抗原或半抗原,進入人體后可與體內抗體發生過敏樣反應。紫杉醇導致的過敏反應機制是由于機體的抗膽固醇抗體與聚氧乙基代蓖麻油膠團表面的大量羥基結合,激活補體C3,引起肥大細胞去顆粒釋放組胺,產生過敏反應[12]。在全身反應系統中報告為發熱的ADRs有28例,僅次于過敏樣反應??鼓[瘤藥物進入人體后可以激活內源性致熱源,使其釋放入血液中;另外,此類藥物引起腫瘤組織細胞大量壞死脫落造成發熱等癥狀。
3.5.2 消化系統 大多數抗腫瘤藥物可以刺激胃腸道黏膜上皮細胞,抑制其生長,引起不同程度、不同類型的胃腸道反應,主要臨床表現為惡心(13例)、嘔吐(12例)、腹瀉(6例)等癥狀,其中惡心、嘔吐是化療引起的一種常見早期毒性反應[13]。出現惡心嘔吐后,不僅給患者帶來痛苦,而且患者的依從性會下降,影響治療的順利完成。抗腫瘤藥物引起惡心和嘔吐的機制主要其是激活了人腦內的5-羥色胺(5-HT)、P物質和多巴胺受體,從而出現了嘔吐反應。在腸嗜鉻細胞的迷走神經傳入纖維中也發現該類受體的存在。受體接受化學信號后通過傳入神經刺激腦干,引起嘔吐反射,信號傳出至組織/器官引起惡心、嘔吐[14]。化療藥物引起的嘔吐反應可以主要通過外周途徑和中樞途徑發生[14-15]。外周途徑引起的嘔吐反應主要發生在24 h內。化療藥物引起腸嗜鉻細胞釋放5-HT,從而激活5-HT3受體刺激大腦中樞的迷走神經,這種中樞途徑引起的嘔吐反應主要表現在化療藥物治療24 h后[16]。積極給予止吐藥物,可以預防惡心、嘔吐不良反應的發生。
3.5.3 血液系統 大多數抗腫瘤藥在不同程度上抑制造血系統,損傷骨髓造血干細胞,引起骨髓抑制,主要表現為中性粒細胞減少[17-20]。中性粒細胞減少是化療藥物導致的惡性血液學毒副作用?;熕幬镎T發中性粒細胞減少,可能導致感染發生。中性粒細胞是防御感染的第一道防線,是先天免疫反應的重要組成部分。中性粒細胞減少導致的感染癥狀標志為發熱。當患者發生中性粒細胞減少伴發熱時,必須積極治療,通常采用抗生素治療,從而降低感染死亡的風險[21]。我院上報的273例ADRs中奧沙利鉑和紫杉醇是引起骨髓抑制的主要藥物,這與藥物本身性質存在一定關系[22]。因此,在出現嚴重白細胞減少、中性粒減少和血小板減少時,應積極給予升白治療,服用預防性抗生素,防止發生感染。
3.6 ADRs的預防
不良反應是在用藥正常劑量下產生的,是不可避免的,但可以預見和防治??鼓[瘤藥物不僅可以有效地殺傷腫瘤細胞,同時對正常細胞也具有極強的侵襲性,從而產生毒副作用。如何有效地預見和防止不良反應的發生,實現對患者的精準治療已成為當今醫藥領域的熱點問題。
患者之間個體差異導致了對化療藥物的反應性不同,一些人表現出很強的毒副作用,一些人可能對化療藥物的療效不明顯,而少部分患者可能獲得有效的治療。藥物敏感基因檢測的主要目的是實現個體化用藥,從而指導臨床的合理用藥,降低毒副作用的發生?;颊邔λ幬锓磻牟町愋员憩F在藥物代謝、應答等各個方面。此外,聯合用藥、疾病、環境和人口因素都可以導致個體差異的產生。
以伊利替康為例,患者服用伊利替康后,在人體內被羧酸酯酶代謝為活性產物SN-38,SN-38為拓撲異構酶Ⅰ抑制劑,通過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轉移酶1A1(UGT1A1)代謝失活。基因突變導致了UGT1A1酶活性的改變,導致SN-38代謝率減低,從而增加毒副作用的發生。
因此,藥物基因組學對于癌癥患者的個體化治療具有指導意義,通過對患者進行藥物基因檢測可以預見不良反應的發生,從而更好地指導臨床用藥,造?;颊?。
[參考文獻]
[1] 曾倩,崔芳芳,宇傳華,等.中國癌癥發病、死亡現狀與趨勢分析[J].中國衛生統計,2016,33(2):321-323.
