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日的香港充分展現了自己在“一國兩制”下的特殊風貌。慶祝回歸20年的活動熱烈而莊重,反對派搞的示威也如期上演。在國際上,西方輿論則吹來陣陣冷風。而與之前不同的是慶回歸的氣氛更加主流,全城的參與度更高;示威活動關心的人少多了,所帶來的沖擊小了,因而顯得有氣無力。另外西方媒體看來清楚自己影響力有限,攻擊“一國兩制”的勁頭也不那么足了。
習近平的重要講話提到了“底線”,他說:任何危害國家主權安全、挑戰中央權力和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權威、利用香港對內地進行滲透破壞的活動,都是對底線的觸碰,都是絕不能允許的。
實際上,經過近年的幾場風波,香港越來越多的人正在逐漸擺脫激進反對派對“自由民主無底線”的誤導。前幾年少數人鼓動挑戰基本法和中央的權威,試圖由他們來解釋基本法,設計政改方案,但是沒有成功。“占中”導致香港治安的混亂,干擾了城市的發展和市民生活,但是并沒有實現激進反對派的目的。個別當選議員在宣誓時褻瀆誓詞,真的就被取締了議員資格。這一切香港公眾都看在眼里。
大家一起筑牢政治底線,堅決反對少數人觸碰底線,這是確保香港高度自治的空間不被擾亂的重要前提。這個道理正被香港社會在實踐中越來越清晰地悟出。
香港在跟著國家一起往前走,反對派不斷提高自我質量、加強依法從事政治活動的能力很重要。現在的問題是,反對派的集體素質有下降之勢。如今香港反對派中出了一些小青年,他們政治上不夠成熟,為吸引眼球怎么激進怎么來,熱衷打“港獨”擦邊球,從而在政治上給香港制造了新的麻煩。
回歸之后,香港的根本問題是發展,制造聳動的政治議題對這個城市沒有好處。隨著全球經濟形態和格局都在變遷,幾乎所有國家、地區、行業都在面臨挑戰,香港也不例外。
這20年香港實現了進一步的發展,人均GDP從2.7萬美元上升到4.5萬美元,進入世界前列。然而面對世界經濟的變局,香港如何以變應變,這的確是不輕松的考卷。將經濟問題拿來在政治上撒氣,從長遠看只會貽害自我,耽誤了趕路。
過去的香港猶如一個“大中介”,它既是內地與西方的“政治中介”,也是“市場中介”。隨著中國內地對外開放,香港的中介作用勢必淡化,尤其是內地市場與世界市場大規模連接起來,香港的市場中介空間嚴重萎縮,這個趨勢是無法逆轉的。
然而香港的獨特性尚存,“一國兩制”確保了它不會內地化,它可以建設性地繼續扮演中國內地與西方的“政治中介”角色。由于與內地經濟的進一步融合,它發揮亞太金融中心作用的條件更加充實,新的機會也將更多。
香港需要盡快擺脫政治紛擾,把精力重新凝聚到保持經濟活力上來。需要看到香港民生面臨的問題,比如房價高企、年輕人找工作困難等等,都不是香港特有的,而是發達城市的通病。但是背靠祖國大陸,香港解決這些問題是具有潛在優勢的,香港需要想方設法把這些優勢不斷開掘出來,而莫讓少數人鼓動的政治議題分散了精力。
香港是座前途無量的城市,最重要的是那里的年輕人別讓極少數激進分子和西方輿論給忽悠了。大家一定要用自己的頭腦思考,立足香港現實,爭取、拼搏美好的未來。▲
環球時報2017-07-03