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鳳靜
摘要:目前,在國家出臺的最新政策下,對高校運動員的體能訓練日益重視,希望通過訓練方法的改進可以使高校運動員的體能得到較大提升。但是,截至目前,一些高校在對運動員的體能訓練方面仍存在著許多問題,本文旨在通過收集這些訓練中存在的問題并對其進行研究,提出一些針對體能訓練問題的對策。
關鍵詞:高校運動員 體能訓練 問題研究與對策
中圖分類號:G84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5349(2017)12-0178-01
一、有關于體能概念的研究
在20世紀80年代的時候,美國的權威研究單位“體能與競技委員會”經過大量實驗與研究之后定義人類的體能為:在身體處于放松狀態的時候,自身同樣可以去應對各種各樣的非正常情況的出現。“在每天可以感受到自身擁有充沛的精神去執行正常生活需要的事務,但是身體不會感覺到過度的勞累”,到了90年代的中期,“關于體能的訓練”的概念進入中國體育界。我們在各大型競技運動項目的日常訓練中逐漸認識到對運動員體能進行專業訓練至關重要。此后,關于體能概念的研究逐漸在許多文獻資料中出現,但是在概念發展的時期,各界學者對體能的定義沒有形成一套標準的體系。針對這種情況,諸多專家學者對體能的概念進行大量的后續研究,對其概念的界定不斷地進行總結以及完善,逐漸形成了較為標準的體能的定義:“體能是身體自身具備的能力,體能包括身體自身的運動能力以及身體素質兩個方面。概念界定中的運動能力可以在日常的一些跑、跳、投中得以表現。身體素質則分為了耐力、力量、速度這三個主要方面表現”。對于運動員來說,他們在競技比賽以及日常的訓練中為了贏取競技比賽的勝利以及通過體能訓練以提高自身的競技能力,最終會在運動能力中得以綜合體現。這其中包含了四個部分:運動形態、身體機能、身體素質以及健康。
二、強迫體能訓練傷害運動員的訓練積極性
一些高校制訂的運動員體能訓練計劃中有許多強制運動員訓練的情況,舉例來說,強迫運動員進行跑步、仰臥起坐、引體向上等規定的訓練活動,且必須達到學校規定的成績以上,假如運動員不能達到規定的成績,那么運動員期末成績將不能及格。體能訓練的種類少、枯燥、專業的區分性較低這些因素都會大幅度降低運動員們對于訓練的積極性,使他們出現抵觸情緒,在訓練過程中也不能集中精力,同時也降低了訓練效果。不是每一個高校運動員都熱愛這些基礎性的體能訓練,一味地進行強制要求,會損害他們對于運動本身的興趣。
三、高校體能訓練采用的訓練方法有弊端,訓練效果差
高校課堂上采用的體能訓練方法在大部分情況下都是先讓運動員在學校公用的操場上進行跑步訓練,然后是簡單的引體向上運動。籃球運動員需較強的跑步能力以及身體協調能力,需要對這兩個方面的體能訓練進行有針對性的指導。學習武術的運動員,他們在體能方面需要的是迅速的反應能力以及運動持久力,也要對此進行針對性訓練。所以每一個項目的運動員對于體能訓練的需求不是單一的,如果采用單一的體能訓練方式,那么對于各類的運動員體能提升都是極其有限的。另一方面,目前大部分高校中的運動員們在課下沒有適宜的體能訓練環境,也沒有大量符合條件的體能訓練器材,那么運動員就無法在課余時間進行體能訓練。因為體能訓練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僅僅在課上的時間進行訓練,就像是在走形式,對于運動員體能訓練綜合素質的提高不能起到實際作用。面對如此的現實情況,很多高校卻依然要求在期末考試中運動員們的體能考核成果一定要達到要求。這就相當于是給運動員人為制造困難,同時也是高校對于運動員訓練的一種不負責任的表現。
綜上所述,本文認為制定統一標準的體能訓練模式是不科學的,不僅是因為不同競技項目的運動員對于體能訓練的需求是不同的,更重要的是每一個運動員的基礎以及運動的天賦是具有很大的差異的,制定統一的標準會使得大部分的運動員不適應這種訓練模式,從而導致在體能訓練中出現各種問題。科學的方法應該是首先針對競技項目的進行歸類,先為同一個競技項目的運動員制定個性化的體能訓練方法,然后再針對每一個運動員,根據其自身的體能素質為其制定科學而且獨特的訓練方法,并且逐漸彌補訓練器材方面的漏洞。這樣才能使高校運動員的體能訓練更具實效性。
參考文獻:
[1]劉云月.長跑運動員力量訓練[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12,11(5);120-123.
[2]王欣.體能訓練基礎方法[J].體育訓練,2013,12(11):141-143.
[3]朱靜文.淺析力量訓練對于運動員的作用[J].音樂語言教育,2010,20(9):90-93.
責任編輯:楊國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