[2] Torre LA,Bray F,Siegel RL,et al. Global cancer statistics,2012 [J]. CA Cancer J Clin,2015,65(2):87-108.
[3] 劉琳琳,孫言才,姜玲,等.661例抗腫瘤藥不良反應報告回顧性分析[J].藥物流行病學雜志,2011,20(5):229-232.
[4] 李蓉,董志,路曉欽,等.重慶市818例抗腫瘤藥不良反應報告分析[J].中國藥房,2013,24(34):3225-3227.
[5] 權修權,樸惠順,康琳,等.抗腫瘤靶向藥物研究現狀[J].中國藥理學通報,2015,31(5):610-614.
[6] Hou Y,Li X,Wu G,et al. National ADR Monitoring System in China [J]. Drug Saf,2016,39(11):1043-1051.
[7] 曹媛,夏延哲,閆佳佳.132例抗腫瘤藥物不良反應分析[J].今日藥學,2016,26(3):190-193.
[8] 李澤輝,王曉丹,李寶笙.95例抗腫瘤藥物的不良反應報告分析[J].藥物警戒,2008,5(2):104-107.
[9] 錢鈞強,孫蓓.抗腫瘤藥物多藥耐藥性的研究進展[J].中國腫瘤臨床,2011,38(11):684-687.
[10] 黎小妍,張二紅,劉玉興,等.腫瘤多藥耐藥機制及其逆轉方案的研究[J].中國處方藥,2012,10(4):24-30.
[11] 鄭瑜,鄭瀅,林靜容,等.我院抗腫瘤藥物不良反應報告分析[J].中國醫藥導報,2010,7(34):110-113.
[12] 劉紅,張艷華.我院281例抗腫瘤藥致不良反應報告分析[J].中國藥房,2011,22(38):3607-3610.
[13] 甘戈,孫駿.1956例抗腫瘤藥物不良反應/事件報告分析[J].中國藥物警戒,2009,6(4):231-235.
[14] Hesketh PJ. Chemotherapy-induced nausea and vomiting [J]. N Engl J Med,2008,358(23):2482-2494.
[15] Janelsins MC,Tejani MA,Kamen C,et al. Current pharmacotherapy for chemotherapy-induced nausea and vomiting in cancer patients [J]. Expert Opin Pharmacother,2013,14(6):757-766.
[16] Navari RM,Aapro M. Antiemetic prophylaxis for chemo-therapy-induced nausea and vomiting [J]. N Engl J Med,2016,374(14):1356-1367.
[17] 周林平,李璇.紫杉醇脂質體對非小細胞肺癌患者的抗腫瘤作用研究[J].中國醫學創新,2016,13(33):123-126.
[18] 羅新.藥品不良反應成因分析及預防措施分析[J].中外醫學研究,2016,14(4):152-153.
[19] 李德愛,王大志,張書瑜,等.抗腫瘤藥物與化療患者發生骨髓抑制情況的藥物流行病學研究[J].中國藥學雜志,2010,45(24):1968-1970.
[20] 劉晅.化療對惡性腫瘤患者的療效及所致中性粒細胞減少分析[J].中國實用醫藥,2012,7(19):67-68.
[21] Crawford J,Dale DC,Lyman GH. Chemotherapy-induced neutropenia:risks,consequences,and new directions for its management [J]. Cancer,2004,100(2):228-237.
[22] 朱青,徐麗華.抗腫瘤藥致骨髓抑制的相關因素分析[J].藥學與臨床研究,2015,23(1):68-70.
(收稿日期:2017-01-11 本文編輯:張瑜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